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為何朱元璋幾次多方設法尋訪田興都不肯回來?

明朝:為何朱元璋幾次多方設法尋訪田興都不肯回來?

元璋晚年時,所最喜歡的青年才子解,奉命說老實話,上萬言書說: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二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嘗聞陛下震怒,鋤根翦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貫延於世,復及其鄉,終始如一者也。陛下進人不擇賢否,授職不良重輕,建不為君用之法,所謂取之盡錙銖,朋奸倚法之條,所謂用之如泥沙。監生進士經明行修,而多屈手下僚,孝廉人材冥蹈替趨,而或佈於朝省,椎理囂悍之夫,聞葺下愚之輩,朝捐刀鑷,暮擁冠裳,左棄筐莢,右綰組符,是故賢者羞為之等列,庸人悉習其風流,以貪婪苟免為得計,以廉潔受刑為飾辭。

出於吏部者無賢否之分,入於刑部者無杠直之判,天下皆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夫罪人不,罰弗及嗣,連坐起於秦法,我本於偽書。今之為善者,妻子未必蒙榮,有過者里胥必陷其罪,況律以人倫為重,而有給配之條,聽之於不義,則又何取夫節義哉?此風化之所由也所說全是事實。迫文人作官則取之盡錙銖,作了官再屠殺。簡直像泥沙一樣,毫不動心;稍不如意便下刑部,一進刑部是沒有冤枉可訴的;而且,不但罰延及嗣,連兒子一起殺,甚至妻女也不免受辱,聽憑官家給配。

真是任喜怒為生殺,和「臣下乏忠良」何干?解縉這麼說,只是行文技巧,不給上位太難堪而已。元璋讀了,連說:「才子!才子!」可見他自己也是心服的。網羅布置好了,包圍圈逐漸縮小了,蒼鷹在天上盤旋,獵犬在追逐,一片號角聲,吶喊聲,呼鷹喚狗聲。已入網的文人一個個短短破胸,呻吟在血泊中。在網外圍外的在戰慄,在恐懼,在逃避,在偽裝。前朝老文學家楊鐵崖(維楨)被征,婉辭謝絕,說快死的老太婆不能再嫁人了,賦老客婦謠明志,抵死不肯作官,被迫勉強到南京打一轉,請求還山,宋濂贈詩說:「不受君王五色詔,白衣宣至白衣還。」胡翰趙塤陳基修元史成後,即刻回家。

張昱被征,元璋看他老態龍鍾,說是回去吧,可以閑一閑了,因自號為可閑老人。王逢是張士誠的館客,吳亡,隱居不起,洪武十五年被征,地方官押送上路,虧得兒子作通事司令的,向皇帝磕頭苦求,才放回去。高則誠(明)以老疾辭官,張憲隱姓埋名,寄食僧寺,丁鶴年學佛廬墓,都得逍遙網外,終其天年。開國謀臣秦從龍避亂鎮江,元璋先囑徐達訪求,又特派朱文正李文忠到門延聘,親自到龍灣迎接,事無大小,都和他商量,稱為先生而不名,有時用竹板寫字問答,連左右侍從都不知道他們說的是什麼;儒臣中禮貌優厚,沒人能比得上。

陳遇在幕中被比作伊呂諸葛,最為親信,元璋作吳王,辭作供奉司丞,稱帝後,三次辭翰林學士,又辭中書左丞,辭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大學士,辭太常少卿,最後又辭作禮部尚書,元璋無法,要派他兒子作官,還是不肯;他在左右勸少殺人,替得罪臣僚說好話,密謀秘計,外人無法與聞。他越是不肯作官,元璋對他越敬重,見面稱先生或君子,寵禮在勛戚大臣之上。這兩人都不作官,都為元璋所信任尊重,都能平安老死,和劉基那樣被猜毒死,宋濂那樣暮年謫死,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元璋渡江以前幕府里的主要人物,還有一人名田興,金陵下後便隱遁江湖,元璋多方設法尋訪都不肯回來。

洪武三年又派專使以手書敦勸說:元璋見棄於兄長,不下十年,地角天涯,未知雲遊之處,何嘗暫時忘也。近聞打虎留江北,為之喜不可仰。兩次詔請,更不得以勉強相屈。文臣好弄筆墨,所擬詞義,不能盡人心中所欲言,特自作書,略表一二,願兄長聽之:昔者龍鳳之僭,兄長勸我自為計,又復辛苦跋涉,參謀行軍。一旦金陵下,告遇春曰:大業已定,天下有生,從此浪跡江湖,安享太平之福,不復再來多事矣。我故以為戲言,不意真絕跡也。皇天厭亂,使我滅南盜,驅北賊,無才無德,豈敢妄自尊大,天下遽推戴之,陳友諒有知,徒為所笑耳。

三年在此位,訪求山林賢人,日不暇給。兄長移家南來,離京甚近,非但避我,且又拒我。昨由去使傳信,令人聞之汗下。雖然,人之相知,莫如兄弟,我二人者不同父母,甚於手足,昔之憂患,與今之安樂,所處各當其事,而平生交誼,不為時勢變也。世未有兄因弟貴,惟是閉門逾垣以為得計者也。皇帝自是皇帝,元璋自是元璋,元璋不過偶然作皇帝,並非作皇帝便改頭換面,不是朱元璋也。本來我有兄長,並非作皇帝便視兄長如臣民也。願念兄弟之情,莫問君臣之禮,至於明朝事業,兄長能助則助之,否則,聽其自便。只敘兄弟之情,斷不談國家之事。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再不過江,不是角色。情辭懇切到家,還是不理。此人神龍見首不見尾,如實有其人,可說是第一流人物,也是最了解他小兄弟性格的一個人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抉隱索微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人繪《出警圖》…
中國明朝末期宦官魏忠賢,和狠毒的客氏做了什麼?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