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紅海行動》中那些虛實結合的戰場裝備
近日,一部根據2015 年葉門撤僑行動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紅海行動》,因其情節緊湊、場面激烈、高潮迭起,受到觀眾們的一致好評,連中國國防部也為之強勢「打call」。
也許是導演為了追求電影的藝術效果,在影片中出現了不少「源於現實,卻高於現實」的裝備,然而就是這些裝備成為了不少媒體和軍事愛好者們吐槽的對象。
細心的觀眾一定注意到《紅海行動》中出現過兩型無人機:無人機炸彈和艦載無人攻擊機。最早在影片中亮相的是一款攜帶型無人機炸彈,蛟龍突擊隊在遭到伏擊時,就利用它的自爆功能壓制住了恐怖分子的火力。雖然在現實中各國部隊並未列裝與其一模一樣的裝備,卻有與之功能類似的無人機,即單兵攜帶型巡飛彈。
單兵攜帶型巡飛彈作為無人機與導彈的結合體,巡飛彈既可執行戰場監視偵察任務,又可在確定目標之後化身為導彈,直接打擊敵方有生力量,成為高懸在敵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美國的「 彈簧折刀」、以色列的「英雄」和「隕石」系列便是該類型無人機中的佼佼者,我國也早在2012 年珠海航展上就展出了CH-901 單兵攜帶型巡飛彈。但只有美國的「彈簧折刀」巡飛彈經歷過戰火的洗禮。
在影片的最後,從護衛艦上彈射起飛的大型固定翼無人攻擊機也是一款「半真實半虛構」的裝備。目前,世界各國還未裝備同款無人機。其原型應該是美國艦載「掃描鷹」和「捕食者」察打一體機的結合體。作為為數不多的幾款固定翼艦載無機,「掃描鷹」確實能夠從艦艇上彈射起飛,但不具備掛載導彈的能力,僅能執行監視偵察及毀傷評估任務。而具備發射對地攻擊導彈的捕食者無人機,體型過於龐大,採用輪式起降,普通艦艇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的起飛距離。自從X-47B 艦載無人攻擊機項目下馬之後,美國海軍就寄希望於燕鷗無人機項目。
「垂直起降,攜帶4 枚對地攻擊導彈,1700 公里的作戰半徑」,擁有上述特點的燕鷗無人機顯然能夠解決無人機上艦面臨的大部分難題。雖然該型無人機尚處於研製階段,美國軍方卻已迫不及待地聲稱,要在所有水面艦艇上部署這款察打一體無人機。
《紅海行動》中最昂貴的裝備當屬造價不菲的臨沂艦了,艦上的11 管30 毫米近防火炮兩個來回,就準確擊落了恐怖分子發射的4 枚火箭彈,這與美國現役的密集陣防禦系統相比,其性能有過之而無不及。近防火炮是艦艇的最後一道防線,被譽為艦船的「貼身衛士」。
為了守好這最後一道防線,美國目前正在開展超高速炮彈項目研發。該項目旨在將電磁導軌炮的炮彈直接用於近防火炮上。屆時,馬赫數3 的飛行速度,能使超高速炮彈無需裝填彈藥,直接依靠自身動能就可以輕鬆搞定任何來襲導彈。
美國前國防部長沃克稱,超高速炮彈能夠攔截近100 枚導彈的齊射。如果作為主要火力,能夠攔截95~98%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影片里,在阻止恐怖分子進行交易的行動中,蛟龍突擊隊的女隊員佟莉在運輸機的機艙發現了一枚「毒刺」攜帶型防空導彈,於是她迅速組裝、瞄準並發射。可敵方的「美洲獅」直升機躲避了導彈的迎頭攻擊,錯失目標的「毒刺」再度鎖定,最終成功將其擊落。美國雷聲公司生產的「毒刺」攜帶型防空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單兵攜帶型「紅眼」導彈的後繼產品,屬於典型的「發射後不管」武器,在多次實戰中戰績不凡。在當年蘇軍入侵阿富汗的戰場上,由美國提供給阿富汗游擊隊的340 枚「毒刺」導彈,共擊落蘇聯和阿富汗政府飛機269 架。「毒刺」在阿富汗上空的無情追殺是迫使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的重要原因。
如今,寶刀未老的「毒刺」攜帶型防空導彈依然是世界戰場上的實力擔當。據美國媒體報道,鑒於實戰需求,美國部隊將重新裝備大量「毒刺」防空導彈。
然而,面對複雜的戰場電磁環境,以及現代空襲武器的高速度,以「毒刺」為代表的攜帶型防空導彈面臨著巨大挑戰。
總之,《紅海行動》中展現出來的那些戰爭利器,並不一定完全真實,卻說明了現代戰爭的所需所求,這些需求也正在成為各大軍工企業創新發展的發力點。
作者:楊慧君
來源:中國航天科普周刊


TAG:中國航天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