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一腔悲憫寄龍鄉 (散文) 作者:烏鳳軍

一腔悲憫寄龍鄉 (散文) 作者:烏鳳軍

一腔悲憫寄龍鄉 (散文) 作者:烏鳳軍

一顆悲憫的心,要經歷多少塵世的忍辱和負重,才能光芒萬丈,普照蒼生?一生不解的緣,要走過多少註定的風雨和長路,才能紮根塞上,皈依龍鄉?寶峰禪寺住持釋通義,也許之前並沒有想過,自己這顆虔誠且悲憫的佛心,會千迴百轉,落在赤峰,終日與紅山煥發的紫色靈光交相輝映。而這一程,他卻行遍了千山萬水,用盡十五年的最美光陰修得一世因緣。

1987年,釋通義住持時年十六歲。這懵懂與空乏的十六年,始終讓他無法超脫凡塵的苦惱和世間的無奈。而就在這一年,釋通義住持了卻塵緣,在遼寧省建昌縣清泉寺剃度出家,皈依佛門。等待的十六年,也是迷茫的十六年。這一皈依,是命數,也是因緣。從此晨鐘暮鼓,青燈黃卷,一顆疲憊的心靈,終於有了安放的地方。

對於釋通義住持而言,皈依是開始,更是重生。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受戒碧山寺,參建萬壽寺,監院青雲寺,執管慧力寺……一路走來,一路修行。期間,他還走出國門參學深造,徒步千里求學終南山,閉關數月求學海幢寺,這些在許多僧眾看來一生都無法經歷的過往,為他在日後弘揚佛法、傳經佈道和廣施善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力量。

一顆佛心,一生佛緣。隨著釋通義住持閱歷的日漸增長和佛法的不斷提高,他在佛教文化界聲名鵲起,這位德高望重、道法精深的釋通義住持,受到了萬千信眾的敬仰和膜拜。他開始到各大寺院講經說法,廣結善緣。每到一處,可謂是萬人空巷,一座難求。他以超絕的佛教文化造詣和深厚的德善文化內涵教育萬眾,感化人心。在一次講學過程中,他偶然聽說在塞上紅山腳下的赤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漢傳佛教文化卻是一片空白。這於當地和佛教文化而言,都稱得上是一樁不小的憾事。釋通義住持記在心上,隨即便從南國廣州隻身北上。一襲黃袍,一把雨傘,還有一份前世結下的佛緣,就是他的全部。此行山高水遠,風雨難料,卻已執念在心,前緣已定。

一腔悲憫寄龍鄉 (散文) 作者:烏鳳軍

來到赤峰,釋通義住持被這裡的一切所深深吸引。彷彿久別之後的重逢,一切盡在因緣中。這裡是中華第一龍的故鄉,世界上第一縷文明曙光從這裡冉冉升起。他堅信,這裡有他前世的約定,更有他今生的皈依。唯有留在這裡,建一座漢傳佛教寺院,將一顆佛心貼近這片厚重的土地,才能不負高天的旨意和和此生的修行。

對於一個一心向佛的高僧而言,篤信執念,面對荊棘與磨難,將是一生的修行。身在他鄉,舉目無援。平地建寺,談何容易。寫申請,跑手續,報項目……每一步都是雄關漫道;選地址,購材料,搞基礎……每一項都是跋山涉水。八年,是釋通義住持上下奔走的八年,也是萬劫修行的八年。這八年,他發心龍鄉,拜謁天地,只期在赤峰建一處漢傳佛教寺院,以弘揚佛法,恩澤眾生。

心中有執念,迎面天地寬。來到赤峰八年後,也就是2010年,釋通義住持說這是機緣成熟的一年。而眾人更相信,這是他修行善果成熟的又一季。在他的執著和感化下,建院申請正式批複。經過幾番考察,院址被選定在紅山區橋北的一處叢林間,背倚蒼茫曠野,普照繁華市井。參照當地原有紫霞寺的建築風格,一處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漢傳佛教寺院即將在這裡拔地而起。然而,面對數以千萬計的啟動資金和建設投入,靠手裡化緣得來的兩千多塊錢顯然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此時此刻,可謂是黑雲遮天,一個又一個難題像是山雨一樣向著釋通義住持襲來。

在堅定的執念和悲憫的佛心面前,再多再大的困難,也會被踩在腳下,迎來晴天。一時間,張羅錢,忙規劃,定材料,跑佛像……忙不完是事務,跑不完的項目,讓他經歷了從未有過的艱辛和忙碌。這是釋通義住持最苦的日子,但是這裡也將成為他日後弘法佈道的寶地。他相信,在這裡再多的苦,終將化作清蓮的香,讓眾生和合,讓人心向善。想到這些,他便信心陡增,所有的困難,都成了他通向更高修行的忍辱和關山。所以,一切終將美好如願。

2013年,天王殿第一個矗立在了橋北鬱鬱蔥蔥的草木間。緊接著,大雄寶殿也很快建成封頂。這是兩處標誌性的建築,對於整個寺院而言,它們是神奇的象徵;對於廣大信眾而言,它們是心靈的皈依;對於釋通義住持而言,整個寺院的新生才剛剛開始。為了將佛教文化與紅山文化相融並濟,發揚光大,寺院取名寶峰禪寺。意在廣結德善之緣,護佑一方平安。

一腔悲憫寄龍鄉 (散文) 作者:烏鳳軍

如今,這座內蒙古面積最大的漢傳佛教寺院已經初見端倪。大雄寶殿里刺有62156個金字的經幢,創造了世界之最。天神殿、觀音殿、文殊殿與祖師殿、地藏殿、普賢殿分別坐落在大雄寶殿左右兩側。他們以其無限的悲憫和寬宏,接受信眾參拜,普施天地恩德。大雄寶殿後面建造的財神殿、城隍殿、娘娘殿和護法殿則彰顯了寺院開放與包容的佛心宏願,更是釋通義住持和合向善之心的深遠弘揚。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這裡有鐘鼓,有經幡,有佛像,有蒲團,有雲水,有禪心……現在,這裡每天都是香火繚繞、佛歌婉轉。前來參拜的信眾和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這裡顯然成了當地開展漢傳佛教文化活動和打造文化旅遊品牌的重要場所。

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一個寺院,如何容得下一顆博大的悲憫之心。多年來,釋通義住持始終牽念著這方土地,記掛著萬千蒼生。哪怕是在捉襟見肘的建設時期,他也沒有放下善念和悲憫。無論是在雅安災區募捐現場,還是在養老院、孤兒院和光榮院,總少不了他的善行和義舉。時至今天,他仍舊默默救助著20名貧困學生。這些年,已經累計向社會捐款捐物達到30萬元之多。而對於仍舊背負著上千萬元建設債務的釋通義住持而言,這30萬元無疑是一筆寫滿大愛的天文數字。其悲憫之心,令人敬仰,感化眾生。此心安處是吾鄉,在弘揚漢傳佛教文化的同時,他還時刻關注著文明燦爛的紅山文化,力促二者有機結合,深挖獨具魅力的龍文化,積極建言當地文化旅遊發展,呼籲加強德善教育,這些都淋漓盡致地體現著他愛國愛教愛鄉的大愛情懷。

在釋通義住持看來,德行和善念是一個人立人處世的根基。沒有牢固的根基,美好的未來就無從談起。如果條件成熟了,他想在寺院開辦一個免費的德善學堂,聘請專家學者,將琴棋書畫和仁義禮智信這些國學精髓教授給當地的青少年一代,為他們的心性成長強基固本,為這個社會激濁揚清。

此生有界,大愛無疆。註定將一顆佛心留於龍鄉的釋通義住持堅信,只要執於這顆悲憫之心,弘揚佛法,講經開示,廣結善緣,在紫氣繚繞的紅山腳下,定然眾生祥和,永世安好。這是他的發心和宏願,此生唯一!



一腔悲憫寄龍鄉 (散文) 作者:烏鳳軍

【作者簡介】烏鳳軍,男,蒙古族,1978年生於老哈河畔。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自治區和赤峰市兩級作家協會會員,紅山區作家協會副主席,電視媒體人。自知才疏學淺,不及天賦,但對文學鍾愛有加、矢志不渝。文學於己,是療傷的良藥,也是心儀的愛情。所以心存感恩,樂此不疲。已發表各類文學作品200餘篇(首),出版詩集《藍天雨》和散文集《正值山花爛漫時》各一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