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臣因直諫被處死,另一大臣說:讓我跟他一塊兒死吧,皇帝批准
在東漢王朝一百多年的政治生涯當中,清流派士大夫一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抨擊時弊,反對宦官專權,打擊外戚勢力,在東漢政府維持政治平衡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成為當時社會輿論的風向標。這其中的著名人物很多很多,咱們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個比較典型的,他就是漢恆帝時期的李雲。
本初元年(公元146年),皇太后梁氏把蠡吾侯劉志叫到洛陽城北的夏門亭,準備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但婚禮尚未舉行,太后的哥哥,身為大將軍的梁冀,因8歲的漢質帝指責他是"跋扈將軍",竟將幼帝毒死了,然後把年僅15歲的劉志扶上皇位。這就是東漢歷史上的第十位皇帝,他剛繼位時,梁太后臨朝聽政,外戚梁冀掌握軍政大權。
此時的劉志已然長大成人,對梁冀的所作所為十分不滿,暗下決心要除掉他,可礙於自己的皇后梁氏是他的眼線,一時不敢下手。直到延熹二年,梁皇后病死,劉志才開始了誅殺梁冀的計劃。
這一天,劉志上廁所的時候把宦官唐衡叫到一邊,問他宦官中有誰和梁冀不和。唐衡回答有單超、左倌、徐璜和具瑗。桓帝於是與他們五人密謀,決定誅除梁冀,並用牙齒咬破單超的手臂歃血為盟。
同年八月的一天,桓帝來到前殿,他命尚書令尹勛持節率丞郎以下守宮廷,收符節送省中;命黃門令具瑗將御林軍1000餘人和司隸校尉張彪共同包圍梁冀住宅;命光祿勛袁盱持節收梁冀大將軍印綬,徙封為比景都鄉侯。梁冀毫無防備,當即全家被殺,其他公卿大臣因牽連而死的數十人,故吏賓客被罷免的有300多人,朝官幾乎一空。
桓帝誅滅梁冀以後,宦官單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5人因謀誅梁冀有功,被同日封侯,世稱"五侯"。大權從此又落入宦官手中。
這些宦官掌權之後,不顧朝政,整天只知道帶著皇帝驕奢淫逸,聲色犬馬。沒過多久,東漢朝政迅速衰敗,國庫空虛,百姓民不聊生,一些地方的少數民族甚至都爆發了農民起義。劉志為了解決財政困難,一面加重賦稅,一面又開始賣官鬻爵。這樣一來,不僅貪污腐敗成了合法行為,也為後世子孫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
為了維護東漢王朝,也為了自己的政治出路,一部分正直的官吏和一些太學生及郡國士人,就聯合起來發起"清議"。他們議論政治,品評人物,在輿論上對宦官集團進行猛烈抨擊。同時,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吏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也極力打擊宦官勢力,這其中就包括李雲。
李雲是漢恆帝時期的白馬令,他素來剛毅,看到朝政日漸危急,不惜冒死上諫,他給漢桓帝上書,說他重用宦官,禍害百姓等等種種不是,言辭激烈。
劉志看了之後大怒,馬上將他抓捕,並交有司嚴加審問。當時,身為弘農五官掾的杜眾十分同情李雲的遭遇,於是就上書請求與他同死。劉志見狀,更是怒氣衝天,不顧朝中眾大臣的反對,當即下令將二人處死。
自此之後,宦官集團的勢力更加膨脹,他們肆意妄為,與朝中大臣的矛盾也日益加深,為日後的黨錮之禍埋下了隱患。


※他子承父業,父子走了幾乎一樣的人生路線,最後的結局卻截然相反
※李時珍大半輩子在著書,可他最終沒能見到書籍出版,原因讓人心痛
TAG:曉聲聊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