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只給她買過房,她卻為你賣過命

你只給她買過房,她卻為你賣過命

一簾幽夢

 十大華語金曲

孫露 

00:00/04:46

男人說,

愛情是不能用物質來衡量的,

因為男人成家需要買房。

女人說,

婚姻需要兩個人的努力付出,

女人過門卻要賣命。

這樣直白的表述,

或許有點膚淺,卻很現實。

2017年8月31日晚,

陝西榆林市第一醫院綏德院區,

正在待產的馬茸茸突然失蹤。

助產師在打開手術室感應門的瞬間,

看到了正要跳樓的馬茸茸,

慌亂中的助產師想衝過去抓住她,

手指剛觸到衣服,馬茸茸已經跳了下去……

事後,醫院和家屬各執一詞,

互相指責是對方不同意剖腹產。

婆家和娘家為賠償費究竟歸誰而爭吵。

而此刻,馬茸茸安靜地躺在太平間里,

沒有人會在意這人間煉獄般的十幾個小時,

她經歷了什麼樣的疼痛,

能讓這個懷胎十月的准媽媽連命都不要。

馬茸茸的遭遇讓人覺得心疼,

正如她死前喃喃地說:「看來是我當初的選擇錯了。」

26歲的張麗君,

是個開朗愛笑的上海姑娘。

結婚不到一年,就有5個多月的孩子。

他們夫妻恩愛,公婆把她當親生女兒疼惜。

可就在這個時候,她被查出了胰腺癌晚期。

她懷有身孕,無法從胰腺部位取組織——

要是通過外科的途徑去治療,

這個孩子很可能保不住。

在確認孩子生下來不會感染癌症後,

張麗君決定把孩子留住。

儘管這樣會使她錯過癌症的最佳治療期。

她說,我老公才27歲,我26歲——

我不可能讓他一輩子就這樣子一個人過,

他老了,也需要有人陪。

她說,我生命終結了,

也應該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看看。

好歹我活了26年了,

他還沒有來世界看過一眼。

在生命的盡頭,張麗君為孩子錄下18年的生日祝福視頻,

她害怕孩子對自己沒有一點記憶。

最終,張麗君癌細胞擴散,離開了人世。

最為讓人難過的是,當時孩子都快會喊媽媽了。

紀錄片《生門》中,記錄了這樣一個家庭

李雙雙孕34周,妊娠高血壓,

由於孩子有些宮內窘迫,可能發育遲緩,

一家人來到醫院做引產。

按照法律規定,超過28周是不可以引產,

B超顯示孩子沒有畸形,成活的幾率很大。

到底如何對待這個孩子,

從來沒有誰跟李雙雙溝通過。

她能做的就是橫在床上流淚,

焦躁不堪的老公呵斥:「哭有什麼用。」

在醫生的再三勸說下,

他老公勉強同意剖腹娩下寶寶。

可在寶寶送到ICU後,

老公在算計救活一個早產兒的錢財成本。

最終,他們勉強同意先交上一萬,

先「常規治療」幾天看看。

她的家人,既沒有想要這個孩子,

又怕在道德的評判中落人口舌,

於是就拖著,不停地給自己找託詞:

「不是我不救,是怕錢進去了,孩子還是沒了。」

他家很缺錢嗎?

他爹手上那亮閃閃的金戒指,亮瞎了眼。

你用命換來的孩子,

在他那裡,連1萬塊錢都不值。

有一個街頭採訪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如果離婚,你是要房子還是孩子?」

被採訪的男性,第一時間表示「肯定要房子」,

剩下遲疑的那部分,

在得知是深圳的房子後,立馬選擇了房子。

他們的理由很一致,因為房子更值錢。

視頻中有位男士說:

「房子是兩個人的共同財產,

有我的一份,也有她的一份,

當然選擇要房子。」

難道孩子是老婆生的,

所以生下來後都是屬於老婆?

還有一位男士說:

「孩子還可以再生嘛,現在房價這麼貴,

孩子容易生,房子不容易買,

你要生幾個孩子,才能買一套房子。」

在被採訪的女性中。

每一位女性都表示肯定是要孩子。

她們說:孩子是人,他跟房子不能比,

房子沒有了可以再買,

但是孩子沒有就沒有了,

自己生的孩子肯定自己要帶,

房子再值錢,也沒有孩子重要,

孩子是無價的,孩子比房子重要多了,

房子要來有什麼用,孩子是生命的延續,

孩子是人,人是活的,而房子是死的。

在男人和女人的世界裡,

從來沒有過平等。

因為一直以來,

女人付出的比男人要多。

無論你給了女人什麼,

她都是以一生陪伴。

房價是貴了點,但不是她一個人住,

你給她的是一套房,她給你的卻是一個家。

飯菜是差了點,但是兩個人一起吃,

你給她的是蔬菜,她給你的是美味。

孩子是難養點,但不是你一個人養,

你給她的是一次性愛,

但她給你的卻是一條性命。

男人,

請珍惜你身邊的女人,

你以為給她的是生活,

卻讓她看到了生死。

當你的女人十月懷胎,

因懷孕而浮腫,在痛苦中掙扎。

請多一份陪伴,多一份包容,

產房的那道門,

既是生門,也是死門,

是你的女人在為你賣命。

有情懷·有信仰·有態度

原創1988-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曉東 的精彩文章:

焦慮的中年:懷疑前半生的意義 擔憂後半生的命運

TAG:張曉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