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珅:在天津逛舊書攤

宋珅:在天津逛舊書攤

原標題:宋珅:在天津逛舊書攤



上個月21日,「湖南古舊書紙品交易博覽會」在株洲亮相,舊書店、舊書攤參加者超過了120家,規模超過許多地方的「舊書集市」,使得為期4天的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愛書人過去「趕集」「淘寶」。舊書市場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標誌,總能很直接地反映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與層次,而如今說起天津的舊書市,懂行的人都知道,要數位於海河邊的舊書攤。

「早起的鳥兒才有蟲吃」


每周六凌晨約莫五六點鐘,位於海河邊的舊書市場就在晨曦中拉開了序幕,攤主們一邊收拾攤位,擺放舊書,一邊吆喝著吸引買家注意,而第一批早到的舊書愛好者也能做「早起的鳥兒」,優先挑選那些透著歷史年代感的「遺寶」。在集市現場,人多的時候,密集的攤位能綿延200多米,清晨往往七點鐘左右人最多,之後熙熙攘攘的人群漸漸退去,中午之前書市就差不多結束了。


資深的藏書愛好者羅文華在天津逛舊書市已經有十幾年了,他告訴記者,天津的舊書市雖然不少,但目前海河邊的舊書攤是規模最大的,不僅種類繁多,內容也包羅萬象,有古籍資料,也有舊雜誌舊報紙;有老課本、連環畫,也有歷史文獻;有孩子喜歡的漫畫書,也有大人鍾愛的珍藏典籍。因此總能看到不少外地書友特地過來「淘寶」。「愛書的人逛一圈下來往往要一兩個小時,價格也不貴,總能讓你有所收穫,絕不會空手而歸。」


歷經變遷的天津舊書攤

都說舊書市場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的變遷,天津舊書市的面貌也經歷了不少變化與更迭。


天津藏書家侯福志在閱讀1936年出版的《天津遊覽志》時,發現了很多有關天津舊書攤的史料。他告訴記者,按照這本書的記載,民國時期天津的舊書攤有幾處比較集中:一是大經路(今中山路)舊書攤,分布在宇緯路到金鋼橋之間。在這個區域內,有兩家比較著名,毓英山房和趙怡山書鋪,「書在屋內陳列,所陳列的,除一部分洋裝書外,還有線裝書、中小學教科書、舊小說、舊雜誌、各種雜書」。這個區域,平常少有人光顧,「只有星期六星期日兩天,主顧比較多」。由於生意冷落,許多攤主開始經營租書業,以出租舊小說吸引主顧。


二是鳥市舊書攤。這裡販舊書的攤販較大經路多,「內容多是些破舊課本、雜誌和一切陳舊的經文」。此外,便是平民喜歡的武俠、言情小說以及蹦蹦戲詞、大鼓書唱本等。由於攤販們是當廢紙收來的,「並且是論斤稱來的,經過他們一番整理工夫,依本子之大小薄厚、紙張新舊而定價」,所以售價比較便宜,書攤生意興隆。


三是老城周圍的舊書攤。東馬路太平旅館旁,有一家舊書攤,除賣書之外,攤主還專門收售舊的字畫、碑帖,價格相對較高,主顧多半都是研究國學或有古董癖者。南馬路的大陸商行附近,也有一些書店性質的地攤,以銷售教科書為主,可在原價基礎上打七八折,銷售對象以學生為主。由於定價較高,每日銷量平平。西馬路的地攤較多,舊書多為小學教科書、兒童故事書及小人書等,買者以小學生為主,買賣以銅元計算。北馬路既有地攤,也有門面,分布在北門周邊,「以舊小說為主,兼賣別種舊書,主顧以學界比較多些」。


而自改革開放以來,天津舊書市的面貌也在不斷變化。羅文華介紹說:「從小海地、八里台到歷博、二宮,從文廟、三宮、新世紀廣場、瀋陽道、鼓樓南街到古文化街,天津的舊書市有過相當繁盛的時期。」

曾經位於三宮(南開文化宮)的舊書市曾是當年華北地區最大的二手書市場,也是從前無數人淘書的「天堂」,最繁盛的時候平時能有60多個書攤,周末能達到200多個。而從前的文廟書市也曾是天津頗具規模的舊書市場,不僅人多,書更多,書友們都得跪在書堆中尋覓心儀的古書。而位於瀋陽道的古玩市場也曾有不少舊書攤子,只是現在都看不到了。


老百姓的舊書情懷


對於不少舊書愛好者來說,逛舊書攤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侯福志也向記者分享了不少他的淘書心得,每周六天不亮就要起床動身,如無大事行程雷打不動,要是趕上天氣不好,怕影響書攤開張,前天晚上他就會擔心得睡不好覺,而若是淘到了好書,便會與書友一起分享,總能興奮好一陣子。


在羅文華看來,在天津逛舊書市,除了能獲得「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喜悅,還能感受到一種濃重而溫馨的人情味。「因為舊書而結緣的三兩好友總能在書市上相遇,聊聊最近淘到的好書,交流一番,收穫頗多。」


在天津逛舊書攤,除了淘書,也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故事。羅文華告訴記者,前幾天他在書市上遇到一個小夥子,花幾塊錢買了一大摞上世紀80年代的《大眾電影》雜誌。「一問才知道,他是個專門研究電影的年輕學者,幾塊錢就買到了那麼多珍貴、有用的資料,把他高興壞了。」

而除了尋找歷史資料,還有的書友能在書市上滿足自己的懷舊情懷,彌補童年的遺憾,找回兒時的記憶。「舊書攤上有很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漫畫書、連環畫、老畫報,還有以前的教材、課本,像是我們小時候看過的高爾基系列連環畫,很多人以前都看過,可是那個年代買不起,或者曾經有現在丟失了,心裡一直記掛著,現在竟然能從舊書攤上淘到,那個心情沒法用語言形容。」


那些看似無人問津的故紙堆,不僅珍藏著老一代人無數的回憶,還在塵埃下隱藏著數不清的珍貴資料。舊書市場這一歷經幾十年的文化現象,不僅體現著城市文化生活的變遷,也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從環保閱讀的角度來說,書籍本身也能做到調劑餘缺,二手迴流,使得舊物活化,閑置的舊書重新被利用,賦予了舊書新的生命,對於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郭雙林:張學良被幽禁大陸期間對馬列主義理論著作的研讀
許廷長:南京的舊書市場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