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從林正英《驅魔道長》,看中西文化的三次衝突

從林正英《驅魔道長》,看中西文化的三次衝突

「英叔」林正英的《驅魔道長》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經典之處不只是在於演得好,將想像中的道術、殭屍等等元素表現得生動細緻,還在於裡面包含了一個很重要的主線——中西文化的衝突。

從一開始的教堂和神父,到最後又回到教堂和變成了殭屍的神父,整個過程當中,幾乎都是中西文化的衝突所構成。

在這其中,有三次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第一次,可以稱之為「中西樂器」的衝突。當教堂里唱起歌、彈起鋼琴之時,林正英所扮演的「九叔」,果斷地叫上了兩個徒弟,拿起了樂器就到大街上演奏了起來,所使用的樂器可以說是多種多樣,而獨領風騷的就是「嗩吶」。

一支嗩吶吹響,開始之時鋼琴還能與之相抗,電影還特地表現了兩者衝突的畫面,像八卦圖對十字架、太上老君像對耶穌像,還有教堂對道觀等等;但沒過多久,鋼琴的聲音就完全被嗩吶所壓了下去。

在這一次的衝突之中,嗩吶所代表的本土文化可以說完全勝過鋼琴所代表的西方文化。

第二次,可以稱之為「中西善惡觀念」的衝突。事情發生在飯館裡,「九叔」林正英和「神父」午馬被邀請到一起吃飯。而在飯桌上,就「善惡」問題發生了衝突,九叔所代表的道教,認為壞人不應該被饒恕,而神父所代表的天主教則認為世人皆是罪人,都應該被饒恕。

而這次衝突的結果是,九叔率先立場,而神父笑到最後;因而可以說是西方文化獲得了勝利。

不過,雖然講的是中西文化衝突,但也並不是就單單是描繪各種衝突的場景。在衝突的時候,也描述了接受和融合的場景。

比如說,在九叔夜裡去盜取已經變成殭屍的屍體時,就在離開教堂前,以天主教的禮儀,做了一番致歉。儘管在心底里還是不認同天主教,但至少已經由一開始的完全無視變成了尊重其存在。

第三次,既是衝突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這就是最後的「大戰西洋殭屍」。

都知道九叔學的是茅山道術,對付本土的妖魔鬼怪很管用,但西洋殭屍不歸這個管啊。那怎麼辦?只能有西方的十字架來對付了。影片中就是這樣走的。但是既然說這是一個融合的過程,就不可能是只有西方文化逞威風。

這西洋殭屍一看不對,立馬開掛搖身一變成為中國本土的殭屍,這樣西方的十字架就又不管用了。就這樣變來變去,最後依靠中西方合力(十字架和桃木劍),終於消滅了這個殭屍。

所以,如果剝開殭屍的外衣,其實這部《驅魔道長》講的就是中西文化,在那個時期的衝突與融合的情況。

而通過這部影片,其實也可以看到一個即便到了現在依然普遍存在的問題——完全輕鬆西方文化,和完全否定傳統文化。

前者最為明顯的,就是一遇到西方傳進來的節日,如父親節、母親節、聖誕節、復活節等等,就一定會有部分的人、媒體站出來,反對大張旗鼓「過洋節」;而後者最為明顯的,就是蔑視中醫、傳統武術和古詩詞,否定歷史英雄、抹黑歷史名人、替那些罪人洗白翻案。

這樣一看,那些反對過洋節、蔑視傳統文化的人,與影片中所描述的情況又是多麼地相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館閑聊 的精彩文章:

漢武帝的千秋大業,離不開無數人的鮮血
漢朝遊俠郭解,為什麼非死不可?

TAG:茶館閑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