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在風雪中去了趟書城,邂逅了那些自在而快樂的「你」

我們在風雪中去了趟書城,邂逅了那些自在而快樂的「你」

上海紀實頻道

《紀錄片編輯室·72小時》

每周三19:30 播出

為你呈現

《72小時》的人生故事

NO.20

《風雪中的上海書城》

3月28日 19:30

上海紀實頻道 播出

漫天的雪花

是來自天國的精靈

穿一襲素裝

潔白剔透的晶瑩

翩翩降落人間

那身姿曼妙的輕盈

—— 摘自上海書城營業員戴硯的詩《雪之歌謠》

2018年魔都的第一場雪在1月25日下午紛紛揚揚,不緊不慢,如約而至。

在這樣的暴雪天氣里,恐怕連吃飯都不願意出門了,更別說去逛書店。

然而,我們的攝製組就是這樣另闢蹊徑,大風大雪中趕到書城,好奇著那些將要走入我們鏡頭的人……

這一次拍攝開始之前,我們就對在這個地點即將展開的採訪充滿好奇,因為連我們自己都太久沒來這裡了。

上海書城是一家超大型的零售書店。一樓到七樓經營著800多家出版社、近108萬冊不同類別的書籍。書城每天到貨品種約2000左右,數量約8000冊,碼洋30萬元左右。

近年來,網上書店的出現衝擊著實體書店的市場,買書基本上成了動動手指的事。

不過,在實體書店如此不景氣的今天,上海書城仍是那些有著傳統購書習慣的愛書者的樂園。

1

你還會去書店買紙質的地圖嗎?

應該不會了吧,畢竟智能導航系統那麼便捷。

所以當我們在一樓地圖冊專櫃看到一位先生駐足良久,便不禁心生好奇。

這位許先生是一位職業書法老師,本職之外,酷愛地理。

從小就熱愛地理的他已經讀爛了幾十本地圖冊,他說他喜歡那些線條,一條鐵路線、一條公路線、一條航運線,都是線條,而書法也是,所以他喜歡這兩樣東西。

這個世界總會有那麼一個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可以畢生沉浸於其中的美。讓每一天都與之相關,讓每一次冒險都有無限大的動力。

2017年,許先生實現了一個很大的願望,那就是一個人,連續開車52小時,4742公里,橫貫中國。從上海出發,一路向西,翻過天山,到達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寧市,沿著他最愛的那些線條。

手機只是局部,可一張地圖卻是全貌,我的感覺就是,你拿著一張地圖可以走遍世界的。

2

遇見他的時候,他正席地而坐、全神貫注的在翻閱周國平的《願生命從容》,他說自己能遇到這本書也是一種緣分。

高中時,他明明喜歡文科,卻選擇了理科,耿耿於懷於這個他自認為錯誤的選擇,深感前路迷茫。

一天,他偶然地在一家新華書店看到了這本書,書中的文字為消沉厭學的他提供了人生方向的指引。

在試卷、成績之外,他看到更遠更大的精神世界。「我記得他書里寫著,如果人只是為自己活著,為一些物質的東西活著,這個人還是比較空洞的,最終人活的是一種態度,一種價值觀,一種人生觀。」

而一本書,如果還能有緣十年後再讀,是不是就可以跨過這十年光陰,對話一下當年那個稚嫩的自己,和那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赤誠初心。

我今天剛剛看,一下子又能讓自己扎進去,讓自己回到某一個最初的初心吧。

3

在三樓的金融財經書櫃前他捧著一堆股票、理財的書籍,一問才知是從台灣來上海旅遊的。

汪先生的祖籍是寧波奉化,他的爺爺木工出身,抗戰時期參加了空軍,成為一名空軍機械維修師。1947年爺爺帶著父親隨軍去了台灣,而奶奶和姑姑卻留在奉化老家,現在她們已經都過世了。

汪先生的姑姑告訴他說,奶奶在老家的墓碑上還刻著他的名字,所以他很想去看看,卻又擔心很可能找不到了。父親在世時他答應過,一定要回老家去看看,這次他就是專門帶著妻兒準備去奉化老家尋根的。

爺爺和父親在台灣的墓碑都是朝著寧波方向,我答應爸爸要回老家看看。

4

浪漫風雪夜,這位帥小伙卻蹲在五樓的角落裡翻閱一本《圖解設計模式》。他曾經談了一場很累的戀愛,所以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他說其實課餘時間自己看看東西也挺好的。

我們一問才知道他是學法律的,從事的職業是公司的法務。不過,他經常會通過自己簡單的編程,為公司統計各種客戶數據。

他說編程是刻在他基因里的東西,還說法律跟程序很像,卻沒有程序嚴謹,程序是完全遵從人的大腦。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中間地帶,這些中間地帶就要靠人去辨識、去權衡。

都是看起來複雜又費腦筋的領域,但對於一些人來說甘之若飴,大概真的是基因里都刻好的。

其實也沒有很專業很功利地要去學習什麼,編程就是做一些方便自己,同時也方便別人的事情。

5

小張是上海書城一名普通的營業員,她的工作編號是B0035。

讀書時最不喜歡歷史地理的小張,剛到書城就被分配在了歷史地理組。幸虧遇到一位好的帶教老師,一點點教她。

16年書城的工作經歷,讓小張耳熏目染地愛上了書,家裡的書整整三個大書櫃,起碼有上千本。連她兒子都說媽媽買玩具不捨得,買書特別捨得。

小張說對她影響最大的書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她說至今想起書中的孫少平、孫少安兄弟倆還會掉眼淚。因為他們是那麼的平凡,卻還能在惡劣的環境下,實現自身的價值。

書店營業員的工作也是,很普通,但是要把這個活做好卻也很難。她說不想僅僅做一個圖書的搬運工,她想對書籍、對讀者傾注自己更多的感情。

我不想做圖書的搬運工,我對書是有所感情的,做了這麼多年,我的腦海里就像一個小的書店。

6

我們在一樓的嬰幼兒營養食譜書櫃遇見了祁先生,他是替才10個月大的外孫來找食譜書的。他的女兒在新加坡,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祁先生原先是鋼鐵廠開弔車的工人,退休後又在隧道公司做了幾年。長興島隧道建成後,盾構的拆除就是祁先生的活兒。

回想起當時近10個月的拆除工作,祁先生到現在還心有餘悸。長江邊風大,一個人在40米高空的吊車裡,聽著吊起的鋼絲劈啪作響,心裡還是挺害怕的。下面工人的操作台又小,吊車的弧度卻很大,開得不小心,差一點點,人都要被打下去的,所以責任心要相當強的。

大概也是工作多年留下來的「職業病」吧,給外孫燒飯也是功課做足,不得半點馬虎。

它這個比較正規,我們大人的燒法畢竟和這個不一樣,要按照它這個路子來。

7

二樓的音像製品區域鮮有人問津,我們在這裡遇見了正在尋找越劇唱片的應先生。

應先生說媽媽小時候差點去學越劇,受她的影響,所以應先生也是個越劇迷。但退休之後的他,真正迷戀的是旅遊,已經去過近40個國家。

「我今年剛從埃及、土耳其回來,春節到英國、愛爾蘭,回來之後3月7號去張家界的玻璃棧道,然後4月28日去美國、加拿大,6月份北歐、俄羅斯,回來以後爭取8月份去瑞士深度游,去是去過了,但只是到了琉森、盧塞恩,但瑞士值得重新再去,呆它十天半個月。」

他們有個晚年鐵哥團,每年要開一次旅遊會議,制定統一行程計劃。應先生喜歡旅遊前瑣碎的準備工作,覺得那是味道十足的事情。

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是長方形的話,拉伸它的長度是有困難的,但拓展它的寬度是完全有可能的,旅遊就是解答這道題目最好的方法。

去60個國家是沒有問題的,80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90個是要爭取的......

8

拍攝的第三天是周六,孩子們的寒假也正式開始了。

我們遇到了四個13歲的初一女孩兒,她們挑選了同一本書《奇蹟男孩》,說是老師推薦的好書,勵志的。

想當年我們在這個年紀也是常常結伴來買《一課一練》,挺意外她們居然沒有在買輔導書,不過那張長長的老師推薦的「必讀書單」似乎是一樣的。

問起她們還對什麼書感興趣,《小王子》、《魯濱遜漂流記》、《貓日記》、《假面黑桃Q》......五花八門的都來了。

問起她們長大以後想做什麼,畫家、童話書作家、漫畫家......她們都喜歡畫畫,說希望將來能用感人的故事,在次元的漫畫世界裡給予他人幫助。

我們這些叔叔阿姨不禁感慨,這是個充滿了幻想和色彩的年紀,或許有一天他們的作品也會出現在書店裡。

我們覺得在次元的世界中可以感受到一些快樂。

9

周圍的喧鬧絲毫不影響這對父子沉溺在各自的書海里。爸爸在看馬未都的《醉文明》,兒子居然在看德國軍事家《古德里安》的傳記。

兒子說一直喜歡看人物傳記,看過《艾森豪威爾》、《鄧小平》、《毛澤東》......小小年紀為何對人物傳記如此痴迷?兒子的回答是,因為感覺比較真實。

爸爸覺得兜里揣一萬元和一千元沒什麼區別,溫飽問題解決後,精神世界更重要。

父親:我就希望他在精神世界上豐富一點,這樣他才會感覺幸福。

10

80歲的陳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教授,而我們卻是在七樓的鋼琴琴譜書櫃遇見的他。

陳教授是廣州人,家境優越的他小時候學過三年鋼琴。中山大學數學系畢業後,他在交大數學系的主要教學研究領域是舉證理論和線性代數,似乎和鋼琴漸行漸遠。

1987年教師節那天,50歲的陳教授花費了1700元買了台鋼琴,之後再也沒有間斷過練習鋼琴。

陳教授說他最喜歡的還是巴赫,因為巴赫的音樂特別純正,很規整。似乎數學和巴赫有著某種關係,它們都是有動機,有呼應,還有邏輯的。

我們以前學鋼琴沒有什麼目的性。老師聽著順耳,pass,不順耳,重來!

11

遇見申女士對我們的採訪來說是一個驚喜。因為她是韓國人,卻能說一口地道的中文。她在韓國一所女子大學專門教授中國烹飪。

對中國古典烹飪頗有造詣的申女士,隨手從包里拿出幾本清朝時期的菜譜:《隨園食單》、《中饋録》、《養小錄》......其中袁枚的《隨園食單》是她的最愛,她說因為那裡面有中國的歷史和思想。

在五十知天命的年紀,她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學吹薩克斯。她想讓自己除了工作以外,也能活得自由輕鬆些。今天來書城她是專門尋找《甜蜜蜜》的薩克斯樂譜,因為那是她20歲時工作過的一家台灣餐廳每天播放的歌曲,一首能幫她找回青春的樂曲。

韓國人只知道「甜蜜蜜」,所以我學會了要吹給學生們聽。

12

最後拍攝的那天,我們在一樓的家常菜譜書櫃遇見了趙師傅。

趙師傅原先是印刷廠大食堂的燒菜師傅,如今印刷廠輝煌不再,曾經給1600多人燒菜的他,退休後拿起了筆重拾自己年輕時的愛好:繪畫和書法。

去年的1月8日,周總理逝世紀念日那天,他的同學們紛紛寫文章寫詩歌紀念,趙師傅畫了一幅周總理的畫像發到了同學群里,得到了大家的讚譽。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趙師傅給同學畫像,給媽媽畫像,給鄰居畫像......

他在繪畫和書法中找回內心快樂的自己。

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畫畫,後來到上海生活所逼,愛好丟了。去年開始重新撿了回來。

這滿滿一幢樓里該有多少書,書里該有多少人、多少故事呀,它們每天等著來往的顧客去翻閱。

可是在經過了72小時的採訪之後,我們發現,書城裡的故事多,還有一個原因是那些走進去的人,他們每一個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只不過這一部分,我們從來不曾留意。還好有這一次的拍攝,讓我們能聆聽一二。

這樣一個寒風凜冽、漫雪飛舞的冬日,72小時在書城裡的邂逅,讓我們看到生活中有太多的溫暖和美好。

走進書城,也許閱讀並不是唯一的目的,還有那份自在和快樂。

天氣漸暖,要不要去書城逛逛呢?

3月28日 19:30

上海紀實頻道

《紀錄片編輯室·72小時》欄目

播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紀實衛視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紀實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