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麵塑匠人的傳承路:讓「非遺」走進更多人心中

麵塑匠人的傳承路:讓「非遺」走進更多人心中

中新社太原3月28日電 題:麵塑匠人的傳承路:讓「非遺」走進更多人心中

作者 李庭耀

28日,在山西太原的一間工作室內,40歲的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藝術傳承人王博細心地製作著麵塑。和面、上色,手中不同顏色的麵糰,幾經捏、搓、揉、掀,再用工具刀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鑲上裝飾,短短几分鐘,一個栩栩如生的麵塑作品便誕生於王博的指尖。

資料圖:麵塑。中新社記者 李進紅 攝

麵塑,俗稱「捏麵人」,它是以麵粉、糯米粉、蜂蜜等為原料,塑造成各種人物、動物等形象的傳統民俗藝術。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南宋《東京夢華錄》中也對捏麵人有過描述:「以油麵糖蜜造如笑靨兒」。

王博告訴記者,麵塑品種可分為三大類:春節祭祀祖先用的棗花饅頭、面魚等祭祀品;祝壽用的壽桃、佛手,婚禮用的「喜」字饅頭、雙石榴等禮品;製作成小說、傳說中的人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兒童、老者、文官、武將等形象的藝術觀賞品。

從小受奶奶影響,從7歲開始,逢年過節王博總是要跟著奶奶捏一些面魚、面虎、面人、面饃,耳濡目染,對麵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王博的記憶里,童年時的娛樂活動並不多,在路上遇到捏麵人的藝人,他能站著看幾個小時,「如果能得到一個面人,就是最開心的事情」。

「我從2000年開始拜太原老一代麵塑傳承人張振明為師學習麵塑,至今已經有18年了。」王博告訴記者,在張振明老師的言傳身教下,他開始從事傳統麵塑的學習,系統地掌握了傳統麵塑的技藝。王博不滿足於當地傳統的麵塑工藝技術,決定走出去拜師學藝,2004年,他師從北京「面人蕭」蕭占行學習精品麵塑工藝。

王博告訴記者,以前,為了生活,許多麵塑藝人都會挑著箱子上街做麵塑,走到哪,一不吆喝,二不耍嘴,板凳一擱,手起面落,自然有顧客起堆成簇。現在,越來越少的收入讓很多麵塑藝人放棄這門手藝,麵塑藝術面臨著失傳,「孩子們的玩具也多了,很難把注意力放到麵塑上」。

「麵塑工藝有很多短板,比如易碎、易裂、易變質等。」在學習的基礎上,王博對傳統麵塑的材料配方進行研究,用各種麵粉、糯米粉、蜂蜜等原料以不同比例反覆試驗,使麵塑配方的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可以使麵塑作品不變形、不幹裂、不褪色、不發霉,還可以永久保存。

2011年,受法國聖丹尼市當地華僑商會與關公協會的邀請,王博前往法國表演麵塑藝術,人們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著觀看,有當地人稱麵塑為「中國的雕塑」。麵塑藝術的大受歡迎讓王博認識到傳統非遺技藝的強大生命力,也讓他認識到:「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才能傳承好非遺」。

從2006年開始,王博每周都要去太原市的幾所小學,向小學生傳授麵塑製作技藝。為了讓更多的小學生喜歡麵塑、了解麵塑,王博不斷研究容易被小學生理解接受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製作他們喜歡的卡通、動畫人物麵塑,同時講授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孩子們對麵塑學習的熱情讓王博看到了麵塑傳承的希望。

「我的小徒弟里,今後能真正走上麵塑道路的也許不多。但讓更多人了解麵塑,對麵塑產生感情,讓傳統文化走進他們心中,就是對麵塑藝術最好的傳承和保護。」王博如是說。(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相伴逾半世紀 女子與寵物烏龜成「最老的朋友」
巧克力降價 巴西復活節零售額增長或達5年最佳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