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話」是一門藝術

「聽話」是一門藝術

禪茶一味

 禪靜思語

張維良 

00:00/08:17

有人說:「人生在世幾十年,浪跡社會,或圖身進,或求業成,識人與知人當是第一要則。」然而,真正能夠識人、知人並非易事,即使是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也不得不發出:「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的感嘆。

語言是人們思想的外在表現,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常用工具,更是識別一個人忠良、善惡、脾氣、個性,乃至才能的重要方面。人們常說,說話是一門藝術,其實「聽話」更是一門藝術。

人生在世總要與人交流,「會說話」反映了一個人的文化、見識、胸懷、涵養,當然也反映了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固然重要。但「會聽話」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智慧。有人可能會說,聽話誰不會呀?耳朵不聾的人都會聽話。這裡講的會聽話,是指能夠聽懂別人心裡想表達的意思,而不是他人表面上說的話。

俗話說得好,聽鑼聽聲,聽話聽音。聽人說話可是一門大學問。因為不同的人說話的習慣、語氣、聲調、節奏等方式和表現形式是不盡相同的。如:一個性情溫柔的人,說話慢條斯理、比較平緩;性情急躁的人,說話火急火燎、直接爽快;有涵養的人,說話委婉、含蓄;有教養的人,說話和藹可親;說話樸實無華而又富有哲理的人,大都是有思想和見地的人;說話直抒胸臆、表明觀點的人,大都是光明磊落的人;說話只談事而不言人,或者只說人好,而不談人非的人,大都是個正人君子;說話詞意不明的人,一般是文化不高且碌碌無為的人;說話吞吞吐吐、含糊其詞的人,一般是膽小懦弱之人;說話閃爍其詞、左藏右掖的人,一般是奸佞小人;說話夸夸其談、華而不實的人,一般是自以為是的無知俗人;說話自詡自擂的人,一般是修養不高的狂妄之徒;說話只談人非、甚至搬弄是非的人,一般是品行、修養、道德低下之人…凡此種種,不一列舉。

「話中常有大乾坤」。生活中,我們該如何聽人說話呢?

首先,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就是說不能只聽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的話,要多聽眾人的語言,多聽大眾的看法,從中觀察話語是非虛假。

其次,要察言觀色、聽話聽音。就是說話時,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色」,注意觀察說話人的表情、面色、眼神、以及身體姿態等;聽人言語不能僅聽其表面,更不可東耳朵進,西耳朵出,一聽而過,而應聽其話語實質和含意,並加以思考分析。這樣才能做到無論是真話、假話、直話、繞話、旁敲側擊的話、含沙射影的話、話中有話的話等等都能聽清、聽明、聽出真情、聽出真意、聽出真心。

再次,就是聽其言、觀其行。說忠誠之語的人未必是忠臣,假話連篇的人也未必是奸詐。聽話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注意透過現象「聽」本質,甄別話語真偽。

據說三國時期的曹操就是個「聽話」高手。「建安七君子」之一陳琳在一篇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狗血噴頭,曹操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從他的文中發現陳是一位很有才華的人,後來予以重用。張遼被曹操抓獲後,也是破口大罵曹操為國賊,曹操又從中發現張是位性格直爽的義士,於是立即為他鬆綁,釋放了他,並委以重任。而呂布雖然武藝高強,但一見到曹操就跪地求饒,其聲十分懇切。當曹操看到呂布的舉止,聽其言語,便料他是個反覆無常、貪生怕死之人,應當立即處死。可見「言為心聲」,語言無論如何表達,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和品質,只要慎聽、善聽,就一定能夠聽出一個人發自內心的聲音。

三國.魏徐幹《中論.貴驗》「事莫貴乎有驗,言莫棄乎無征。」驗:證據。征:證驗、證明。意思是沒有什麼比有證據的事更為可貴,沒有什麼比無根據的話更應該拋棄。此二句從正反兩個方面強調了事實、證據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聽其言觀其行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眾人觀察。就是說要聽眾人的言論。正如孟子所說:人們對賢者的判斷,一定不要只憑個人的意見,而要聽群眾的意見,此外,還要觀察,看這個人是否真的如言語所說。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或惡意中傷而迷惑了心智。

二是長期觀察。一個有德才的人,不能只憑一時的表現,而要經過長期的考察,即「日觀其德,月課其藝。賢邪非一時之賢,久居而不變,乃其賢也。能邪非一時之能,歷試而如一,乃其能也。」就是告訴人們,看一個人,不能看一時、一事、一句話,而要看其一貫表現。

三是全面觀察。西漢散文家鄒陽認為,識別評價人才要「公聽並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考察,德才資全面衡量,觀其主旨,不求微功細過。

四是責求實效。在《蘇東坡全集.議學校貢舉狀》一文中,蘇東坡認為,根據實績判斷能力的強弱才是知人之法。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世間言語,有時為虛,有時為實;人之話語,有時為假,有時為真,有時還半真半假,務須認真傾聽、仔細觀察、琢磨方能「聽」出真相。

說到底,「聽話」是一門藝術,需要用心體悟,只有多聽、多了解、多觀察,才能對一個人最後下結論。切不可「耳軟、目盲、心蒙」,輕易被他人言語所蒙蔽,以免是非不辨,好壞不分,發生誤判。

--END--

轉載請註明原作者和出處

掃描關注我

感恩一直有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略書院 的精彩文章:

湖北過大年:兒時的年味
相由心生 境由心造 禍福己求

TAG:方略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