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孟浩然,詩人們的的友情有時候不一定投桃報李
記得大概在去年,有人在知乎上提了一個問題,大意是:李白在唐代時知名度如何?,有個知友回答說,也不是很知名,大概也就是「走到哪都有人認識,並且變著法的想請他吃飯喝酒。」因為,李白是個愛交朋友的人,他跟杜甫的友情讓人感動,杜甫寫過《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李白也回贈過《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成為李杜的友誼佳話。,他跟孟浩然的友情讓人感動,雖然孟浩然在相遇李白時已名滿天下,沒有詩作寫給李白,但他們的交往卻是密切的,這讓我們感動於大唐盛世,感動於盛世下著名詩人代代相傳的風雲際會。
李白跟其他詩人的友情也很有名,李白一生都在行吟,以後抽空專門寫李白跟詩人們的友情集會。至少,他們的友情不全靠互相贈詩來維繫。
(李白行吟圖)
李白的詩風當然跟他的性格和經歷有關係,李白自從25歲那一年出川東遊,足跡遍布神州大地,大概在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遊歸來,到達湖北安陸,遂在安陸成家,此時的李白年已二十七歲,已見識大增,此後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這是李白一生最安定的一段時光,不過李白這段時光也並不是完全過居家安定生活,而是大部分時間以詩酒會友,在外遊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李白《秋於敬亭送從侄專游廬山序》)。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一歲的孟浩然。李白非常喜歡孟浩然,他直接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贈孟浩然》),孟浩然也對李白非常讚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在中國地理上,揚州、益州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城市)。於是李白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相聚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一首名詩,就是今天要讀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與孟浩然)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大詩人的詩,最大的好處是沒有生澀的詞句,基本順著淺白的文字都能理解字面意思,而簡單的字面意思之下,又蘊含極豐富、極龐大的詩外意象。這首詩即屬此類。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並不是當年李白孟浩然登過的黃鶴樓。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像黃鶴樓這樣的名勝,是這些古代名人題詩之後才變成名勝的呢,還是它本身就是名勝,才吸引這些名人們聚集於此呢?是樓成就了這些名人,還是名人成就了這些名勝,亦或互相成就呢?往:到達。廣陵:即揚州。故人向西拱手告別了黃鶴樓,將要去向東面的揚州了。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三月:煙花指柳絮如煙、鮮花似錦,三月是準確的時間點。合起來就是春天景物,在艷麗的春景之下。下:順流向下而行,武昌在長江中游,揚州在長江下游,因此稱「下」是順流而下,也是向下游駛去。
第三句,孤帆遠影碧空盡。一葉孤舟的帆影即將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盡,有的版本寫作「碧山盡」,但顯然,「碧空盡」更有意境,而"碧山盡『差一些,山在遠處仍是有輪廓的,而天空與水面更容易在視覺上渾然一體。
第四句,唯:只,只看見長江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此詩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描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塞,意永而不悲切,辭美而不浮滑,韻遠而不空虛。同樣是分別詩,這首詩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剛硬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壯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深情體貼的惜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正當青春年華,正當陽春三月,正當開元盛世,詩人的心情是明快的、溫暖的、自由的、歡愉的。因此,李白的這首送別詩是詩意的送別。李白的詩讀來讓人忘憂,即便是分別,也是各有宏圖大志要施展的分別,色調是明麗的,而非暗淡的。
(【唐詩閑讀】之26,圖片來自網路)


※「孤篇蓋全唐」的那首唐詩有多牛?
※細讀《資治通鑒》:田橫和他的五百士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