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釀成一壺酒,醉倒萬千人
文人好酒,自古皆然。曹孟德對酒當歌,嘆人生苦短;阮籍借酒佯狂,避亂世禍患;陶淵明識「酒中深味」,達「物我兩忘」之境;李白「但願長醉不復醒」,任情恣性、不拘形跡…
女性文人中,也頗有些既富才情又能豪飲的巾幗英雄。生活在北宋和南宋過渡時期的詞人李清照,就是這樣一位酒中女客。
有人統計,李清照詞45首,其中涉及飲酒的有23首,居一半還多。這些言酒之作,有的直截了當的寫醉酒之態(「酒」「醉」「酌」),有的以酒器(「尊」「杯」「盞」「盤」)入詞,還有的用「綠蟻」「琥珀」等代稱酒,共計出現40次。更有好事者曆數李清照在她作品裡宿醉的次數,並推測其酒醉程度,最終發現她竟醉了有14次之多。
李清照樂於寫酒詞,她是把一生悲歡釀成了一壺酒,裡面沉潛著少女的率真,愛情的美滿、相思的愁緒和漂泊的苦悶。如今,世人盡可以品嘗這壺酒,沉醉於詞人或悲或喜的一生。
少年閑適:
《如夢令》一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的少女時代是無憂無慮的,父親李格非是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母親也出自名門、知書識禮。年少的李清照綜觀文史、吟詩填詞,這一時期的詞作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閑暇的情趣。《如夢令》就刻畫了一個遊玩微醺、誤入荷池的少女形象,這裡雖名為酒醉,卻沒有任何消極落魄之感,反而寫出了詞人青春年少的好心情。
由喜入憂:
《漁家傲》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李清照十八歲與太學生趙明誠完婚。婚後,二人志同道合、伉儷情深,他們的婚姻在封建時代可謂是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漁家傲》描繪了一幅夫妻對月暢飲、賞梅詠嘆的浪漫畫面,「酒」在這裡只作為助興的工具,彰顯的是一種鸞鳳和鳴的情調。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宦海之後,李清照與丈夫聚少離多,在相思之苦的催逼下,詞人不得不頻舉酒杯,借酒澆愁。《醉花陰》就是作於趙明誠出外任職期間,詞人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人兒因受思念折磨卻比那黃花更加消瘦。此時的「酒」,從裡到外都散發著離愁別緒和相思之苦。
漂泊孤苦: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經歷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在這三重打擊之下,詞人唯有借酒求醉,以換取半刻解脫。「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由孤獨引起的寒冷,飲酒並不能驅逐半分,反而更覺凄涼。此時的「酒」不是消遣、也不是用來訴說情感的工具,而直接成為其心靈哀歌的最後聆聽者。


※二月二龍抬頭!開啟鴻運好兆頭
※六藝雜談:《春秋》為何被稱為「麟經」
TAG:國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