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一生的最重要的性格,一定要儘早培養
自信是使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性格特徵之一,所以很多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希望能培養出孩子自信的性格。從心理學角度,自信是自我評價的一部分,與人的自尊、自我價值感密切相關。通俗地講,就是一個人能積極看待自己(如我有能力、我聰明、我討人喜歡等)並對自己有正面的情感(我喜歡我自己、我覺得自己很棒等)。
說到「看待自己」,有人會以為嬰幼兒沒有相應的認知水平,其實不然。研究表明,3個月大的嬰兒就開始有了主體我的意識,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15個月大的幼兒就有了客體我的意識,開始探索從外界角度看到的自己;到24個月左右,幼兒已經形成了自我概念的雛形,之後會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自我概念。所以從嬰兒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構建自我概念時起,自信的種子就已經可以萌芽了。
父母該怎麼做才能在孩子內心播下自信的種子呢?
1
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的、充滿愛的養育環境,幫助其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一個人自信的源泉與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2歲前與其主要照料者(多為母親)之間建立的依戀質量對他將來性格形成與個性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實驗,心理學家發現了嬰兒時期形成的三種主要的依戀類型: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每種類型都對應一個不同的母嬰互動模式。
安全型嬰兒具有靈活性、良好的復原力和足夠的安全感——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他們有勇氣主動探索周圍環境;當媽媽離開時,他們會痛苦,但只要媽媽回來了並給予安撫,他們就很快恢復正常,然後又開始愉快的探索。安全型嬰兒的媽媽在親子互動中顯示出良好的交互同步性。她們敏感,能理解孩子的需要,能夠對孩子發出的信號進行即時並正確的反應:比如在孩子哭泣時能很快地撫慰他;在孩子希望被抱的時候,充滿柔情地抱著他;將自己的節奏與孩子的節奏緊密配合,而不是把自己的節奏或安排強加給孩子。
矛盾型嬰兒明顯缺乏內在安全感。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他們看起來很正常,可一旦媽媽離開,他們會非常痛苦,當媽媽再回來時,他們會對媽媽發脾氣。一旦媽媽表現出要離開的意圖,他們就會大吵大鬧或黏著媽媽,對其他完全失去了興趣,關注焦點都在媽媽身上。矛盾型嬰兒的媽媽對孩子發出的信號經常給出無法預期的、不穩定的反應,比如有時候能在孩子哭時及時擁抱愛撫,有時又不能,嬰兒無法預測,只好採取哭鬧、粘人等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好像持續施加壓力,就有可能得到照顧一樣。
迴避型嬰兒無論媽媽在不在身邊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媽媽離開,他們看上去無動於衷,媽媽回來後,他們也不會去親近媽媽。迴避型嬰兒的媽媽經常忽略孩子發出的信號,拒絕孩子的情感聯接請求。在母嬰互動時,對情緒表達抑制,對身體接觸厭惡,在實際身體接觸時粗魯唐突。迴避型嬰兒表面看上去平靜堅強,但這只是他們在不良母嬰互動中天然形成的適應性防禦手段,避免需求一再受挫。他們長大後往往迴避、退縮,內心也缺乏安全感。
所以,媽媽要注意自己的撫養方式,尤其是在孩子2歲前建立依戀模式的時期,關注孩子的需求並即時給出穩定的、適當的反應,從而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嬰幼兒表達能力弱,這就要求媽媽具有敏感性,能敏銳捕捉到孩子發出的非言語信號(如動作、聲音、表情、姿勢等),並總結出自己孩子的規律。所謂「適當的反應」是指媽媽的響應要滿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想當然。給出反應後要留意孩子的反饋,如果不是孩子期望的,要立即調整。比如孩子哭了,可能是因為想要被抱,媽媽卻判斷為餓了,於是想方設法塞奶給孩子吃,全然不顧孩子的繼續哭泣。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從小就在一種被爸爸媽媽重視、愛護、足夠好照料的環境中長大,安全感充足,所以容易形成自信樂觀的性格。
2
除了打好家庭養育環境的基調之外,對於培養自信還很重要的一點是多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成功,家長們不要代勞。很多父母出於愛,總是想幫孩子做些事情。出發點雖是善意,但長期這麼做其實危害很大。安全感是自信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後,孩子具體是從哪裡獲得自信的呢?答案就是要真真切切地體驗到自己的成功,也就是從成長中的點滴事件中發現自己具有能力並對此感到滿意。如果家長替孩子做了,他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因此也體會不到完成的喜悅。時間久了,孩子內心會滋生無能感,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對於小一點的孩子,媽媽可以放手讓孩子做些諸如自己吃飯、穿脫衣之類的事,從簡單的自理開始,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媽媽還可以讓他幫自己做些諸如飯前擺碗筷、扔垃圾之類的簡單家務,做完之後及時表揚肯定,讓他除了有完成任務的成就感之外,還能體會到助人和被人誇獎的愉快感覺。
3
表揚現在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多誇孩子,但常常誇得不得其法。表揚其實是講究技巧的。好的表揚能讓孩子認同並自我感覺良好,從而促進孩子的自信。反之,不在點子上的表揚有的成了孩子耳邊的風,完全沒走心;有的讓孩子覺得不真誠,不可信;有的時間久了甚至會把孩子塑造得玻璃心。
那麼怎麼能誇到點子上呢?
首先,表揚要具體、有針對性。有些媽媽無論孩子圓滿完成了什麼事,都是泛泛地誇一句「你好棒啊」,孩子聽到後並不知道自己棒在哪裡,沒有什麼觸動,所以這種誇獎起不到表揚應有的作用。媽媽應該根據當前完成任務的情況,具體地指出孩子在哪一點做得出色,比如「你自己會扣紐扣了,小手好靈活啊」,「你用積木搭的城堡樣子好特別,告訴我你是怎麼想出來搭這樣一個尖頂的」。
其次,要誇孩子自己通過努力能改變的地方,而不是他的先天或外界因素。像「你好聰明」、「你真漂亮」、「我們真是運氣好」這些都不是好的表揚,因為它們將孩子的優秀表現歸因於他個人努力之外,沒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所以無助於提升孩子的自信。
再者,孩子在嘗試時也可能會失敗,即使完成的結果不理想,也可以對過程中積極的地方予以表揚肯定。只要媽媽仔細觀察,總能發現一些正面的、積極的地方。比如孩子試著畫一個圓,試了很多次卻還是畫不好。雖然結果看起來不理想,但還是可以表揚他的努力:「你剛才畫圓畫得好認真哦,眼睛都不眨」,或者表揚他的進步:「你畫得一次比一次更圓了呢」,或者表揚他的堅持:「你像奧特曼一樣遇到困難也不放棄,再多堅持幾次一定能畫得更好」等等。
最後,表揚一定要真誠,不要為了表揚而說假話。虛假的表揚或許能讓孩子一時相信,但隨著他的成長,終會意識到現實不是這樣,隨之會有一種被愚弄、控制的憤怒感,進而破壞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為日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設下障礙。
與之類似,批評孩子時也要注意技巧。批評時要具體,對事不對人,針對具體過程中他哪些地方(策略、方法等)做的不對或者批評他能控制、改變的地方(比如不夠細心、容易放棄等),不要批評他身上那些穩定、持久的特質,比如「你真笨」、「你看你這麼胖」,這種批評會傷害孩子的自尊。此外,批評不要帶強烈的負面情緒。比如像「我對你太失望了」這樣的批評說出來只是發泄了自己的情緒。父母在批評孩子前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然後冷靜、客觀地給出具體、有建設性的批評。
作者:圍爐
心理諮詢師,人大應用心理學碩士,國內多家育兒雜誌與教育網站的專欄作者,擅長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婚姻情感諮詢領域。兩個孩子的媽媽,喜歡讀書、旅行、音樂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風靡全球的科學減肥方法保證有效,不是廣告
※捕捉生活中的真實-攝影大咖馬虎玲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