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樂老」馮道:我只是忠於職守而非皇上,怎麼就成了「無廉恥者」?

「長樂老」馮道:我只是忠於職守而非皇上,怎麼就成了「無廉恥者」?

古人云:「忠臣不事二主」。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朝代更替周而復始,死節之士比比皆是,讚美之聲也不絕於耳。然而,透過這貌似令人蕩氣迴腸的忠義烈行,我們發現,其實為人臣者沒有絲毫獨立性,只不過是某個帝王的依附者,就象手之與臂、發之與膚,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所謂的「忠」也其實大多是「不得不忠」。

「不得不忠」自然只能是忠於君王,而不是忠於職守,所以,當官的總有一肚子揣測聖意的官場計謀,而最缺乏的是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被後人唾罵了上千年的五代時的「長樂老」馮道,倒是個不折不扣的另類臣子,在他身上所體現出的職業精神顯得十分難能可貴。

馮道一生在五代時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為臣,侍奉了近十個皇帝,位居將相高位二十餘年,屢經喪君亡國。按照傳統的忠君倫理,他早就該盡臣子之節,或隨先帝殉節,或退隱老死,可他反而毫不在意,心安理得地接受著一個個新君遞過來的橄欖枝,甚至在其晚年,還洋洋自得地寫下《長樂老自序》,曆數其曾經服務過的君王、獲得過的各種官職榮譽,以及其家人妻子所得到的恩賜。因此,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罵他是「無廉恥者」,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稱他「乃奸臣之尤」。即便到新中國建立後,史學家范文瀾還把他看作是「五代腐朽官僚的典型」。

然而,當我們跳出忠君的狹隘思維來看馮道時,就會發現,上述諸般譴責實在是腐儒之見、不公之極。事實上,馮道無論是個人品行還是道德文章都堪為世之楷模,其政績事功也頗有可觀之處。史書上稱其「少純厚,好學善屬文」,「惟以披誦吟諷為事」,即便是「大雪擁戶,凝塵滿席」,也能安然處之。馮道在家「丁父憂」時,趕上年景不好,便用自己的俸祿賑濟鄉里,自己卻住茅棚,地方官有所饋贈,他也一概不受。後唐明宗時,馮道一改過去選拔人才只重門第的弊病,「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鎮之。」遇到豐年,朝廷無事,馮道便勸告明宗「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甚至在那樣一個戰亂頻仍的年代,馮道還注意文化建設,和同僚一起雕版印刷了不少經書著作,流傳天下,是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後晉少帝時,契丹攻入汴京,契丹主曾問馮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說:「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史稱「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馮)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當時,契丹擄掠了大批中土士女,馮道只要遇到,就出錢贖買,再設法幫助他們和家人團聚。可以說,生逢亂世的馮道,是竭盡所能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的。

不管馮道自己有沒有清醒的認識,他都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具有很強的職業精神的大臣之一。他以實際行動證明,他首先忠於的是自己的職守,而非君主。這當然與他所屬的那個非常年代有著直接的關係。五代十國只有短短的54年,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朝代的更替決定於武力和實力,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造就了成王敗寇的殘酷事實。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各路豪傑,在百姓和臣子的眼中,其實是沒有什麼道德上的高下之分的,因此沒有必要死守著腐朽的忠君思想,做亡國之君的殉葬品。像馮道這樣,多一點職業精神,利用「職務之便」,儘可能地多做點好事,其實真的是一種不壞的選擇。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壘蕭蕭 的精彩文章:

花蕊夫人的《述亡國詩》,很有可能是一首獻媚詩
宋襄公被罵「蠢豬式」仁義道德,到底是誰不要臉?

TAG:故壘蕭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