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於古代文獻的中醫脾胃養生研究

基於古代文獻的中醫脾胃養生研究

養生,又稱為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中醫養生就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和探索生命的規律,採取各種方法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以達到防病防變防復的健身益壽活動[1]。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和降,腐熟水谷,人體五臟六腑都需要通過脾胃對攝取的食物化生水谷精微運化輸布而得以濡養。脾胃功能正常是人體臟腑生理功能正常的基礎;脾胃功能失調不僅會引起胃痛、痞滿、泛酸、便秘、泄瀉、嘔吐等脾胃病證,而且還會對我們整個身體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中醫脾胃養生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中醫文獻歷代醫家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的總結,深入研究古代文獻中中醫脾胃養生內容,對現代中醫養生學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唐宋以前

1.1《內經》重「胃氣

早在《內經》中就提到了保護「胃氣」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味過於苦……胃氣乃厚……是故謹和五味……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認為謹慎地調和飲食五味,遵循正確的養生方法,是能夠保持天賦的生命力的[2]。又如《素問·六節臟象論》云:「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闡述了飲食、脾胃和形體關係密切,所以要求飲食要有規律,嚴禁辛辣油膩之品,不傷害臟腑之氣,以保護脾胃之功能,然後才能延年益壽[3]。《素問·五常政大論篇》曰:「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飲食太過,損傷脾胃,並且影響人體氣機;《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辟乃痔,因而大飲而氣逆」,說明飽食過量,不僅損傷脾胃且使氣血不暢筋脈瘀滯產生下痢、痔瘡、氣逆等病證,飲食太過可以損傷五臟精氣[4]。

1.2《傷寒》《金匱》顧護脾胃

醫聖張仲景繼承了《內經》重脾胃的學術思想,並且發展了脾胃學說,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論,強調只有脾氣健旺,才能不被外邪侵襲、免生疾病,所以仲景在組方、用藥、服法等各個方面處處注意顧護脾胃,診察脾胃之氣的盛衰並以此測知疾病的傳變、預後,注意葯後禁生冷、飲熱粥等;《傷寒論》所載112首方中,用顧護胃氣的藥物生薑、大棗、甘草之一、二味或三味配伍的方劑就有69首,約佔61.6%,其中用生薑、大棗、甘草三味配伍組成的方劑有28首,約佔《傷寒》方的25%,《金匱要略》正文共181首方劑,其中用治脾法的有56首,約佔31%,這56首方中溫陽健脾方有37首,佔66%,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仲景重視顧護脾胃的思想[5]。仲景還在《金匱》中專門設立關於食物的論述篇,用較大的篇幅詳細介紹飲食宜忌,強調養正氣,調飲食,顧脾胃的養生方法:《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篇》曰「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強調飲食要有節,寒熱適中,五味不偏,臟腑功能健旺,人體才不會發生疾病衰弱現象,《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篇》「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指出了進飲食乃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充養正氣之來源,飲食調和才能獲得人體所需各種營養以強身健體,倘若飲食不當,就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再如《金匱要略·果實菜谷禁忌並治》「桃子多食令人熱」、「梨不可多食,令人寒中」、「生棗多食,令人熱渴氣脹寒熱」、「梅多食,壞人齒」、「櫻桃、杏多食,傷筋骨」等,以上條文均在告誡人們飲食應該均衡適量,飲食偏嗜損傷脾胃可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6]。

1.3《千金方》溫食護脾胃

《千金方》中「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過」的病因觀和「常宜溫食」的養生觀,處處顯示著藥王孫思邈顧護脾胃的思想,這一思想不僅上承《內經》「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與張仲景《金匱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脾胃養生觀點,而且下啟李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論點,孫思邈尤為強調脾胃對人體健康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指出脾胃功能是否調和貫穿整個生命健康的始終,年少時期是否調養得當關係到年老時身體健康與否,孫思邈還強調「取冷太過」季節性的特點,指出春夏季節反有傷陽之虞,因此在春夏時節尤要注意顧護脾陽,這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民間「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的俗諺一樣,均是基於長期觀察得出的客觀結論[7]。

2.金元時期

2.1《脾胃論》養生當以脾胃為本

元氣是生命活動之泉源,人體生長、發育、衰老都和元氣盛衰有關,李東垣提出的「養生當實元氣」思想,認為「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東垣強調脾胃在充實元氣方面非常重要,人體元氣要想得到不斷充實,必須依賴脾胃,在其《脾胃論》中曰:「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元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由此可見,元氣之盛衰決於脾胃之強弱,又言「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谷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脾胃是後天之本,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泉,脾胃健則元氣生化不絕,所以說人體元氣是否充實,關鍵就在於脾胃元氣之盛衰,脾胃病則元氣衰;元氣衰則折人壽,東垣養生學的精髓也即在此[8]。《脾胃論·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論》中還提出:「胃氣一虛無所稟受,則四臟經絡皆病,況脾全借胃土平和,則有所受而生榮,周身四臟皆旺,十二神守職,皮毛固密……外邪不能侮也。」以此確立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內傷學說」,東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強調胃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

2.2《局方發揮》《格致餘論》清養脾胃

朱丹溪認為,人身之氣首重脾胃之氣,「補腎不如補脾」,強調「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之人」,「胃為水谷之海,多血多氣,清和則能受」,人身陰陽、氣血、臟腑的斡旋升降,全賴脾胃滋養運化,在滋陰降火的同時,要時時注意清養脾胃,滋陰不礙脾,苦寒不傷胃,尤其強調老人脾胃功能衰退有「易飢思食,食已則飽」之特點,老年養生必先「清養」脾胃[10]。

2.3《壽親養老新書》老年以調理脾胃為主

《壽親養老新書》是元代鄒鉉在宋朝陳直的《養老奉親書》基礎上修訂續增而成的老年養生保健重要專書,全書除食療、婦人及小兒方外,共載各類方劑119首,其中調理脾胃方共32首,占近三分之一,可見作者對脾胃甚為重視,蓋脾是後天之本,老年人脾胃虛弱,氣血化生多不足,飲食稍不慎,即易停滯不化,故老人養生以調脾胃最為重要[11]。

3.明清時期

3.1《景岳全書》中年修復養脾胃

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傳忠錄·中興論》中曰「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我國古代著名的「中興」養生理論,中年時期是人體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再振根基,後天水谷精氣不可忽視,主要在脾胃的健運,《景岳全書·雜證謨·脾胃》曰:「脾胃為水谷之海,得時天之氣也……人之自生至老者,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人生者不小……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脾胃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滋補元氣,人於中年不足從脾胃補給,脾胃健則元氣足,才可達到「中興」以長壽[12]。

3.2《壽世保元》養生延年要以顧護脾胃為本

明代醫家龔廷賢十分重視養生保健,在其著作《壽世保元》中專門長篇論述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深受後世追捧,他認為養生延年要以顧護脾胃為本,繼承了李東垣脾胃元氣論觀點,一身元氣均賴脾胃之氣滋養,脾胃強健則生化氣血有源,若人體氣血營衛強盛,脾胃健運,則健康長壽,養生保健「當以養元氣,健脾胃為主」,他善於運用飲食調節、藥物調補等方法,對飲食的調理尤為重視,認為健脾胃能夠培其本,要脾胃健運,第一是克服飲食偏嗜,「食物無務於多,貴在能節,所以保和而遂頤養也」,第二是寒熱適度,「飲溫暖而戒寒涼」,第三要葯膳保健,許多養生保健品也可作補益佳品,如神仙粥、白玉糕、小刀圭、大刀圭、養元辟穢丹等,龔廷賢延緩衰老顧護脾胃的思想被現代中醫延緩衰老學說所推崇,其創立之以補脾益胃為主延緩衰老的方葯至今仍被廣泛運用[13]。

3.3《壽世青編》病後調理,脾胃為要

《壽世青編》也稱《壽世編》,是清代名醫尤乘在康熙年間編撰的一部著名的養生醫籍,該書十分重視病後調理,始終貫穿「調和脾胃為要」的核心思想,可從幾點看出:①所載食治方劑,以調理脾胃門最多,共有23方,占所有方總數的20%,②所用食物中以穀物較多,穀物性多甘平,入脾胃經,健脾益胃,生化氣血,③方劑劑型主要是粥,易消化吸收,利於疾病後期調理,④少用寒熱偏頗之品,避免傷脾胃,尤乘認為脾胃調養是病後人體臟腑功能恢復的關鍵[14]。

3.4《外經微言》注重調脾胃

《外經微言》是清康熙年間陳士鐸「遇仙傳書」系列中一部道醫結合綜合性的基礎理論性的著作,《外經微言·善養篇》曰:「人以胃氣為本,四時失調,致生疾病,仍調其胃氣而已;胃調脾自調矣,脾調而肝心肺腎無不順矣」,運用「調胃氣」以順五臟而祛病養生,《脾土篇》曰:「胃土有生機,各臟腑豈有死法乎;此救胃又所以救腎,並救各臟腑也」,重視後天脾胃,強調固護胃氣,各臟腑疾病,皆要注重調脾胃,脾胃調則身體各臟腑皆調[15]。

綜上,歷代醫家醫著中都十分強調中醫脾胃養生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很多中醫脾胃養生思想方法方葯。

參考文獻

[1]郭海英.中醫養生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

[2]方春平,劉步平,朱章志.《內經》「胃氣」思想概探[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5):156

[3]呂靜.《內經》養生益壽理論探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0,6(7):147

[4]張民,宋美丹.淺析《內經》中的脾胃學術思想[J].內蒙古中醫藥,2014,(19):134

[5]王馨悅,王洪琦.從小建中湯看張仲景的脾胃養生觀[J].國醫論壇,2014,29(3):11

[6]蘇碧瑩.淺議張仲景的脾胃養生思想[J].中國醫學創新,2014,7(12):145

[7]張瑾.從《千金方》看孫思邈的脾胃思想[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5):124

[8]周儉,白克江.《脾胃論》養生特點及貢獻探析[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8,23(135):77

[9]唐熙婷,甘愛萍.從東垣「脾胃元氣論」談養生防病[J].國醫論壇,2014,29(4):45

[10]高啟龍.試論朱丹溪「清養」脾胃思想[J].江蘇中醫藥,2005,25(11):4-5

[11]彭草雲,阮月芳.試談《壽親養老新書》的養老思想[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13,23(5):351-352

[12]田蕊.張景岳「中年修復,再振根基」學術思想初探[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7(2):109-110

[13]周玉平,陳建章,鄧棋衛,等.旴江名醫龔廷賢脾胃觀學術思想探析[J].中醫文獻雜誌,2010,(6):38

[14]杜文雯,周儉.《壽世青編》病後調理服食方劑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10):161-163

[15]耿璇,王象禮.《外經微言》養生思想述要[J].山西中醫2013,29(4):41,4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糯米補中益氣,健脾養胃,但這幾類人不適合
福州新房全屋貼瓷磚,媳婦反倒不開心了,誰還沒有個脾氣!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