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宮一號」失控撞地球,項目失敗?無稽之談!

「天宮一號」失控撞地球,項目失敗?無稽之談!

原標題:「天宮一號」失控,會撞地球,引發災難,項目失敗?無稽之談!

3月2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16.2公里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208.1公里、遠地點高度224.3公里),整器結構完整,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經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和專業機構分析,預計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間。

早在之前,外媒就針對天宮一號進行了相關報道,稱「天宮一號已經失去控制」,將在未來數月內重返大氣層並墜落。有專家還就此猜測,此次墜落將產生大量碎片,有些可能重達100公斤。

美國天文學家表示:空間站燃燒殘留的碎片將落往何處尚無法預測,如果落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將帶來災難。

那麼,事實真的有傳說的那麼可怕?

來,庫叔告訴你真相!

文| 庫叔

本文由瞭望智庫綜編。

天宮一號深圳航展圖

1

天宮一號,眾說紛紜

早在2011年發射之初,中國的天宮一號就吸引了外媒極大關注。

當時,美國航天政策專家、美哥侖比亞事故調查委員會成員約翰·勞格斯頓稱:天宮一號是中國發展載人航天能力中的「適應、穩健的一步」,它極富象徵意義,是中國與其它國家共商全球航天問題的關鍵性舉動。有外媒評論,天宮一號是「中國成為強國的標誌性元素」。

但也有人認為,天宮一號「不過爾爾」,與那些航天技術成熟的航天大國相比,中國的航天項目「沒有任何明顯優勢」。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升空

當然,不論外媒如何評價,天宮一號在軌期間,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飛船圓滿完成多次空間交會對接,並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試驗,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天宮一號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

2016年6月,某國外天文網站發布文章,質疑中國天宮一號空間站何時墜回地球。

報道稱,衛星追蹤者、業餘觀星愛好者Thomas Dorman用望遠鏡、攝像機等設備追蹤天宮一號的活動,推測中國可能已失去對天宮一號的有效控制,所以,天宮一號「會成為向地球撞擊的一團金屬火球」。

英國《獨立報》等媒體聲稱,天宮一號在「自由落體」時,會像其它失控衛星一樣在地球大氣層中燒毀,因此,墜落地面的只是熔化的鐵塊,不會對地面產生嚴重撞擊。由於天宮一號體積巨大,墜落過程中,未完全燒毀的部分若落在居住區就會引發災難。

近日,英國《衛報》網站的一篇文章引發了外界對天宮一號的恐慌——「2016年,在發射升空5年後,中國航天機構就失去了對天宮一號的控制。」

美國航空航天公司預測,天宮一號將在4月的第一周墜落,前後誤差為一周。

歐洲航天局認為天宮一號的墜落時間在3月24日至4月19日之間。

另外,雖然歐美機構對天宮一號墜落的時間預測較為接近,但對其墜落地點幾乎無法預測。

這是真的嗎?

英國《衛報》網站發文:中國天宮一號空間站將在數周內墜落地球

2

項目失敗?無稽之談!

西方媒體說的有鼻子有眼,然而,在真相面前,純屬無稽之談。

庫叔先來澄清下「項目失敗」的謠言。

作為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主要肩負四項任務:

*與神舟系列飛船完成空間交會對接飛行試驗;

*保障航天員在軌短期駐留期間的生活和工作;

*進行一系列空間實驗;

*初步建立短期載人、長期無人獨立可靠運行的空間實驗平台,為建造空間站積累經驗。

事實是,天宮一號圓滿完成了任務: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後開始開展工作。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對接示意圖

*2011年11月,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對接,中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自主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2012年6月18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中國3位航天員首次進入在軌飛行器;

*2013年6月1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飛船順利完成了自動交會對接,併合體飛行13天,在這期間,3名宇航員在天宮一號中進行了科學實驗等活動;

神舟九號航天員進駐天宮一號

*2013年6月26日,飛行了15天的神舟十號飛船返回中國,天宮一號也圓滿完成了全部任務。

不僅完成了這4項既定任務,之後,天宮一號轉入拓展任務飛行階段,繼續工作:

*繼續開展了航天技術試驗、對地遙感應用和空間環境探測;

*驗證了低軌長壽命載人航天器設計、製造、管理、控制等相關技術;

*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和應用成果,為空間站的建設運營和載人航天成果的應用推廣積累了重要經驗。

要知道,在太空環境下,由於真空、輻射等環境因素,維持飛行器的壽命是個難題。而我國科技人員出色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即便超額完成任務,天宮一號狀態也一直都很好,所有設備都正常。

2016年3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表示,超期服役兩年半的天宮一號(已在軌工作1630天)正式終止了數據服務。

那麼,為什麼天宮一號要落回地球?

自從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以來,世界各國一共執行了超過4000次的發射任務,大部分廢棄航天器並沒有被回收,而是變成了太空垃圾。

目前太空飄浮著大約1.7億件太空垃圾,其中僅2.2萬件是可追蹤到的。

這些小到由人造衛星碎片、漆片、粉塵,大到整個飛船殘骸構成的太空垃圾,時刻都在威脅著太空中價值7000億美元的太空設備的安全。

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

為了減緩太空垃圾的增速,目前,部分運行在近地軌道的大型航天器退役後,國際通行的做法是讓其受控墜落到南太平洋一處距離大陸最偏遠的深海區——尼莫點,那裡因為「埋葬」了諸多航天器而被稱為「航天器墳場」。

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進步號系列飛船,美國的康普頓伽馬射線望遠鏡等都墜落於此。

尼莫點

天宮一號的飛行軌道將在今後數月內逐步降低,最終主動離軌,墜入大氣層後將被燒毀,剩餘殘骸會落入指定海域,不會對地面造成威脅。

3

引發災難?聳人聽聞!

外媒瘋傳天宮一號墜毀後將「威脅人類安全」,有點聳人聽聞!

首先,我國在監測飛行器運行狀況及控制飛行器返回地球的技術是十分成熟的。

我國曾多次控制飛行器精準返回:

*2014年11月1日,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以第二宇宙速度從月球軌道返回,通過在大氣層表面「打水漂」的方式減速,最終落在內蒙古預定位置;

*2017年9月,我國的天舟一號飛船按計劃完成了多項拓展應用和相關試驗後,地面科技人員決策實施主動離軌。在測控通信系統的精確控制和密切監視下,天舟一號經兩次制動,軌道高度不斷下降,最後進入大氣層燒毀。

針對已經完成使命的天宮一號,我國主要採取了兩大應對措施:

一是加強了對飛行器的地面監測和預警;

二是在飛行器軌道壽命末期,使天宮一號主動離軌,重返大氣層燒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網發布消息,2018年2月25日至3月4日,天宮一號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51.5公里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約238.6公里、遠地點高度約264.4公里、傾角約42.79度),姿態穩定,形態未發生異常。

天宮一號軌道,更新於3月7日

其次,天宮一號在進入大氣層後,很大概率會完全燒毀。

一般情況下,航天器再次穿越地球濃密的大氣層時,都會因為劇烈的摩擦而達到很高的溫度,繼而自行燒毀。

從1971年到1991年,蘇聯7個重達18.5噸至19.8噸的禮炮系列空間站先後返回地球,都成功焚毀在大氣中。日本6艘返回重量10噸的HTV貨運飛船也是如此。

重量特別大的航天器會留存殘骸,比如1979年美國重達77.1噸的天空實驗室返回地球,在地表發現了幾十個碎片。

天宮一號重量為8.5噸,與上面提到的返回地球並完全燒毀的天舟一號接近,完全燒毀的概率很大。

當然,也不排除有極少數碎片到達地面的可能性。實際上,人類歷年的載人航天任務也都伴隨著飛船殘骸的返回。

比如,中國神舟飛船和俄羅斯聯盟飛船,均由推進艙、服務艙、返回艙等構成,但只有經過特殊保護的返回艙是能安全著陸的,其它部分都會在空中焚毀。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

最後,即使天宮一號無法完全被燒毀,極少數碎片對人的傷害概率也極低。

在整個航天史上,沒有一個經過確認的由墜落的人造太空碎片造成的死亡案例。唯一類似的案例發生在1997年1月22日清晨的美國,羅蒂·威廉斯(Lottie Williams)散步時遭遇一塊墜落的德爾塔II型火箭金屬碎片,但碎片只是擦過其左肩,本人沒有受傷。

對於天宮一號殘骸可能降落的地點,美國航空航天公司(M.S. Aerospace)專門繪製了一張地圖。

其中,藍色區域(構成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區域)表示零概率區域,綠色區域表示低概率區域,黃色區域則是高概率區。

天宮一號殘骸可能降落的地點

美國航天航空公司在分析報告中表示:一個人被『天宮一號』殘骸砸中的幾率,比中強力球(Powerball)彩票大獎的概率還要小100萬倍。

在過去50年里,已有超過5900噸空間碎片在再入地球大氣層後留存下來,但是,除羅蒂·威廉斯外,我們沒有看到任何這些碎片的傷人事件。

因此,天宮一號將墜毀、引發災難、威脅人類安全的猜測,完全是聳人聽聞。

4

反覆炒作,原因為何?

上述外媒之所以反覆炒作這個假新聞,總讓人感覺得有點酸。

近年來,中國真在載人航天領域的突飛猛進: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獲批(因此也稱「921工程」),成為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

「921工程」啟動伊始,便確立了「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實驗飛船飛入太空;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並安全返回;

2005年,神舟六號完成多人多天飛行試驗任務。

至此,中國用了6年完成了第一步。

航天英雄楊利偉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從神舟七號成功完成飛行任務,到本文的主角天宮一號實現與神舟系列的多次成功對接,再到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的發射升空並成功完成多項任務,現在,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即將走完第二步。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近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航天員楊利偉表示,按計劃,中國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載人空間站的在軌組裝並投入運營,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要知道,建設空間站是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它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航天國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曾表示,空間站科學價值巨大,可以用來進行科學實驗、生產、太空觀測、偵察、在太空中儲備物質等。在對地觀測方面,當地球上發生地震、海嘯或火山噴發等事件時,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可以及時調整遙感器的各種參數,以獲得最佳觀測效果。

中國未來空間站示意圖

世界現存的國際空間站始建於1998年,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加拿大等16國參與建設。它是全球航天領域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也是國際航天史上第一個由多國合作建設的載人空間站。

不過,基於運營成本和使用年限等問題,按計劃,國際空間站將在2024年退役。

屆時,中國將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這對中國的載人航天、對人類探索太空,都將具有里程碑意義。

不過,對於國際空間站故意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舉動,中國表現得很是大度——正在建造中的中國載人空間站已為國際合作預留了一定的載荷和試驗空間。

屆時,他國航天員可進入中國載人空間站,在科學、醫學、應用等方面開展合作,也可在中國的載人空間站獨立駐留。

此外,中國商業航天發射發展的步伐也十分強勁。截至2017年8月底,中國已累計完成55次國際商業發射任務,滿足了白俄羅斯、寮國、阿爾及利亞等國家與地區的衛星發射需求,實現互利共贏。

與之相對,美國的太空計劃似乎停滯不前。

有美國媒體稱,自1972年最後一次登月以來,美國人就沒有離開過近地軌道。國際空間站(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科學「儀器」)利用不足,重返月球的計劃在過去20年舉步維艱。

更糟糕的是,由於預算問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建造新火箭和乘員艙把美國人送出地球軌道的行動計劃拖延了多年。

2017年年底,特朗普簽署了一份總統備忘錄,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宇航員重新送上月球、進行長期探索,並為期待已久的載人火星任務做準備。但至今美方沒有拿出任何與之匹配的明確預算或戰略。

因此,這項指令將產生何種效果,現在來看尚不明朗。

在世界權力版圖的重心逐漸向中國偏移之時,西方媒體杜撰出那一出出不切實際的「傳說」並不難理解。就此,中國不必多加理會,繼續穩紮穩打才是王道。

資料來源:參考消息網、中國科學報、《南風窗》(2016年第23期),廣州日報、《環球》雜誌,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資訊 的精彩文章:

中國一女留學生在倫敦失蹤10天
新年「搶紅包」背後 有著一本怎樣的生意經?

TAG:鳳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