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幅受花卉啟發的名作

10幅受花卉啟發的名作

春天盛開的花朵已經意味著結束了黑暗的冬季,並開始了新的春天的早晨和綠色的景觀。

藝術家早已被花卉吸引,因為它們更具誘惑力,富有象徵意義,這些精緻植物的變化性質以及它們提供的各種調色板已被證明是幾個世紀以來的靈感來源。我們來看看10位藝術家使用花卉作為主題和元素的創作。

①莫奈

莫奈一生共留下500多幅素描和2000多幅油畫。

《睡蓮》系列作品,從1897到1926年,莫奈總共畫過181幅。

莫奈在1883年拖家帶口搬去了巴黎北部的農村吉維尼,這小地方當年只有279個居民。

他拿22000法郎買了一個大宅子,然後就開始心花怒放地栽花種地。

從那以後,這片小天地就幾乎成了難以遠行的莫奈的全部世界。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最近身體狀況還行,也想畫畫……我甚至想畫點大畫,我在地下室找到些舊草稿,克列孟梭看到後很是喜歡。總之,但願,你們很快就能看到它們。」

莫奈《睡蓮》

東京西部美術館收藏

②梵高

在西方藝術史上,梵高是個謎

他不像莫奈這些畫家一樣能夠說得清楚

我們很難揣摩他的一生

他的愛情是個謎

為何選擇畫畫是個謎

就連死亡也是個謎

至今也被津津樂道

梵高是個奇才

出生在荷蘭南部的一個小村莊

一生只活了37歲

他從27歲才開始拿起畫筆

算下來,他畫畫整整10年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得不到的榮譽

梵高也僅僅花了10年

梵高《向日葵》

來自梵高博物館收藏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無疑是這幅《向日葵》。

他曾多次描繪以向日葵為主題的靜物,他愛用向日葵來布置他在阿爾的房間。

他曾說過:"我想畫上半打的《向日葵》來裝飾我的畫室,讓純凈的鉻黃,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種程度的藍色底子上,從最淡的維羅內塞的藍色到最高級的藍色,閃閃發光;我要給這些畫配上最精緻的塗成橙黃色的畫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繪玻璃一樣。"

梵·高確實做到了讓阿爾八月陽光的色彩在畫面上大放光芒,這些色彩熾熱的陽光,發自內心虔誠的精神情感。

文森特·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後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博物館。(這個數據還有待商榷,因為不斷有真品問世,同時不乏贗品得到證明)

堪稱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僅由絢麗的黃色色系組合。

梵高認為黃色代表太陽的顏色,陽光又象徵愛情,因此具有特殊意義。

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為向日葵。

梵高寫給弟弟西奧的信中多次談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說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兩種構圖。

他以12來表示基督十二門徒,他還將南方畫室(友人之家)的成員定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奧兩人,一共14人。

對於梵高而言,向日葵這種花是表現他思想的最佳題材。夏季短暫,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長,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稱他為向日葵畫家,應該是恰如其分。

梵高繪畫向日葵(by Paul Gauguin)

梵高博物館收藏

一八八八年十一月,高更曾經為梵高畫一張像,畫像中梵高正在畫《向日葵》。

③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

拍攝: 阿爾弗雷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國藝術家,被列為20世紀的藝術大師之一。歐姬芙的繪畫作品已經成為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寫實的手法聞名,其主題相當具有特色,多為花朵微觀、岩石肌理變化,海螺、動物骨頭、荒涼的美國內陸景觀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滿著同色調的細微變化,組成具有韻律感的構圖,某些時候歐姬芙畫中的物品外輪廓,讓觀者感到此物品的清脆感。

歐姬芙的繪畫作品已經成為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寫實的手法聞名。

"我們總是沒時間也沒花時間去看待一朵花如同對待朋友一般。"

歐姬芙《紅色美人蕉》(Red Canna) 1924年

④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8.6-1987.2.22)

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

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

他還是電影製片人、作家、搖滾樂作曲者、出版商,是紐約社交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

安迪·沃霍爾

有時候,某個東西看起來很美只因為它跟周遭其他東西有些不同之處。如果窗台上所有的花都是白色的,一朵紅色的牽牛花會顯得很美,反之亦然。

——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的哲學》

安迪沃霍爾《Flowers》

⑤Ambrosius Bosschaert

安布羅修斯·博斯查爾特

Ambrosius Bosschaert

(1573-1621年)

荷蘭靜物畫家

最早將靜物、花卉作為獨立風俗畫類別的先驅


萬里麗花瓶里的鮮花,貝殼和蝴蝶的靜物花1609-10

長老Ambrosius Bosschaert(1573 - 1621)

68.6 x 50.7厘米

銅上的油

以 464.5 萬美元成交的Ambrosius Bosschaert靜物油畫

色彩艷麗,筆調豐富,栩栩如生。

安布羅修斯的代表作有《瓷瓶中的花》《靜物·鮮花》《鮮花》等。

他出生在安特衛普,在那裡他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但是大部分的時間,卻是在米德爾堡度過。

⑥Rachel Ruysch

雷切爾·勒伊斯

(Rachel Ruysch,1664-1750年)

荷蘭靜物女畫家

洛可可風格

Roses, Convolvulus, Poppies, and Other Flowers in an Urn on a Stone Ledge

(來自國家婦女藝術博物館收藏)

⑦威廉莫里斯

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834-1896)

英國紡織設計師、詩人、小說家、英國紡織設計師、詩人、小說家、翻譯家和社會主義活動家。

是工藝美術運動的代表人物,是約翰·拉斯金思想的繼承者與發揚者,設計思想上主張哥特式風格與自然風格,主張藝術與技術相結合、設計與製作相結合。是英國傑出的設計師。

莫里斯事務所所設計的金屬工藝品、傢具、室內裝飾品等,都具有非常鮮明的風格:

1.強調手工藝;

2.提倡歌德風格和其他中世紀風格,講求簡樸、良好功能;

3.主張設計的誠實,裝飾上推崇自然主義和東方藝術。

具體來說,莫利斯強調實用性和美觀性的結合。

莫里斯是一位複雜的人物,在政治上和設計上他是激進的,但他又深深地迷戀傳統,有時還體現出強烈的浪漫色彩。

他是一位積極的社會主義者,主張社會平等和反對壓迫,但在其晚年卻出現了矛盾的現象。

一方面他的社會主義理想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他的設計又變得越來越複雜和昂貴,他所接受的設計委託多是豪華宮殿的室內裝修設計。

他的設計既體現了他對未來「烏托邦式」的理想,又不得不與英國工業化的現實相適應。

這種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正是這一時期設計改革家們的共性。

威廉莫里斯的玫瑰

(來自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

⑧愛德華·馬奈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1832.01.23 - 1883.04.30)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於法國巴黎。

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梵谷等新興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

受到日本浮世繪及西班牙畫風的影響,馬奈大膽採用鮮明色彩,捨棄傳統繪畫的中間色調,將繪畫從追求三元次立體空間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 朝二元次的平面創作邁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édouardManet的水晶花瓶中的白丁香

(來自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藏品)

⑨安娜阿特金斯

1799年出生的英國植物學家、插畫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在19世紀中期頗負盛名。

她用氰版藍曬法來記錄快速生長植物的標本,出版了作品集《不列顛藻類》。

安娜在早期攝影史上留下了為藝術而不斷探索的光輝印記,並且證明在那個攝影意味著刺鼻藥水的時代,女性同樣可以擁有與男性一樣的藝術成就。

安娜阿特金斯的杓蘭(來自J 保羅蓋蒂博物館的藏品)

⑩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葛飾北斎/かつしか ほくさい Katsushika Hokusai,1760年10月31日—1849年5月10日),本名中島時太郎。

1760年生於江戶(現東京),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師,日本化政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14歲學雕版印刷,18歲便和另一位浮世繪師勝川春章學畫,開始了自己漫長且多產的畫畫生涯——但葛飾卻是等到了60歲以後才開始出名的。

1826年,為了配合當時的日本內地旅遊業的發展(多半也因為個人對富士山的情有獨鍾),北齋以富士山不同角度的樣貌為題,創作了《富岳三十六景》一系列的風景畫,因而遠近馳名,其中以《赤富士》和《神奈川沖浪里》最為知名。

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高、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

《Peonie and Canary》

波士頓美術館收藏

回復關鍵字

美育|蔡元培|蔣勛|趙孝萱|林語堂|師資|藝術品投資|書法|油畫|水彩畫|工筆畫|瓷器|電影|音樂|建築|形象美學|義大利|巴黎|蘇州|日本|巴厘島|麗江|台灣|以色列|普羅旺斯|景德鎮|武當山|敦煌|葡萄酒|咖啡|非洲鼓|香|微學堂|極簡主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培學堂 的精彩文章:

重回法老的國度千年一探
寫圓寫厚實自然就有力,遒潤的力才是真力

TAG:元培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