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到底,所謂「異類」從來就不是什麼異類

說到底,所謂「異類」從來就不是什麼異類

在推送下方留言將有機會獲得

SIAL工作室送出的《異類》一本

《紐約客》怪才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關於成功的奇談怪談:成功的規律並非無跡可尋,甚至它並非如我們所想。

羅永浩、張瑞敏、李開復、俞敏洪、潘石屹、雷軍、徐小平、周鴻偉、馮唐、葉茂中、徐靜蕾、陸川、曾子墨、胡一虎

聯袂推薦

格拉德威爾以精彩的筆墨,給出了一個簡單的關於成功的等式:才智+社會環境+機遇+勤奮=成功。而我們過去常忽略的,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項:社會環境與機遇。——李開復

在創新路上,我們更需要探尋成功背後的真正原因,格拉德威爾筆下的《異類》無疑能給失意的人帶來勇氣,給得意的人帶來啟迪。中國每個有夢想的年輕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徐小平

親愛的讀者,你可能是因為無聊刷微信點進了這個推送,也可能是掃了我們無賴的小紙條上的二維碼進了這個推送。一切都和往常的一樣,吸引眼球的標題,低端的送獎品吸引關注的手段,一大串浮誇的名人推薦,至俗的所謂成功學著作。標榜著「深度好文」、「乾貨」,內容通常是雞湯、反雞湯、騙子謠言、淬不及防的營銷、用爛的情懷。在這個自媒體時代,什麼人都可以編條推送,門檻變得很低,隨意發言、隨意附和。在互聯網的信息流里,我們都一樣,戳一戳、點一點、刷一刷、贊一贊,表達一下各自「獨特的思維視角」。沒錯,這可能就是這樣一篇爛俗的文章。

「異類」的含義

異類,名詞

1. 離開主體或者相關本主的東西;

2. 一個在價值上能與其他樣本顯著區別開的統計觀察值。

異常這個詞很好理解,它與正常相對,偏離一般的情況。對應到人身上,異於常人的,便是指一些成功者,它不僅指那些在特殊領域做出卓越成就的人,同樣指僅僅在你朋友圈中成就突出的人。作者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揭開這些人,也許其中有你,成功的奧秘。

超越個體尋找原因

大多數和我同齡的人可能都被開過這樣一個玩笑。老師們說: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於是我們感到做一個天才真累,但好像還有希望。可是過了幾年,大家又流傳這樣的一句話,說其實愛迪生的那句話後面還有半句話: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於是大家都不再做那個天才夢了。

精耕細種的水稻文明下勤勞的中國人崇尚刻苦、努力的品質,我們讀過無數頭懸樑錐刺股的勵志故事。不過現代遺傳基因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少天賦決定人生高度之類的聲音。似乎不夠努力或者不夠有天賦就是成功與否的主要原因。而本文書的作者就是要超越個體尋找原因。利用科學的演繹、統計的歸納,結合個例的剖析、大數據的調查,尋找那些與成功相關卻被我們忽略的重要因素。

The Story of Success

時代機遇

正如雷軍那句有名的話: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時代的機遇下成就了比爾蓋茨、喬布斯、馬雲,假如他們晚出生或者早出生了10年,這些名字或許就不會家戶喻曉了。那麼問題來了,下一個風口在哪裡?區塊鏈?人工智慧?還是基因技術?

文化傳承

文化傳承可不僅僅是北方餃子、南方湯圓的事情,它被深深融入到了人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之中,有的地區的人豪爽、直率,有的地區的人能歌善舞。將範圍放大到整個世界民族之林,各個民族之間的整體差異更為明顯,美國人的平等意識,英國人的紳士風度,日本人的認真嚴謹,我們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外也經常被認為是勤奮努力的典範。民族文化或區域文化,像類似方言的形式傳承下來,在特定的情境下,它有著隱秘而巨大的影響。

家庭背景

學校之中,大家擁有相似的環境,接受了相似的教育,而在學校之外,家庭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家庭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很多表現在情商上,情商高可理解為:知道向什麼人說什麼話,該在什麼時候說,怎樣說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種技能更像是一種程序化概念:知道如何做某事,而不需要知道為什麼。而我們國家的學校並不注重這一方面的教育,因此家庭不同帶來的差異尤為巨大。情商對個人發展十分重要,雖說它是後天可培養的技能,但當個體意識到需要對這方面進行培養時,往往已經養成性格上的巨大慣性,同時有限的鍛煉機會,十幾年累積的差距,都使得要達成這一改變尤為困難,所以才有「三代培養一個貴族」之說。《新約馬太福音》——「凡是有的,還是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10000小時

最後回到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上。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大量的統計數據表明,還未有任何一位世界級的專家在其專業領中的訓練少於10000小時。10000小時,意味著每天3小時不間斷的話需要十年的時間,而且是有效訓練,不包括機械的重複。古人誠不欺我。

摘錄「階級優越性到底是什麼」

接下來,引一段書中的文字,讓大家直接體會一下。

有一個關於「特曼人」的社會實驗,研究者挑選智力出眾的小孩跟蹤他們的成長軌跡……

特曼的結論令人沮喪,因為C組學生原本也是聰明絕頂。他們在五六歲的時候頭腦何等聰明,同時又對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曾經是真正的「異類」。特曼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處於下層社會的家庭出生的天才少年,最終幾乎沒有依靠自己的智力獲得成功。

C組學生到底缺什麼?其實缺的東西並不是什麼昂貴的、難於找到的東西,也不是什麼DNA的特殊編碼或大腦神經的特殊構造。C組所缺的,是我們只要知道都應該給予他們的東西:一個幫助孩子獲得應對社會的經驗的社群。C組學生的天賦都被浪費了,但是,他們本不該淪落至此。

「閱讀」一種長久的樂趣

很多人認為,讀這類成功學的書沒有意義,只需要幾句話概括其中的內容就行了。但我想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格拉德威被稱為《紐約客》怪才,在書中寫到了許多「知識點」,同比相同字數的那些所謂「乾貨」推送,更成體系、更具說服力。幾百頁的書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探究問題的分析體系,值得我們學習。而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儀式感,看一本兩三百頁完整的書和不自主地瀏覽著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這兩種方式下閱讀者的狀態是不同的。儀式感使我們莊重認真,促使我們理解作者的觀點,去反思、去推敲,去聯繫生活實際。

我們推薦書,並不是為了將書的內容概括給讀者看,讀者看了推送就不用看書了,不是這樣的,而是為了讓讀者對這本書產生閱讀的興趣。

本書《異類》由李金鈺琳學姐所贈,在此表示感謝。

同時藉此機會感謝2017秋季向書社捐書的14位同學,他們分別是:

賀李江 侯睿 劉琬鈴 孫慧敏 李新新 秦鑫 李倫 黃菊 韓瑜 焦時雨 李國平 李國安 歐夢軍 吳香蓉

關注牛頓的四維口袋公眾號,輸入關鍵詞「異類」,快捷獲取電子書哦!

在下方留言,我們將在精選留言中選出一位贈出《異類》一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頓的四維口袋 的精彩文章:

TAG:牛頓的四維口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