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搞定難弄的娃,我私藏的分齡工具包,請拿去!

搞定難弄的娃,我私藏的分齡工具包,請拿去!

OK媽說:

昨天【正是如廁訓練好時機,想要娃摘掉尿不濕,你得知道這些~】發出後,很多爸媽留言,寶寶非常抗拒大便,抗拒馬桶,每次大便都要偷偷躲起來,不讓我們知道,而且現在每次要大便兩三次。怎麼破?因為問的人很多,所以先插播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寶寶有反覆憋大小便,或者將大小便拉在褲子里的情況,很大的原因是寶寶處在「肛欲期」。一般如果如廁訓練不得當,或者爸媽經常批評孩子如廁能力不行,搖頭嘆氣,孩子就會容易緊張不安,當他們承受不了父母給的壓力時,就會出現退縮的狀態,他們希望自己回到小的時候,那時尿褲子媽媽不會打罵她,這是孩子在尋求自我保護的方法。所以,如果遇到孩子憋大便或者躲起來拉,不要責怪他,或者總是說個不停、威脅孩子,更不要強行打斷,把他拽到馬桶上,這隻會使他更恐懼。

我們可以平和地說,寶貝,這不是什麼問題,媽媽給你換上乾淨的褲子。但一定是真的要讓自己接受這不是問題。要不然孩子是很敏感的,你如果內心無比焦慮,還強裝平靜,孩子會讀懂哦,他會了解你並不接納他此時的狀態。這就會給孩子無形的壓力。所以也不用不停強調,「下次一定要去馬桶上大小便哦」,其實他早就知道,只是他做不到。所以別讓孩子糾結,如果他還沒接受,可以仍舊給他穿回尿不濕,這樣會減少他因為自己多次弄髒褲子感受到的壓力。

帶娃路上,狀況多多。不同年齡段的娃都有難搞的時候,所以今天特別把私藏的分齡教養實用工具包(內含9大工具)整理了給大家。在每一條做法上,標記了適用於的年齡段,大家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的階段參考,挑與自己相關用,也相對比較容易運用噢。

做了父母的人都有一肚子「克娃制勝」的絕招,但總有些時候,深感套路更新的速度匹配不上「小怪獸」升級的速度啊!

GIF

△ 這位爸爸完美詮釋很多時候當爹媽的心情啊!

我的一個閨蜜,在帶娃這幾年,最常說的就是心力交瘁。她家娃小時候是高需求、睡渣寶寶,大一點又不肯好好吃飯,吃東西好像就是為了不餓死。再大一點動不動愛哭,就像有一天她家娃吃早飯,說要吃熱狗,奶奶給娃熱好了,娃看了一眼就開始大哭,嘴裡嗚嗚說:「這不是熱狗!這不是熱狗!」原來,奶奶怕從冰箱里拿出來的熱狗熱不透,把香腸從麵包中間拿出來,還煎了煎,專門切成一小節一小節的端來。朋友把香腸重新拼起來放進麵包中間去,他還哭個不停……告訴她哭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好像也沒啥作用。

△ 哭笑不得的心情是一樣一樣滴

確實是,做了媽媽以後,總是深感孩子發展太快,基本每隔幾個月就像系統重裝了一遍似的,套路不更新,簡直就搞不定。所以我們需要知道一些不同年齡段的教養技巧。

(把私藏的分齡教養實用工具包,整理了給大家。在每一條做法上,標記了適用於的年齡段,大家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的階段參考,挑與自己相關的用。)

工具1:大方愛孩子

適合年齡:出生~12個月

怎麼做:

娃哭鬧了怎麼辦?要不要抱呢?抱起就睡,放下就哭,怎麼辦呢?會不會抱成習慣放不下了?這個年紀的孩子,究竟要不要開始給立一些規矩?專家通常給的建議是,還不是時候。12個月前,快速響應孩子的需求不會讓嬰兒變成過度需求或被寵壞的孩子。相反的,儘可能給予更多的愛與關注,會讓孩子變成適應力、舉止更良好的人。

當孩子在對父母的信任中成長,他會相信你能滿足他的需要,長期來看,安全感會夠,也會較少焦慮感。未來到了需要設一些界線或規則限制的年紀,當你糾正他,他會理解你仍是愛他的。所以,就跟著孩子走吧,當孩子需要你時,安撫、唱歌、擁抱他,讓孩子知道你在。

工具2:移除與替代

適合年齡:6個月~18個月

怎麼做:

娃把碗里的東西亂丟,那是因為他很好奇什麼事情會發生,不代表他故意要讓爸媽不愉快或弄髒地板。不過,孩子在做你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可以表達你不允許,特別是那些有危險性的事情。把那些危險的物品拿開,給孩子安全、不會搞得亂糟糟、不會被破壞的替代品,向孩子解釋你的做法,即使他還很小,還懵懵懂懂的。這是最基本的訓練課,哪些行為不會被你接受,必要的時候得去糾正那些行為。

舉例說明:8個月大的寶寶一直在抓媽媽脖子上的項鏈,嚼上面的珠子,與其放任他玩,或把項鏈從他手上拿走,你可以把扣子解開、拿下擱在旁邊,簡單解釋那不是拿來咬的。給孩子一個可以咬的固齒器或玩具替代,然後說:「這才是你可以咬的東西」。這個時候的娃完全不需要你長篇大論,沒有用的。

工具3:強調正向

適合年齡:12個月以上

怎麼做:

平時告訴孩子你喜歡什麼樣的行為,不要只是在娃做錯事情的時候才講這樣做不好。盡量去獎勵好的行為,而不是只有懲罰壞的行為,對孩子改變壞行為會比較有效。

舉例說明:睡覺時間到了,娃還沒玩夠,我們可以試著誇獎孩子:「哇!媽媽說別玩了要睡覺了,你就馬上聽話放好積木了。一會媽媽多講一個故事聽噢!」

工具4:要求孩子的協助

適合年齡:12個月以上

怎麼做:

每個孩子天生個性氣質都不一樣。研究專家指出,爸媽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想法與孩子合作和不是對抗。孩子們其實天生就有合作的傾向,只是我們一直忽略了,因為我們壓根就不覺得孩子可以幫上什麼忙。讓孩子參與生活里力所能及的事物吧,像是洗菜、喂狗、把衣服放進洗衣機等,教會孩子這些重要的生活技巧,孩子未來就能成為樂於服務、心理健康的人。

舉例說明:OK一歲多,我帶他去超市,他坐在推車裡,坐久了就有點不耐煩了。我想了想說:「我需要你幫忙,幫媽媽挑點水果吧!」。最好去之前,準備一張購物清單,請孩子幫忙指認出架上的東西在哪裡,一起完成購物任務。娃會特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心裡還會有幫上忙的自豪感。

工具5:一起修正錯誤

適合年齡:12個月~24個月

怎麼做:

回到上面娃吃飯時亂丟碗里食物的狀況,一周歲前,孩子只是覺得有趣,並不是要刻意製造什麼混亂。大概要到一歲左右,孩子有能力理解自己做的事情是不被允許的。此時也是可以開始教導孩子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時候。

舉例說明:娃坐在餐椅上,搞得一團混亂,當他吃完之後,把他抱起來站在地上,請孩子「幫忙」和你一起撿起灑在地上的食物。告訴孩子你在做什麼,「好吧!地板弄得好臟,我們要把這裡整理乾淨!」

工具6:用孩子的語言說話

適合年齡:12個月~24個月

怎麼做:

想讓娃表現出對的行為,或要娃不要做那些不應該做的,要對孩子用儘可能「最簡單」的話講,讓娃聽懂。專家通常建議,把自己的姿態或說話方式降到孩子真正可以理解的最容易、最好懂,這就是搞定娃的秘訣。就好比肯德基的服務員那樣,響應點餐、說價格,用簡短的語句、不斷重複、帶手勢,然後用含有情感的陳述,讓孩子知道你懂他在想什麼。(有專家將此命名為Fast-Food Rule快餐店法則)

舉例說明:如果你家娃要搶別的孩子的玩具,你與其馬上說:「你這麼做不對,不可以搶別人的東西」,不如試著去響應娃的內心情緒,去共情,理解孩子,例如說:「我知道你想要那個小卡車」。確認孩子的感受可以幫助他安穩下來,當孩子可以冷靜聆聽後,再傳達你想教他的事情。給孩子最簡單的指令,例如「不要拿,不要拿,輪到弟弟玩了。」

GIF

工具7:情緒控制

適合年齡:12個月~36個月

怎麼做:

小寶寶老是發脾氣,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還不懂怎麼掌控自己的情緒。專家認為,孩子通常會因為事情不如他們所預期而發怒,發脾氣其實是情緒控制的問題,不是行為問題。面對這種狀況的第一個步驟,就是不管用什麼方式,先讓孩子「冷靜」下來。如果孩子要抱抱,就擁抱他直到安靜,如果抱孩子不能讓孩子平靜,那就給孩子獨自待著的空間。在孩子的情緒風暴過去之前,不要一直跟孩子說發生了什麼,情緒過去之後一樣可以調整錯誤。

舉例說明:OK也算是個蠻有主見的娃,有一次我們讓他穿白色的一套衣服,他死活不願意,還發脾氣把玩具車扔得滿地都是。本來我還打算隨他自己選擇,換一套也行,沒想後面亂髮脾氣,於是我非常嚴肅地和OK說,你發脾氣亂扔是什麼意思,第一要道歉,第二必須自己收拾好。OK還是站在那不肯理玩具,好不容易憋出一句,媽媽,你能和我一起收拾嗎?當然咯,於是我和他一起「你撿這邊的車子,媽媽撿這裡的」,直到全部收好為止。

當然不會每次都這麼順利能結局,孩子會拒絕接受,甚至又開始發脾氣。這個時候我給到的建議就是,不斷重複上述做法,後面會調整過來,但有一點需要強調一下,事先一定要和孩子確定他們知道你是認真的。

工具8:認真傾聽孩子的NO

適合年齡:12個月~36個月

怎麼做:

「不」是許多娃最常說的字了。這也「不」,那也「不」一直重複消極拒絕的行為,的確會讓媽媽很煩,但要終結「不」,其中一個好辦法就是更認真面對這個「不」字。當我們自己認為別人沒有在聽自己說的話的時候,不也是會一直去重複我們想說的?

舉例說明:OK兩歲多有一次穿著袖子濕了的衣服跑來跑去,不肯停下來換上乾衣服。我心裡很氣,大聲問他,要不要媽媽幫你換衣服。他也大聲沖著我喊,不要。我就走開忙自己的事情了。過了十分鐘,我又去問他,他還是說不。心裡的火苗蹭蹭得往上躥,但我還是忍了。等到再過了十分鐘,我再問他,他其實身上是很不舒服的,終於說:媽媽還是換了吧。OK自己體會到不舒服,比我告訴他要更直觀。媽媽越尊重孩子的「不」,通常會讓孩子會自動越少說:「不」。

工具9:運用time-outs 與time-ins

適合年齡:2歲以上

怎麼做:

「time-outs」(剝奪孩子自由的時間,例如罰站、禁足等懲罰)是一個很常見的管教策略,但這種做法也很有爭議。有些專家認為這種辦法會被濫用,感覺有點過度處罰性了,特別是對小寶寶來說。當大人說:「到屋裡去」,我們是在傳達,你在我們的控制之下了,但事實上,我們真正要的是他們學習控制自己。

這種方法有時還會讓娃的情緒更強烈。正確做法是要把它當成讓孩子頭腦冷卻下來的一小段時間(對兩歲小孩來說,一分鐘可能就夠長了)。讓孩子知道你跟他都需要這樣的時間,替孩子找個能自我冷靜的地方,而你也是,或你們也可以坐在一起。

媽媽還可以去建立所謂的「time-ins」(相對於time-outs,是比較積極介入的教育法,例如:給孩子自我運用的時間做獎勵)。當孩子做了正確的行為,可以給他擁抱、讚美等,都算是「time-ins」,沖淡「time-outs」做法帶給親子關係的衝擊。

舉例說明:媽媽跟娃說吃飯前沒有蛋糕吃,娃不滿,發起了脾氣,尖叫著要吃蛋糕,我們被娃激得也很生氣,開始吼娃。這時,我們需要跟孩子說明,大家發脾氣都是不對的,都需要冷靜下來,然後我們可以帶孩子到他能平靜的地方,隨後自己也跟著坐下來。當生氣的情緒過去,跟孩子解釋鬧彆扭是不對的,而且我們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抱歉之意。(吃過飯,會多給孩子一點蛋糕做為獎勵,幾次以後,有相同的事情出現,孩子就不會鬧情緒了)

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家娃的管教專家,管教孩子的方法沒什麼絕對的,當我們感到很沮喪,不知所措時,大體是因為你的處理方式沒有碰觸到孩子的核心需求,是沒有考慮到孩子年齡、理解能力、控制能力的辦法,效果自然只能靠運氣了。

最後我特別想說的一點是,我們找出各種辦法,並不是為了讓孩子聽話,而是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很多情緒或者遭遇的困境,孩子本身無法清晰地表達出來。而通過這些育兒辦法,我們可以在一次次的嘗試中,越來越了解我們的孩子,讓我們離他們的真實訴求越來越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媽咪OK 的精彩文章:

警惕!別陷在「因為愛卻忍不住控制孩子」的怪圈裡!
生二胎,年齡距離多大才合適?不雞湯,咱們從科學角度給你明確答案~

TAG:媽咪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