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畢加索為何廣受亞洲藏家青睞?

畢加索為何廣受亞洲藏家青睞?

作者:Vivienne Chow 編譯:阿彌

畢加索不光是西方人的心頭好,還是東方人崇拜的對象。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崇拜有增無減:亞洲旅客紛紛湧向歐洲的博物館,只為一睹大師風采;亞洲藏家豪擲幾千萬美元,只為擁有畢加索一幅畫作。畢加索,儼然已經成為西方現代藝術的代名詞。

畢加索

大膽的顏色、破碎的立體主義肖像以及打亂的構圖,畢加索美學似乎和亞洲傳統美的觀念大相徑庭。如此說來,他為什麼會廣受亞洲藏家的青睞?

可能會有人立即給出答案,說畢加索的繪畫有很大的投資價值,特別對於很有金錢觀念的亞洲人來說。以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地區的超級富豪為代表的藏家們,對畢加索的作品顯示出強大的興趣——特別是近年來被估價特別高的作品。2017年,《坐著的藍衣女人》(Seated Woman in Blue Robe,1939)在紐約佳士得以4500萬美元的價格(約3.1億人民幣)被亞洲藏家買走。2015年,一個香港藏家在紐約佳士得以6700萬美元(約4.3億人民幣)拍得畢加索的《女人半身像(戴髮網的女人)》(Bust of a Woman – Woman with Fishnet,1938),而萬達集團則花了2800萬美元(約1.7億人民幣)買下《克勞德和帕洛瑪》(Claude et Paloma,1950)。

畢加索,《坐著的藍衣女人》,1939

市場的潛力也被即將到來的香港巴塞爾證實了。三月底的香港巴塞爾,依舊會有很多畢加索的作品登場:蘇富比將會在3月31日的香港之夜上拍賣畢加索的《瑞昂萊潘》(Juan-les-Pins,1924),而預售展覽「畢加索/康多」(Picasso/Condo),會將20張畢加索的作品與喬治·康多(George Condo)的作品共同展覽——這是畢加索的作品自2012年的巡迴展到達香港文化博物館後最大規模的展覽。其中,展出的7件作品租借自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藏家。

畢加索,《瑞昂萊潘》,1924

香港蘇富比S|2畫廊的館長黃傑瑜表示,中國藏家對畢加索高價作品的熱愛是最近3-5年才開始的。畢加索的品牌效應就好比藝術市場對鉑金包的反應。而根據黃傑瑜的說法,畢加索的多樣才華:從繪畫、雕塑到陶瓷,給了買家很大的選擇空間。但是除了金錢的考慮之外,「畢加索豐富的人生經歷也滿足了中國人對偉大藝術家浪漫人生的想像。」

香港的「畢加索/康多」展覽上,畢加索的《瑪雅和船》將會展出

畢加索之所以著名緣於兩方面:一是他創造了新的藝術,並不斷對其進行改造和新的探索;二是他和數不清的女人的風流韻事。他的四個孩子來自三個母親,其中兩個先後成為他的妻子:奧爾嘉·科克洛瓦(Olga Khokhlova)和弗朗索瓦絲·吉洛(Fran?oise Gilot),另外一個則是情人瑪麗-泰蕾茲·沃爾特(Marie-Therese Walter)。除此之外,他和攝影師兼藝術家朵拉·馬爾(Dora Maar)的情事也被人們津津樂道。

畢加索隨性的生活方式和很多中國古代學者很像。比如明朝畫家和詩人唐寅——唐寅以詩和畫著稱,並且娶了3個女人。與畢加索在1956年見過面的現代畫家張大千,也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張大千不僅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各個門類都相當精通,還獨創了「潑彩」這門中國畫技法,其描繪女性的方式也很獨特。張大千共有四房太太。

畢加索,《克勞德和帕洛瑪》,1950

除了私生活,畢加索的繪畫方法對中國人也很有吸引力,這使得他比莫奈和梵高等西方藝術大師的聲望還要高。考慮到肖像畫在現當代中國藝術中占的重要位置,黃傑瑜認為,畢加索的肖像表現了1949年之後的現代中國。他說:「中國大陸的藝術家學習的是蘇聯的社會現實主義繪畫方法,肖像畫在中國藝術家——比如從陳逸飛到張曉剛等人的作品中,都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中國人對肖像畫最熟悉。」

畢加索和張大千,攝於1956年7月

但是黃傑瑜表示,這不是唯一的原因。很多中國人是在中國傳統書畫的散點透視審美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容易在畢加索的立體主義肖像中找到共鳴。在對散點透視作品的研究中,南澳弗林德斯大學信息學和工程學院的斯科特·瓦蘭斯(Scott Vallance)和保羅·考爾德(Paul Calder)發現了中國山水和立體主義之間的相似點:「中國山水畫包含不同的透視點,或說一幅作品由很多『子作品』組成,它們是無縫銜接在一起的。」儘管散點透視在中國的美學裡存在了很多個世紀,但被畢加索為首的立體派介紹到西方世界是近代的事情。

畢加索,《女人半身像(戴髮網的女人)》,1938

說畢加索受到亞洲藝術的影響並不值得奇怪,這種影響甚至是在他見到張大千之前。畢加索早先就有收藏日本浮世繪的習慣。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的藝術史教授田中昌之表示,藝術家岡本太郎曾在1950年到過畢加索在瓦洛里的工作室。岡本受畢加索的影響很大,而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明日神話》(Myth of Tomorrow)就是受到畢加索《格爾尼卡》的啟發。二者都表現了戰爭的殘酷。

岡本太郎,《明日神話》,1969

田中昌之認為:「對畢加索來說,『原始』並不意味著未開化,而是基於傳統的西方透視和寫實主義之上的返璞歸真。亞洲的再現傳統和西方的不一樣,與其說是『知覺』的,不如說是『概念』的。從這種角度來講,畢加索表現事物的方式和亞洲人很相似。現在,人們依舊可以在日本漫畫中看到畢加索的表現方式。」

畢加索在日本產生影響要比中國早。早在1920年代,日本就出版了關於畢加索的書。二戰過後的1951年,畢加索的展覽在日本舉辦。一些日本企業在1980年代收藏了畢加索的作品,但田中教授表示,「很多都在日本經濟下滑的90年代賣掉了。」目前,箱根的拉普藝術博物館還收藏著畢加索的作品。

1964年,巴塞羅那畢加索博物館向日本出借60件作品,這些作品分別在東京和京都的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名古屋的愛知縣美術館展出。這種借展行為在後來的幾十年斷斷續續地存在著。2000年,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舉辦了展覽「畢加索的兒童世界」,共有超過30萬人參觀。

巴塞羅那,畢加索博物館一景

畢加索的藝術也在韓國留下了足跡。2013-2014年,畢加索基金會將展覽「馬拉加的畢加索,真正的畢加索」(Picasso from Málaga, Picasso Absolute)帶到韓國仁川、首爾、大邱和水原。展覽包括226件作品和100張照片。而巴塞羅那的畢加索博物館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亞洲遊客,特別是韓國人。據巴塞羅那博物館統計,到目前為止,博物館一共接待了38591位韓國人,目前在各國家參觀人數中排名第7位,後面緊接著就是中國人(34011)和日本人(30662)。這還並不包括跟團來的10萬亞洲人。

畢加索基金會的會長何塞·瑪利亞(José María)認為:「在全球化的世界語境下,西方價值觀不斷被亞洲人吸收,這是當今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身為自由創作力化身的畢加索,被認為是最值得敬重和愛慕的人物之一。他不羈的生活方式和藝術表達都讓他成為自由生命的代名詞。」

本文編譯自 BBC,Vivienne Chow, Why is Piccaso so popular in Asia? 有部分改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網 的精彩文章:

鳳凰古城「藝術年」 在擦肩而過的瞬間與藝術相遇
藝術品拍賣只是一個普通生意

TAG:中國美術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