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快奔三的90後們:比失業更可怕是,是快30歲了還不知道能幹什麼?可以幹什麼?

快奔三的90後們:比失業更可怕是,是快30歲了還不知道能幹什麼?可以幹什麼?

一個人一旦安逸慣了,就漸漸喪失了勇氣和清醒,慢慢地「被養殘」,最終劃向自我破產的邊緣,成為了被時代拋棄的人。

三十歲,說起來是個數字,其實是道生死線。

人到三十,迷茫和焦慮是非常明顯的,因為你似乎一下子發現自己到了一個玩不起的年紀。

常言,同學之間,畢業五年,差距就出來了。這個大家可能只是經常聽說過,沒有真正的感觸和認知,作為工作四年的我,深有感觸,事實上,確實存在這麼一個普片規律。五年很快,規劃的好的,一般職場、家庭、經濟基礎都算是有了一個質變。

為什麼是五年?不是八年、甚至十年?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這其中包括:一年學習期,兩年生存期,三年職業期,四年事業起,五年小有成就。當然,這個過程,有些人三四年就走完了優勢明顯了,有些人四五年了還在徘徊不前、一窮二白。

按照一般的職業軌跡,22歲的大學畢業生在職場打拚到30歲,經歷了整整八年的時間。

如果戰略得當部署緊密,八年足夠打一場抗戰的了;

放到個人職業生涯中,如果一個人到了30歲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沒有找到甚至形成核心競爭力,依舊如無頭蒼蠅般亂撞一氣,到了35歲又該是怎樣的前景呢?

答案不言自明。

在這個世界上,最殘忍的就是時間,比你的上司要冷酷,比你的客戶要難搞。

因為時間會證明你有沒有在公司里混日子,時間會證明一切,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我一直有好朋友在身邊的人說,混什麼也別混日子,做什麼也別做懶人。

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如果還是一事無成,沒有家庭、沒有事業、存款羞澀,那麼一定是有原因的,或是外在的,或是自身的。

我原來有一個好朋友,他人其實挺不錯的,熱情洋溢,也很奔放,但就是做什麼事情都三分鐘熱度。

他曾和我說起過要利用業餘時間學點技能,考幾個證書,參考書我看他買回來了幾本,但也就看了幾天,就再也沒有翻過。想法很多,但是很多事情都事與願違沒有去落實。

而同樣的也是一起玩的好朋友,他工作兩三年後基本達到3萬一個月,不過他是做銷售,做銷售很累,很苦,很鍛煉人的意志,同樣是朋友,工作過兩三年後;大家的差距就凸顯出現出來了。

雖然人都知道人無論如何都要面臨走出自己舒適區的那一天,早點走出來比晚點剛好些,負擔輕,更能經得受挫折。大道理都懂,可是依舊懷念當初日子的愜意。雖然如此,假如時光倒回,我依舊會做出這個選擇的。今天早上開始了莫名的恐慌,總害怕自己後面年華,一早在外面走了幾圈依舊按耐不住心中的恐慌,雖然無數次在安慰自己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保持平常心,況且日子還沒有過半,一切都還有希望。心中的恐慌再怎麼安慰效果依舊甚微,只有行動才能打消暫時的恐慌。

到了三十歲四十歲,隨著年齡的紅利不復存在,這些問題便會漸漸凸顯出來,迷茫和困惑則進一步加劇。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原本拼體力的工作自己再也沒有了優勢,而此時的知識能力如果沒有跟上,無法獨立處理信息和知識、無法提出深刻有力的見解、無法在實際中解決疑難雜症,這樣的職場經驗無疑像是被時間注了水,除了一大把年紀之外,無異於「白紙一張」!

換做你是老闆,你會錄用這些年齡漸長、脾氣漸長、要求漸長,但能力卻沒有任何長進的員工嗎?

三十歲之前,需要完成的三項任務

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不同的人面對的問題不盡相同,但有些共性問題值得引起每個人的高度重視。

1. 比怎麼學更重要的是學什麼。

事實上,我們大學裡設置的「專業」,無非是一些基礎的專業課程,只是你從事這個專業必需的基礎知識:如果你不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無法在現實中轉換成你的能力,則不能給你帶來價值。

就像我原來靠了很多證書,雖然在業餘時間也考取了不少證書,但在現實中根本沒有運用的環境,而你自以為掌握的這些知識,根本都沒有運用到實際當中去,那麼何來競爭力呢?

所謂「職業目標」,就是結合你的知識結構和特點,找到適合的環境和土壤,再進一步研究如何將工作做到更好。

除非你有特別的喜好傾向且做了嘗試,並且嘗試的還挺成功,否則不建議輕易轉向。

2.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之前大學裡學的專業是機電一體化,畢業後根本就沒有從事工作這份,我一度很困惱,後來磕磕碰碰,所從事的是電商,跟原來的專業知識絲毫不沾邊,

後來我嘗試將目標再聚焦一些,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斷聚焦,在聚焦,專註下去,所以,我們在做任何選擇前都需要問問我們的內心,我們到底要什麼,不管做什麼選擇,我們的決定是不是能帶來預期的效果,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1.在所從事的領域,就得是具備該專業基礎知識的;系統的邏輯框架。

2.接下來再將這些知識結合實踐去,不斷創造出價值;

3.再結合必要的分享,漸漸成為該領域中懂行的專家,逐步打造核心競爭力。

3. 不要忽視了知識共享與傳遞。

你光有能力還不夠,關鍵要讓人知道你具備這個能力,你才能擁有更多機會。

在職業中,我常常遇到過不少抱怨自己不得志的人:為什麼同樣的水平,他就能比我獲得更多的機會?

對於這種問題,我們需要深刻反思:

你的水平或能力是否讓他人知道並認可了?

你是否有意識地將自己知道的知識寫出來、講出來和更多的人分享?

你是否願意幫助他人?你是否擔心即便說出來對方也聽不懂?

我們仔細研究當今的頭部知識大咖不難發現,很多人都是在做一件事情:

把某個領域的某個問題講出來(舉辦講座)、寫出來(集結出書)並被大家認可,TA就有可能成為這個領域的知名專家。

與此同時,你會發現一旦要講出去寫出來,需要將之前零星的知識系統化,需要進一步實踐和總結,反過來又能促進你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形成正向積累,從而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沒有什麼一蹴而就

最要緊的是干!干!干!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倒閉的行業、企業、機構不計其數,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面臨「被下崗」、「被裁員」的尷尬境地。

正是因為之前行業看似的繁榮和穩定,總會給一些混日子的人一個錯覺,認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不思進取,甚至認為自己「也有貢獻」。

然而市場最殘酷但也最公平。我們得保存著居安思危心態,才能從容應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進擊少年俠 的精彩文章:

TAG:進擊少年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