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UCAMer專訪-龔瑞霞:武康大學的實踐課是什麼體驗

UCAMer專訪-龔瑞霞:武康大學的實踐課是什麼體驗

UCAMer專訪

龔瑞霞,北京語言大學西班牙語系學生,現在在武康大學進行一年學習,其中一門課程的實踐課是安排她們到大學的廣播室做一次節目的編錄,今天我們請她介紹一下她的實踐課感受和他在那邊的生活。

我們了解到你在武康大學學習選修課時進行了一次廣播節目的編錄,能簡單介紹一下你所選修的這門課程嗎?

龔:這門課是傳播學導論,主要講大眾傳播各個時期理論,它是怎樣運作的。大眾傳播對社會還有對人們有怎樣的影響,包括文化方面,經濟方面,社會方面。大眾傳播還和跟旅遊有關係,因為旅遊這個產業和大眾傳媒息息相關的。這門課程主要內容還是講理論部分,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的主義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

我們每周有一次實踐練習。有時候讀一些文章,拓寬知識面。有時候做一些調研。最後一個練習是做一個音頻節目,老師要求幾個同學結成小組,圍繞一個話題,設計一個10-15分鐘的廣播,廣播內容不限制。老師想讓我們通過這個練習了解我們有什麼能夠參與,比如角色分工,背景音樂,現場連線等。關於廣播稿子的問題,要確切的指出背景音樂幾分幾秒導入,幾分幾秒導出。大家發言稿和發言時間都要確定好。

龔同學和小組同學在武康大學廣播間

你的專業是西班牙語,這個課程看似和你專業不相關,當時是什麼想法去選修了這門課?

龔:這門課更偏向文科,對我來說相對比較簡單,理論的東西和我選的課比較像,如果選其他系的課,可能存在聽力的問題或者是理解的問題。對於這個課程來說,我相對會比較容易理解。

選了個課程之後,大概多久可以適應老師的講課速度、講課方式?

龔:要完全聽懂講課內容的話,我覺得需要B2以上到C1的水平。我們最開始課不是很難,聽聽都可以,到後面的話我們更傾向看PPT,老師講課的時候,我們抓緊時間看PPT,下課之後把PPT列印下來,再自己做一個複習。

在做這門實踐課練習的時候,你們是如何挑選主題的?

龔:我們選的主題是中國的世界性歷史文化遺產,和旅遊相關。選這個主題是因為這個課題對於我們來說比較熟悉,大家各選一處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景點,查一下資料,做一下分工,最後根據大家找的地方選一個共通的古典的中國音樂背景音樂。

那作為這個項目組,你們有幾個人參與?都有什麼分工呢?

龔:有四個人,一個是主持,其他三個人主要講一下自己準備的材料。還負責背景音樂或者整理稿子。這不是一個複雜的項目,這是一個小練習,讓我們去體驗。不會讓大家感到這是一項很繁重的工作。這個體驗對我來說是很好的。

和同學,老師交流如何呢?

平時的小組作業,是中國學生在一起嗎,還是和其他國家的同學一起?

龔:老師大多都是尊重同學們自己的意願。但中國學生還是更多和中國學生在一起。這次的主題是關於中國,我們小組的成員都是中國人,因為文化的差異,跟西班牙同學和歐洲同學沒有很多交集,但是如果偶爾碰到個越南人或者韓國人可能會聊多一點,可能因為都是東方文化吧。

但是有時候也會打亂分組,比如西班牙歷史課。打亂之後,不同國家的同學分在一起,大家分工,然後傳給某一個同學資料,在某個時間段大家討論一下,刪改一下,最後接觸也不是很多。有些西班牙同學作業比較拖,我們就比較不喜歡和他們合作。

一般小組合作當中,中國學生、外國學生在一起的話,一般誰會做組織者或主導者的角色?

龔:一般是國外同學做主導吧,因為大部分做的練習是關於西班牙的,可能外國學生他們了解的更多,更熟悉一點,所以他們在分工,我們做一下就好了。

做作業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龔:會有,因為有時候老師讓選擇的課題,對於我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在分工之後,比較難找到材料,或者是會花費很多時間去做,去熟悉這個課題。另外一個問題是,可能一些外國同學,我之前和他們合作,聯繫不到人。因為是需要提前一個星期開始準備,但是那一個星期找不到人,最後要展示的前一天晚上才聯繫到人,還要臨時改課題。

和外國同學相處過程中,他們是不是比較友善,交流效果怎麼樣?

龔:雖然我們聊得不是很多,但是還是能感覺他們很友善很熱情,如果你要是問他們問題的話,他們會很開心為你解答。所有人對中國覺得又神秘又好奇。其中大部分人都很熱情,但另外一小部分人提到中國,可能因為他不了解,就會有一種讓人不舒服的方式去回答你的問題。可能因為上世紀中國發展落後,歐洲屬於比較發達的文明,他們潛意識有一種文化高姿態立場,語氣讓我們覺得不是很舒服。

平時小組作業和學習過程中和老師的交流怎麼樣?

龔:我們和老師交流不是很多,中國學生在上課時都不太講話,下課自己複習PPT,有問題的話相互解決一下,實在不會會問老師。這面的老師會非常熱情,不管是學習的問題,還是生活的問題,他都會很熱情的解答。但是可能大家問老師最多的還是有關考試的問題。

我很喜歡教拉美歷史的老師, 她叫Patricia,她上課的時候課件不是很多,講課速度比較慢,講課時候還會跟我們表演,很便於理解。還很會照顧中國學生,經常注意我們中國學生是不是理解了,有沒有不懂的。我覺得她的閱讀材料也特別棒,因為是學歷史,她會把當時某個人物手記等資料發給我們,讓我們閱讀,雖然比較難,但是你會發現這才是學歷史一種好方法。從歷史中尋找歷史。另外她對中國很感興趣,有時會和我們聊天。

我眼中的中西大學教育差異

除了這門課程以外,你還選擇了其他哪幾門課?

龔:上學期選擇拉丁美洲歷史、西班牙語歷史、傳播學導論,西班牙語四門。相對來說旅遊系比較適合我,雖然我學了兩年西語,但是可能沒有辦法達到老師上課講什麼,我們立刻就能理解。旅遊系的課大多以理論為主,對於我們完成這個學業挺有幫助的。

在北語的時候也會選擇其他專業的課程么?例如傳媒或者旅遊方面的課程?

龔:沒有。在北語有校內選修和校外高校共同體選修。但是它的課程內容是那種很泛的,相當於知識的補充,沒有這種專業性課程。如果作為第二專業的話,大多以語言、文學、經濟類這三方面為主,沒有像旅遊系這樣的課程。

通過你們上的選修課,發現武康大學和北語有什麼一樣或不一樣的地方嗎?

龔:因為我是學語言的,這個選修課和專業課很不像。但是和北語的大課相比的話,這面屬於小班教學,人比較少。我的感覺是:第一,這面上課要求比較嚴,不能遲到,缺課查的比較嚴,國內大課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可能不上課。第二是練習比較多,除了課上講的材料,還有老師會發很多材料,讓我們思考,讓我們練習。國內可能比較少,可能半學期才會有一次。第三,外國學生會比較勇於發言,有不同的問題就提出來,課堂比較活躍。中國學生是在課下和同學講,在課上不太願意發言,這個不太一樣。這個是我的個人看法。

你覺得中國學生上課發言少主要是因為語言水平原因,還是性格方面原因?

龔:我覺得主要性格上原因吧。中國人不是很愛表達的群體。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國內大學整個安排比較滿,上大課的時候,很多人會逃課,就算有些人來上課也是用來寫作業。因為大家學習任務比較重,大課就成了放鬆或者彌補其他課的時間,儘管有些老師課講的特別棒。但武康的學生,從小就是一邊學一邊玩,整個狀態非常好,不會那麼緊張,這可能是讓他們每一節課比較專註的原因吧。他們下課的時候,會去喝咖啡啊,出去坐一坐啊,晒晒太陽啊,但是可能中國學生就悶在教室里,不太一樣。

在考試方面有什麼不同?

龔:考試形式主要是選擇題、簡答題。國外學生在考試之前也都會問有什麼樣的題,對試卷組成、難易程度比較感興趣,讓老師怎樣怎樣,然後自己找些借口說沒時間複習啊等等。但是中國學生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老師說什麼,我就去做。還是比較踏實,成績出來的話大家也很都滿意的。武康老師很好,他能看出你用心做的話,分數都還很好,屬於中上的成績。

如轉載武康大學原創文章,請您註明來源

武康大學北京辦公室:

北京市朝陽區工體南路甲1號塞萬提斯學院大廈5層CN2室

微博:@西班牙武康大學_UCAM

微信:ucamchin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班牙武康大學 的精彩文章:

TAG:西班牙武康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