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高質量發展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

以高質量發展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習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廣大人民現實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什麼樣的發展才能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如何才能實現這樣的發展?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道——

以高質量發展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創新驅動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顏廷標

習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廣大人民現實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站在了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站在新起點,要有新作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只要我們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就一定能推動中國經濟走得更好。

高質量發展具有針對性,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破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表現,要破解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需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得到全面提升,這就要求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

其二,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提升我國整體競爭力、跨入世界強國之列的緊迫要求。目前我國經濟總體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位,整體競爭力穩步提升。但突出特點是「大而不強」,在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和產品競爭力等方面仍有較大的差距。如果說在工業化初期、中期,我國是以規模擴張為主來趕超發達國家的話,那麼,在步入工業化中後期、經濟規模很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實力和競爭力,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其三,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社會矛盾增多,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拉美一些國家最為典型,像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國,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些國家雖然人均GDP在提高,但整個社會仍然處於中等收入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要著力破解「有增長但無發展」的悖論,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轉換增長動力,破解諸多問題。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神州大地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這是一列動車組列車行駛在西成高鐵陝西漢中洋縣段。新華社發(

唐振江攝)

高質量發展具有突出特色性,要形成分工協作、整體優化的推動系統

高質量發展的特色性,是指不同區域在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中有著不同的定位,承擔著不同的責任。這是因為:

其一,中央提出推進高質量發展,是從宏觀上來考慮的,制定的目標、思路、任務、措施等是國家層面的,更側重指導性。這就需要全國各區域分工協作,在國家框架下承擔相應責任。

其二,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每個區域的具體要求是不同的。因為,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產業基礎、增長動力、人文環境等差異較大,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具體目標、路徑、重點任務、政策措施等也會有所差異,這是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要充分考慮的。

從影響因素看,高質量發展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比如經濟方面,包括了經濟增長動力、產業結構優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企業做大做強等;社會方面,包括了就業、失業、居民消費行為、需求趨勢等多個方面。這說明高質量發展又具有很強的複雜性和綜合性。

這種特性要求我們,根據中央的總體部署,結合本區域實際,在高質量發展中用足用好自身優勢、補齊短板,形成有本區域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高質量發展具有動態性,要準確分析現實變化研判未來發展趨勢

高質量發展在不同發展階段也有不同的主題。

僅從技術層面來看,如果說以蒸汽機和電氣化為代表的工業1.0和工業2.0階段,更多運用的是力學原理,解放的是體力、解決的是產能,那麼以信息化為代表的工業3.0階段運用的則是數字手段,主要解決的是生產效率和消費效率之間的矛盾。

而在工業4.0階段,互聯網成為顛覆式創新的技術,已經形成一個物質、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聯網,打破了先生產後消費的傳統模式,這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還是一場社會革命。所以,不同的發展階段,相應的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重點也會發生重大變化。

高質量發展的動態性要求我們,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要對體制機制、突出矛盾、國際趨勢等進行綜合研究預判,及時調整相應的思路、任務與政策,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還要看到,目前我國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跨越關口的關鍵期,進一步發展面臨的矛盾、障礙、問題很多,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大局,把握規律,系統設計、統籌推進。

春暖花開,新疆庫車縣牙哈鎮很多棉田裡,棉農進行耕地、平地、播種等作業,全部藉助搭載了自動導航系統的「智能拖拉機」完成,大大提高了作業的標準化水平。這是3月23日,「智能拖拉機」正在該鎮一處棉田裡作業(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高質量發展具有創新性,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實現高質量發展主要有以下路徑:一是通過提高效率和集約化程度來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通過經濟結構優化來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是通過增長動力轉換來實現高質量發展。從這三個路徑來看,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創新驅動,即要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習主席強調,之所以要把科技創新擺在這樣突出的位置上,是因為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一種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增長動力由資源、投資等要素向知識、創新、人力資本等要素轉換的過程,是不斷提高發展質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創新可以完全替代或部分替代資源、改變組合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創新可以放大生產力各要素作用,大大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和效率;通過創新可以建立起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等為核心內容的新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可以在解決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突出矛盾的同時,實現產業升級、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創新性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性。

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性要求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更重要的位置,進一步增強以創新破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意識,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創新型企業,聚集創新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使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主要動力。

高質量發展具有普惠性,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是複雜的,需要付出持久艱辛的努力。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更優,能夠更好適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使人們能夠享受高品質生活;意味著企業通過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能夠更好地實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從商品到貨幣的一次驚險的跳躍,能夠獲得豐厚、持續的回報;意味著用較少的投入可以得到較多的產出,對環境負面的影響越來越少;意味著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等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高質量發展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與途徑。

高質量發展的普惠性要求我們,既要全面謀劃、統籌推進,也要對目標、指標、政策、標準等進行細化、具體化,將高質量發展貫穿於各項工作中,落實在一項項舉措上。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全國兩會精神,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項任務接著一項任務抓,扎紮實實推動高質量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創新驅動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張德勇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創新在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標誌著創新驅動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行程上,將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戰略支撐作用。

近些年,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碩果累累:天宮遨遊、蛟龍潛海、天眼望星、悟空探測、墨子通訊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不斷刷新中國智造的新紀錄。這些超越了自己、實現了突破、代表了前沿或領先於國際的科技成果,使我們能夠從一個長期以來在科技領域的「追趕者」,逐漸轉化為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甚至在某些領域成為「領跑者」,推動著以高鐵、核電等為代表的中國製造快步走向世界。

黨的十九大報告50餘次提到創新,尤其是強調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是源於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戰略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都必須緊緊依靠創新驅動來實現。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具有現實意義。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可以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可以顯著提升各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著力提振實體經濟,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等,這些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任務,無一不需要創新驅動來發揮支撐作用。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也具有積極意義。創新帶來的高新技術用於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傳統設備,提高生產效率,由此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以一個更美麗的中國、更適宜的人居環境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具體舉措。一是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基礎研究科技創新;二是旨在轉化現實生產力、推動經濟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應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三是有利於調動創新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四是培養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這四個方面,既有創新的「硬體」建設,也有創新的「軟體」建設。尤其是「軟體」建設,也就是體制機制創新,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將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擔負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重要角色。

總之,新時代的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必然會為實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提供戰略支撐,不斷豐富中國製造、中國智造的內涵,為中國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3月1日上午,青年楷模帶你祭掃雷鋒墓
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本保證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