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留美還是留比留日?給你算算清末留學的性價比
原標題:留英留美還是留比留日?給你算算清末留學的性價比
你好,你想成為光緒三十一年的一名留學生嗎?
讓我們先來看看你能去哪兒。甲午(1898)之後,中國人去日本變得像去上海一樣容易,因為不需要簽證。船票又便宜,最貴的頭等到橫濱不過五十四元,最便宜的三等到長崎才六元!因此張香帥等封疆大吏都提倡留日,這六七年間,數以萬計的中國學生從上海或天津上船,往那個島國的福岡、長崎、東京進發。
那麼多的中國學生到了日本,日本有那麼多學校可上嗎?何況大多數中國學生沒學過外語,到日本要先上語言學校,那班見錢眼開的日本商人,只管開個學校讓你登記入冊,百事不管,反正你大概也是迫於父命,或者追新逐潮,才來日本的,多混幾年不打緊,回了內地家鄉,也算喝過鹹水吃過壽司的維新人士,哪裡沒有個前程?
中國人正留日留得高興,不想出了個端方端午帥,向朝廷上了一本,道是:中國人怵於日本之自強,往往徑赴東洋,其實日本學術也是學自泰西。他說,歐美國家,中國人去得少,老師教留學生認真不敷衍,比較容易培養出有用之材。他警告說,像現在這樣目光短淺,顧惜資費,勢必會「習於近便,繼往無人」,學不到真正的西學。
所以端午帥接任張香帥的湖廣總督兼湖北巡撫後,不惜重資,遣送了兩湖學子二十多名前往美、德、俄、法等國。你要是兩湖人氏,那你就算髮達有望!不是?那也沒關係,端午帥的本,朝廷是已經核准了,飭令各省,選派學生留學西洋。
朝廷現時也不同往日,事事都要立個章程。官派留學也不例外。首先,你懂不懂西文?不通西文者,官府只選那些「年十四五,心地明白,文理曉暢」的,如果你通一門英文或法文,則十五至二十五歲都在候選之列。何以如此?因為照看過留學生的各國使臣都說,人過二十,舌根就硬了,學不了外語,而且,年長的人好議論時事,又喜歡欺負幼小者,比較難管。
那位說了,為什麼不直接選拔通西文的青年呢?章程里說啦,邊省腹地,風氣晚開,不太容易選出通西文者,還是從娃娃抓起比較好,但是娃娃的中文一定要好,不然會忘本。
這些選出的留學幼童,按省份集中,各省要派一位熟習當地文字的「幫教習」,即領隊,帶著他們出洋、賃屋、延師,居間翻譯。如果實在找不著合適的人,去德國用英文譯員,去俄國用法文譯員,也勉強可以。
生性頑劣不聽管教的、遊手好閒無心向學的、偷雞摸狗有損顏面的,一概立即遣送回華,而且還要追繳學費以示懲儆。
說到這裡,關鍵的問題來了:給多少錢?
前幾年留洋學生由各省自行派送,學費相差非常懸殊,少的一年七八百兩銀子,多的一年有二千兩。不但苦樂不均,而且有失公平。現在朝廷調查後決定,每人每年一千二百兩。
這每月一百兩中,二十兩是「修金」,就是學費,八十兩是食宿零用。這裡面還有區別:如果學校提供住宿餐食,則由使臣統一繳費,每月發給每人十兩銀子作零用。有的留學生家庭經濟比較拮据,也可以申請每月給付家裡十兩贍費——這也是湖北開的先例,以去留學人員後顧之憂。
幫教習帶著留學生集體居住,以兩年為度,如果條件允許,等到他們「稍解語文」之後,也可以讓留學生到當地人家中寄寓。正式學習以三年至五年為期,畢業之後,還有一個「遊歷」階段,讓留學生們在歐洲各地轉轉,看看「諸名廠及一切藝術」,每人大概可以領到四五百兩銀子。不過,這筆錢暫時用不著,可以緩籌。
——這裡必須解釋一下1905年的銀子值多少錢。當時一個雞蛋值兩枚當十錢,即二十文,一兩銀可以買七八十個左右雞蛋。齊如山和三個朋友吃一頓便飯不過二十枚銅元,約合七分之一兩銀。以購買力計算,1905年的一兩銀子至少相當於2009年的300元。那麼,一個留歐美的中國學生一年豈非要36萬?要的。
△ 有張之洞和端方頭像的1904年湖北官銀票
這真是好大一筆款子。想想國內亟需西學人才,每年每省送出去多則四十人,少則十人,難怪地方教育預算處處吃緊。於是有出使比國大臣楊兆鋆奏稱,比利時「學制大備」,尤其路礦製造,為其所長,更關鍵的是學費住宿都比較便宜。楊大臣說,留學比利時,一年只需要「一千六百佛郎」,比起其他國家來,只有三分之一,與其在法德美俄培養一個人,為什麼不在比利時培養三個人呢?
這個奏摺,很打動了朝廷與許多封疆大吏。以兩湖為例,總督端方於1903、1904兩年間派出的留學生,美國十一人,德國廿二人,俄國四人,法國十一人,比利時呢,有四十八人,剛剛等於其他四國之和。
這是官費,談到私人留學,還是去日本的多——便宜才是王道。以日本當時最著名的私立大學早稻田大學為例,1905年的《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留學生章程》記載,專為中國人設的「清國留學生部」預科學費為每年日銀三十六元,本科學費是日銀四十八元,如果繼續上「大學高等預科」和「大學部」,清國留學生與日本學生繳同樣學費,各分三期,高等預科總計日銀三十七元五,大學部日銀三十三元。——日銀兩元相當於華銀一元,即七錢白銀。也就是說,早稻田大學的學費,最貴也不過每年十七兩銀子!比起歐美留學的每個月學費二十兩,你會選擇哪個?
△ 清末留日熱潮,魯迅(右後)也是其中一員
而且日本留學生又不見得不吃香。按照張之洞1903年制定的學務章程,公派出國的留學生,學成歸國考試合格,分別授予進士與舉人資格。1905年6月,朝廷舉行第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由學務處主持。因為還沒有歐美留學生回國,參考的十四人全是留日的。考卷分為國際公法、法律訴訟、商業財政、機械學、化學五類——可見當時培養留學生的主攻方向。題目出得不算深,如「商業財政類」考的三道題目是:
一、 銀行為一國財政之樞紐,其種類功用若何,試詳論之。
二、 各國財政皆以發行公債為政策,試詳列其種類並言其利。
三、 國稅與地方稅異同論。
科學類更簡單些,估計考官自己也不太懂,如「化學」三題為:一、化學關於國之富強論;二、石油生成之理說;三、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製造法。
跟下來還有「殿試」,考的是留學生們的「國學」,這才是讓現代人頭疼的內容:一、楚莊王日訓國人申儆軍實論;二、漢武帝詔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論。——如果考留學生一直這樣考下去,我真替那些十四五歲就跑去歐洲呆上六七年的小留學生捏把汗。
好在考試不過是走個過場,授職與考試成績並不掛鉤,而且,不限於公派留學生。例如,陸宗輿,那個「五四運動」中名列三大賣國賊之一的前駐日公使,就是早稻田大學政科自費生。他考了一等第二名,被給予舉人出身。
自本年起,考試、任用留學生形成慣例,直到1911年,六年內,考了七次。其中參加考試的歐美留學生共136人,而留日學生達1252人。便宜真的是王道。但是,端午帥也沒有說錯,那些留學歐美的學生,考試成績確乎都名列前茅,雖然他們剛剛返入國門,力主留學歐美的端方便已殞命於四川資州,用人單位清朝政府也去日無多了。


TAG:楊早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