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調結構、去庫存、提品質……新時代中國水稻產業的變化與你息息相關!

調結構、去庫存、提品質……新時代中國水稻產業的變化與你息息相關!

,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約佔口糧消費總量的54.7%。20世紀以來,水稻領域創造了傲人成績,雜交水稻成為我國農業領域第一個引領世界科技潮流的重大發明。

為了讓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飽飯,吃好飯」,一代代「稻田守望者」付出了畢生精力。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新時代,中國水稻面臨新的國家變革及農業新形勢,從稻種到稻企、從稻種到稻米、從稻米到稻農,整個水稻產業鏈面臨全面調整。

2018年初,中國水稻產業發生了許多令人關注的事情!

2018年水稻收購價繼續下調,再創新

農業供給側改革瞄準水稻——今年力爭水稻面積調減1000萬畝以上;

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上,有3項水稻研究成果和團隊上榜;

……

目前,我國水稻供應偏多,在中國農業由總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升級背景下,水稻供種總需求數量將趨穩定(預計雜交稻種穩定在2.04億公斤,常規稻種穩定在7.65億公斤),在量上不會有新的增長空間。

新形勢下,中國「未來水稻」,方向在哪裡?

1

水稻發展面臨殘酷現實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關於2017年糧食產量的公告》顯示:2017年,全國稻穀播種面積4.53億畝,比2016年增加20.4萬畝;稻穀總產量20856萬噸,比2015年的歷史最高水平還高31.5萬噸,再創歷史紀錄,已連續7年站穩2億噸關口

2010~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情況

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單產及總產情況

今年年初,中國水稻市場迎來重磅消息一是2018年的水稻收購價連續第二年下調,再創新低;二是農業部辦公廳發布關於《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的通知,強調今年力爭水稻面積調減1000萬畝以上—2018年水稻供給側改革大幕拉開。

2011~2018年中國水稻最低收購價變化

據了解,我國已連續5年啟動了稻穀托市收購,年托市收購量均保持在3000萬噸左右,而政策性稻穀銷售緩慢(自2014年以來),累計銷售不足3000萬噸。目前國內政策性稻穀庫存已超過1.5億噸,多個國有糧庫糧滿為患

另外,據海關數據顯示,我國稻米進口量連年增加。2017年1-11月我國進口大米357萬噸,比2016年全年創紀錄的進口量還略高3.55萬噸。

2012~2017年中國稻穀、大米進口數量變動趨勢

數據來源:中商數據研究院

中國稻米產量世界第一、庫存量世界第一,為什麼進口量還逐年增加?

「過去我國水稻追求高產,品種結構存在嚴重問題。」江西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余傳源說。中國目前優質稻穀面積少,產量低。而在庫存高企的糧庫中,大多數是普通雜交稻,不受市場歡迎,而優質稻卻又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不斷從國外進口。

湖南隆平高科種業有限公司副總裁、隆平高科種業科學研究院院長楊遠柱認為,水稻種植結構不優催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水稻產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促使水稻向多元化、綠色、優質、特色方向發展,以促進優質稻米的發展。「充裕的稻穀庫存也為水稻品種結構調整、優質綠色品種的推廣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據了解,不同水稻主產區省份最新產業規劃,紛紛著力水稻種植結構調整,不斷增加優質稻生產面積。

湖北省將調整100萬畝用於發展稻漁共作和優質再生稻。四川省種糧導向從增產向提質加速轉型,推廣應用優質水稻,促進全省國標二級以上優質稻達900萬畝。

廣西自治區糧食產業也在向綠色優質轉型,推廣優質稻面積2700萬畝以上,占水稻面積90%。湖南省岳陽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增加種植高檔優質稻131萬畝。

2

育種技術不斷發展,水稻從高產邁向優質

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出爐,有3項水稻研究成果和團隊上榜: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等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獲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潘國君團隊完成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水稻育種技術的多項突破,使水稻產量持續提高,稻米品質也不斷提升。

1997年開始,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隆平領銜牽頭「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研究,相繼實現中國超級稻大面積示範種植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攻關目標。現在,雜交水稻年增產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2017年,袁隆平創新團隊仍在不斷研究:9月,團隊培育出的最新「海水稻」喜獲豐收,在6‰鹽度的鹹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生長結實,最高畝產達到歷史性的620.95公斤。10月,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實現畝產1149.02公斤,創下世界水稻單產最高紀錄。科技創新極大的保障了中國水稻的發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糧食需求既要吃得飽,也要吃得好。「隆平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已實現高產與優質結合,『Y兩優957』等品種實現了超高產,同時米質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米標準。」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雲介紹說。中國水稻的發展需從高產邁向「優質+高產」。

李家洋團隊完成的應用於水稻高產優質分子育種,為突破水稻的產量和品質瓶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價值的基因資源。他們成功克隆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同時建立了高效、精準的設計育種體系,可以精準選出高產與優質的控制基因「組裝」在一起,從而破解水稻「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難題。

「實現高產與優質的結合,只是分子設計育種的第一步。通過基因精準組裝,未來分子育種可實現更多優良性狀的聚合,像設計工業品一樣設計水稻,培育優質稻米不再難以實現。」李家洋說。

據統計,我國國審水稻品種中,雜交稻品種的優質比率逐漸上升。2017年178個國審水稻品種中,165個是雜交稻,其中三等及以上等級米質的雜交稻為98個,佔比超過55%。而米質優良的品種在市場上銷量增長迅速。據了解,晶兩優華佔在通過審定後推廣的第一年(2016年)即達到 200 萬公斤左右的銷量。

2014-2017年優質雜交稻國審品種的佔比

「科技加快品種更新換代的速度,對公司的水稻育種目標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選育『居民樂意買、糧企樂意收、種企樂意賣、農民樂意種、政府樂意推』的『綠色安全、優質專用、輕簡高效、廣適高產』的新品種是未來的方向!」楊遠柱說。

3

種植技術不斷創新

良種須配良法,水稻才能真正達到高產優質。

我國水稻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兩大主要問題:

一是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水稻種植技術要求簡單化、流程化,而傳統的精耕細作已然不能適應;

二是重品種、輕技術的問題依舊比較嚴重,如何加強創新實用栽培技術並推廣應用成為水稻高產優質、農民增收的關鍵。

《農業部關於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指出,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應用水平,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應用,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隨著我國水稻種植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國家農業部及部分省區農業部門發布農業主推技術,指導水稻種植戶生產,為實現水稻高產、優質、高效生產提供了機遇與保障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主持完成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與機具」項目,以機械精量穴直播為核心,破解因人工插秧而帶來的不利於田間管理、難於增產增收的難題。

羅錫文教授在田間進行試驗

據羅錫文介紹,該項目成果已在國內26省(市、區)及泰國等6國推廣應用,累計應用面積1000多萬畝,不僅可以節省大量勞動力,而且可以增收節支。與人工撒播相比,該技術幫助農民每畝增產10%以上、增收100元以上;與人工和機械插秧相比,每畝節約成本100元以上。

在水稻施肥與栽培研究方面,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水稻「三控」施肥技術(下稱「『三控』技術」)和超級稻強源活庫栽培技術(下稱「強源活庫技術」)切切實實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此外,近年來各地在水稻種養模式方面也不斷創新。如湖北省潛江市開創的「稻蝦」、「稻蟹」、「稻魚」綜合種養,以及浙江省等地的「稻鱉」、「稻鰍」、「稻蛙」等綜合種養模式,不但減少甚至不施化肥、農藥,而且蝦、蟹、魚、鱉、鰍、蛙吃害蟲,糞便成為天然有機肥料種植的經濟效益,每畝是普通稻穀的幾倍,最高每畝可達萬元以上。

水稻品質優質化、栽培簡易化、全程機械化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不可逆,而隨著育種、栽培技術等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振興鄉村產業、振興水稻產業成為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

-End-

記者|李少澤

編輯|楊雪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財網種業寶典 的精彩文章:

又降溫了!天寒地凍,真是苦了我那賣種子的父親!
番茄銷售難,爛果讓人心慌!防止爛果有高招

TAG:農財網種業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