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400台古董相機的家,走進新中國首家私人照相機博物館

1400台古董相機的家,走進新中國首家私人照相機博物館

正文共1704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您這兒有這麼多寶貝,可不能讓中國的古董相機都流出國外啊!」

25年前,當時51歲的高繼生,聽到了這句話,決定開辦一家私人照相機博物館。

1993年,杭州高氏照相機博物館誕生。這是新中國第一家私人照相機博物館。

拱北永和坊7幢一樓,是照相機博物館鑒定部。1400餘部照相機無法在這不到200平米的空間里全部展出,其他的相機則由高老先生的妻子在米市巷的家中維護保存。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古董相機收藏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才剛剛起步。當時國營商店出售的老相機只賣幾百塊錢,而在國外卻要賣到幾萬塊。中間近百倍的差價,讓不少老外紛紛來到中國淘老相機,古董相機源源不斷地流出了國門。高先生作為國內第一批老相機收藏者,在這一時期收集了大量的相機,希望將中國的寶貝留在國內。

錢江晚報的記者趙剛與高先生交好。得知高先生當時已收藏了幾百台相機後,他多次提議開辦博物館,希望藉此保護中國老相機。

永和坊是博物館的第九個地址。創館至今,高氏照相機博物館共搬遷過九次,現在永和坊的房子也只是政府臨時提供的過渡房,辦館的艱辛不言而喻。

第九次搬遷的時候,有人請高先生連人帶館搬去成都。「他們說要給我建兩層的玻璃房子嘞!位置蠻好的,又大又寬敞。」說到這裡,高老先生依舊滿臉嚮往。但是博物館終究留在了杭州,留在了城北這個偏僻的小區里。每天早晨七點,博物館準時開門。高老先生和年輕人一樣擠公交,從米市巷坐40分鐘公交到永和坊。靠著自己的積蓄和兒子每年10萬元的補助,老先生堅持到了現在。

「我父親是國民黨的戰地記者,淞滬會戰、長沙會戰,他都到前線去報道的。」高繼生和相機的緣分,從父輩就開始了。1934年,高繼生的父親買下了高氏家族的第一台相機,此後更是收藏有20台相機。高繼生從小就和相機打交道,對相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偏愛。

高老先生的手機里一直保存著自己幼年時與母親的合照。

老先生拿出視頻的截圖,展示父母的結婚照。

「我的第一台相機是1960年買的。」那一年,高繼生18歲,在小學做代課教師。第一個月工資發了三十塊五毛,他拿了三十塊買下一台德國蔡司相機,只剩下五毛。

古董照相機里最珍貴的是樣機,一個型號的樣機可能只有幾隻,甚至是一隻。為了拿到一隻樣機,高老先生要做上大量的準備,研究相機的生產背景和技術參數,還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

1959年,杭州光學儀器廠為了慶賀解放十周年,籌建了一支照相機試驗小組,當時的組長叫胡秋江。胡秋江的小組研製出了三隻西湖牌相機的樣機,代表了當時杭州的最高製作水平。高老先生多次向胡師傅請求購買相機,但都被拒絕。高老先生堅持了四年,四年以後,兩人已經成為了好友,此時胡師傅才同意讓出相機。買下這台相機花了800元,是高老先生一年半的工資。

珍貴的西湖牌樣機

「我這裡的相機,樣樣都是鎮館之寶!」高老先生的1400餘台相機中有三十台左右是孤品。由於照相機構造精密,技術參數繁雜,想要仿製一台老相機,幾乎是不可能的。「照相機的價值就在於獨一無二,所以我也不知道我這裡的相機總共值多少錢。」高老先生這樣說。

1400台相機就像1400個孩子。高爸爸要做的可不僅僅是把相機買回來。

由於古董相機價值不菲,高老先生不敢把相機交給別人修理,怕送出去的相機有去無回。所以平時除了接待博物館的參觀者,高老先生還要親自做相機的修理維護。

不大的工作台上擺滿了各種零零碎碎地修理用具。

76歲的高老先生一年在博物館裡要呆320天,風雨無阻。博物館內沒有安裝空調,夏天溫度高達40°時,博物館裡也只有一台電扇。

去年夏天時,高老先生在博物館網站上掛出的通知。

高老先生的日常工作還包括自己設計博物館的宣傳冊。

工作之餘,看書成了老先生的一大愛好。就算是空間有限,柜子上還是擺著一排書。從《世界文化史知識》到《罪與罰》,都是他的最愛。

「我這一輩子的經歷夠豐富了,見得事兒多了,就什麼也不怕。」高老先生收藏相機60年,因為資金問題,不少人勸他賣掉一兩台相機,但他始終不願意。「相機我是不會賣的,再困難都不會賣。」

文 | 陳越

圖 | 陳越、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 | 鄧思敏

編輯 | 王莎麗

指導老師 | 胡睿

*本文未經新記協授權不得轉載

歡迎朋友圈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傳新記協 的精彩文章:

TAG:浙傳新記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