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盧剛:不忘初衷、為「新」起航 | 2050 志願者專訪

盧剛:不忘初衷、為「新」起航 | 2050 志願者專訪

盧剛:不忘初衷、為「新」起航 | 2050 志願者專訪

盧剛,動點科技創始人,他說自己的創業很簡單:就是一個科技博客的故事。從博客到創業,盧剛的寄望是,能幫助更多創業公司實現夢想。

盧剛在他的一篇博文曾說:博客已死。可他和動點科技還一直堅持自己的初衷。這些年,他一直堅信——科技創新,而正是這四個字將他和 2050 這個年青人因科技而聚的盛會聯繫在一起。這場盛會也讓他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老友」。用盧剛的話形容這次遇見,那便是多年之後仍舊會記憶猶新。

盧剛的這位「老友」曾被稱為忽悠馬雲的「騙子」,風口上的先知。請一位心理學博士當 CTO,只有馬雲敢這麼做。而這位博士正是 2050 大會的發起者——王堅博士。王堅在 2050 大會啟動會上說過「創新是人類的自信」,並認為 2050 可以讓挑戰離年輕人更近,讓科技離企業家更近,讓資本離工程師更近。 年青人,科技,創新,正是這三個詞走進了盧剛的心裡,於是他帶領著自己創辦的動點科技也參與到了這場 2050 的志願者聚會當中,與王堅博士一同為年青人打造一個科技創新的舞台。


2050 的一見如故

記者:您是何時,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得知 2050 的?

盧剛:我實際很早就和王堅博士有過接觸。多年前在阿里推雲 OS 手機的時候,我被邀請去主持雲 OS 的一個開發者大會的論壇,當時就有見到王堅博士,但之後除了在一些互聯網大會上聽過他的演講基本就沒有交集了。

誰曾想到幸運的是,在特贊朋友的介紹之下,我認識了錦木,通過錦木我獲得了能夠在杭州和王堅博士見面聽他細聊 2050 理念的機會。後來聽說這背後的故事是,王堅博士想多了解一下有關特贊和特贊的兩位聯合創始人(特贊也是 2050 的志願者),找到的好幾篇報道都是動點發布的,於是便發現了我。

聽到這個原因,我真的挺開心。特贊剛剛成立的時候就在當時我們北京的聯合辦公空間里,我們報道創業公司的初衷就是希望幫助優秀的初創公司被大家發現和認同。王堅博士認同特贊,也發現了我,同時又把我們聚在一起搭建 2050 去幫助更多的年輕人,其實這就是 2050 的精神所在。

記者:王堅博士是怎麼打動您的?您認為你們之間有什麼共通之處嗎?

盧剛:相信多年之後我仍會記得第一次到杭州雲棲小鎮拜訪王堅博士的情景。當時王堅博士另一個會還沒有結束,所以錦木就帶我參觀了博悟館。博悟館並不大,但是卻通過各種形式展現了人類科技發展進程中很重要的一些創新,這與我曾在舊金山附近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參觀的情景頗為一致。博悟館是王堅博士對創新的記錄,也讓我驟然感受到他對科技創新的尊重和執著。而在之後幾個小時的長聊里,更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博士對科技,對創新,對支持年青創新者的濃重情懷。

後來我在 2050 的第一次志願者聚會的發言里,我說,與王堅博士暢聊之後,與其說我的心情無比激動,倒不如說是十分感動。我從 2007 年開始做一個純粹的科技博客,去發現更多的創新者們,為他們搭建更大的國際舞台展示自己創新的力量,這一直就是我堅持做科技媒體的初心。這麼多年這條路並不容易,因為我希望自己能夠始終保持一顆純粹的心去實現這個夢想。但是大的環境並不是我想像的那麼簡單。我很感動,因為王堅博士也想去做同樣的事情,而且可以整合更多的力量去為年青人搭建更大的平台。所以作為 2050 的志願者,我將會義不容辭。

回想去年,我為《喬布斯傳》作者的新書《創新者》的中文版作序。在序言的第一段我就寫到,在收到作序的邀請的時候,我正在計算機歷史博物館參觀,而《創新者》這本書正是記錄了過去近 200 年的數字化進程中出現的一位位天才,正是這些當時的年青創新者一次次將富有遠見的創意轉變為顛覆性的現實,前赴後繼的用協作的精神使科技實現一步步的飛躍。王堅博士說 2050 這個年青人的大聚會將會一直開到 2050 年,到那個時候我們回顧每一年的 2050,不就是新的創新者們的足跡最好的記錄么?


創新得益於經年的積澱

盧剛曾說過,創新最根本的還是要夢想的驅動,執著地完成自己的夢想,才會有創新的原動力。的確如此,創新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真正的強者會在爭議聲中前行,創新創業則更需要青年有擔當。

記者:您從動點科技的前身 MobiNode 做起,到現在已經 10 余年的經歷,這其間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呢?

盧剛:2007 年我在英國的時候建立了自己的博客 MobiNode,其實當時完全沒想到會把自己的未來職業完全圍繞在這個博客上。MobiNode 的意思是 Mobile Node,這是我那時博士的研究方向。而建立博客的最初想法就是希望有個地方能夠記錄和分享我看到的各種新的技術。

在那之後,因為工作的原因接觸到 TechCrunch,其活潑新穎又多樣化的形式讓我發現原來互聯網有這麼多好玩的創業公司和點子,而且 TechCrunch 作為科技博客又能夠給人帶來這麼大的價值。我便在這種靈感的啟發下,開始了對創業公司的有感而作。

然而由於身在英國,用中文介紹中國創業公司好像沒能夠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再者我在國外多年,也深深體會到國外對中國科技的了解多麼有限。所以我決定用英文寫中國互聯網,我希望用一個中國人的視野客觀的介紹中國創新,同時也堅信中國公司一定會邁向全球市場。

一直到 2012 年,MobiNode 一直是我的愛好。2012 年之前,甚至在我成立公司正式改名為 TechNode 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做這事的價值是什麼。而我自己,曾經也非常的迷茫,特別是從一個人變成一個團隊的時候,我很長時間沒法從一個博客作家的身份進入公司創始人的角色。把愛好轉變為職業,聽上去很簡單也很有吸引力,但是真正去做並不容易,因為愛好可以說放就放,而職業則意味著責任。

過去的這麼多年,我很幸運。因為我的堅持,大家對我和對 TechNode 都給予了尊重和支持,這讓我們能夠走到現在。但是也正因為我的堅持和不妥協,我和 TechNode 也錯過了一些機會。從 1 個人到快 10 個人再到現在的 70 多個人,創業是一個艱辛的旅程, 也是一個值得的過程,每一個波折都是一種學習和一種經歷。我很慶幸自己還沒有忘記初心,我也不斷提醒自己不要重複走曾經走過的彎路。

記者:面對外界的浮躁的聲音,各種風口、熱潮,是什麼一直支持著您持續做一家科技媒體?您是否有曾後悔的選擇或者機會?

盧剛:我有遺憾,但是不曾後悔。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個創業公司無形中都會深深烙上創始人個性的烙印。我做科技媒體,不是因為我有媒體人的背景,完全是因為我對科技的熱愛。

在英國七年,國際化就成為我最重要的標籤。這使得 TechNode 從媒體、活動到商務方面都是面向國際化。如果只面對國內,這會讓我感覺非常的束縛。從最初的博客創作開始,我的骨子裡就一直保留對博客的純粹和堅持。所以,我不想隨波逐流,讓媒體內容變得可以標價買賣。又或者說因為我是計算機博士,所以對科技創新推崇備至,而對不少 PPT 公司毫無興趣。不論是何種原因,我想做的是中國和全球科技創新生態的橋樑,我希望 TechNode 不光是在中國,也要在全球的科技領域有它的影響力,這是我一直的堅持。


志願出發,為「新」起航

2050 大會的初心就是重新發現志願的力量,眾多各行各業的志願出品人加入到這場盛典當中。科學與技術、藝術與設計,近百場主題論壇,激發思考與創意。

記者:聽說您這次在 2050 里志願了很多工作,可以詳細介紹一下嗎?

盧剛:TechNode 為 2050 這場年青人的盛典志願出品,一方面是聚焦探索展區這一塊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貢獻出了我們媒體屬性的資源。TechNode 本身是一家科技媒體,對於 2050 這樣創新而又具備故事性的活動有極大的興趣。加之我們與 TechCrunch 多年的合作和獨家運營,承辦了中國地區的 TechCrunch 國際創新峰會。幾年來積累的經驗和資源,為我們為承擔起探索展區的出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特別希望通過 2050 這樣廣闊的平台,和探索展區跨界融合的力量,吸引來更多新的角色,匯聚到更多新鮮思想,利用自身的優勢,承載著王堅博士對我們的認可和信任,與年青人共同挖掘世界創新力量。

記者:您認為作為「志願出品人」要具備哪些素質呢?

盧剛:我覺得首先應該忘記那些所謂的商業機會。來 2050 的志願者,都應該保持一種做公益的心態。為年青人搭建一個平台,讓他們成為主角;其次要有分享的精神,分享你和你的公司的資源,幫助年青人,讓他們大開眼界,接觸更多他們平時接觸不到的人和事;最後還要有協作的精神,2050 聚集了很多來自各個領域的志願者,每個志願者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打理各自的環節,在 2050,每一個志願者都不是萬能的,必須懂得協作才能確保 2050 的主旨能夠貫穿在每一個細節之中。

記者:一句話告訴我們你眼中的 2050 吧。

盧剛:如果你相信科技改變世界,相信年青人的力量,請來 2050!

盧剛:不忘初衷、為「新」起航 | 2050 志願者專訪最先出現在動點科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點科技 的精彩文章:

蟻視 CES 展示 Mix 原型機,視場角可達 96 度
360 上市後推多款新品,布局兒童智能硬體市場

TAG:動點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