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喋血遼東——1904,日本如何一躍成為東北亞第一強國?

喋血遼東——1904,日本如何一躍成為東北亞第一強國?

文|逆北

「皇師百萬征皇虜,野戰攻城屍做山。

愧我何顏見父老,凱歌今日幾人還?」

這是近代日本將領乃木希典在一場戰爭後所留下的詩作。作者的字裡行間雖不乏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但我們也可以從中隱隱約約感受到那場戰爭之慘烈。那麼這場戰爭是怎麼回事呢?還得從李鴻章赴日一事說起。

李鴻章傳

¥22.00

三國干涉還遼與日俄矛盾的擴大

1904年4月17日,清政府要員李鴻章率團抵達日本馬關,同當時的日相伊藤博文等簽訂了《馬關條約》。在這份條約中,戰敗的清政府不僅要將台灣、遼東澎湖列島等地區交給日方,還要為此付出大量的賠款。

(《馬關條約》簽訂)

就在這時,除了中日兩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密切關注著條約內容及談判的走向。他,就是俄國。

俄國原先是一個內陸國,叫做莫斯科公國。在數代統治者慘淡經營下,俄國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地跨亞歐大陸的大帝國。而就在清軍與日軍鏖戰於東北亞時,俄國已將他的手伸向了中國的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

(諷刺當時時局的漫畫)

可是,俄國的這隻手很快被另一隻手按住了,那隻手是誰的呢?不言而喻,那就是日本的。日本人對俄國的南下大為不滿,而俄國因覬覦中國的東北也對日本恨的咬牙切齒。

在這次條約的簽訂中,日本因加入了要求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的內容,而讓俄國人大為警惕。於是,為了壓制日本,俄國公使聯合法德兩國公使,以軍事行動和經濟封鎖相威脅,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交還給清政府。

日本人自然是不願放棄即將到嘴的肥肉的,可是國內因戰爭而疲敝的經濟狀況,也使其不得不做出取捨。最終,在俄國人「苦心斡旋」下,清政府以3000萬兩白銀從日本手中「贖回」了遼東地區。

故事並沒有因此而結束,《馬關條約》簽訂後的日子裡,俄國人倚仗自己「干涉還遼」有功而向清政府大行勒索之功,俄國人不僅取得了滿洲里等地區的鐵路修築和運營權,還將自己的軍艦公然開進了旅順港。

日本人是不會甘心失敗的,他們的間諜將俄國人的一舉一動彙報回國內,日本高層在激烈討論著。1900年,俄國人借著八國聯軍侵華之機再次全面出兵中國東北。雖然之後在英美等國壓力下,俄軍不得不撤出了部分地區,可是其主力仍聚集在奉天、遼陽和旅順等遼東重鎮,這對日本控制下的朝鮮半島,顯然也構成了新的威脅。

(進入北京的八國聯軍)


日本——兵馬未動,輿論先行

在這裡,相信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日俄之間的矛盾幾乎貫穿了遼東的全局,一場戰爭也在所難免。那麼,這場戰爭是如何打起來的呢?

日本的政治精英們知道,兵馬未動,而輿論先行,營造一種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在1902年,日本與英國簽訂了同盟條約,為什麼是英國呢?因為,英國在此一時期正拚命鞏固自己在中國長江流域與帕米爾高原地帶的利益,而俄國在中亞等地帶的擴張則讓這些地區處於一種劍拔弩張的狀態,這顯然危及到了英國的利益。

(英國在帕米爾高原的軍隊一部)

於是,為了牽制俄國人南下的力量,英日兩國一拍即合,同盟條約也就呼之而出了。

在把英國拉上了自己的戰車後,日本又從美國的經濟巨頭那裡取得了提供貸款的承諾。有了美英的支持,再加上自己強大的武力,日本真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全面戰爭的爆發

1904年2月,日本的魚雷艇編隊突襲了俄國在旅順港口的艦隊,俄國人猝不及防,在短時間內就損失了三艘戰艦。被戰火燒的焦頭爛額的俄國要塞司令,一面向上級求援,一面將剩餘的戰艦向港內收縮。日軍則步步進逼,將自己的數萬步兵和炮隊送上了遼東的黑土地。

登陸的日軍主要分為兩路,一路由旅順西向登陸,另一路則以泰山壓頂之勢從北部突入。雙方在旅順外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付出了萬餘人的傷亡後,日軍迅速驅逐了旅順外圍的俄軍,將旅順困於當中。

(俄軍炮兵一部在休息)

可是,日軍顯然太樂觀了,在組織攻打要塞的過程中,日軍第三軍以潮水般湧向俄國人控制的高地,結果,俄軍地堡中的重機槍吐出的火舌迅速反噬了開闊地帶的日本步兵,日軍進攻暫時受阻。

組織圍攻要塞的,是日軍大將乃木希典。此人在日本國內的戰爭中嶄露頭角,當年,為了打擊西鄉隆盛(日本薩摩藩主)的叛軍,他曾率少量精銳迂迴穿插西鄉的軍隊,給叛軍造成了極大的恐懼。可是,擅長野戰的乃木希典面對旅順要塞,卻顯得外行了。連攻數日無效後,日軍決定改變打法。

俄國援兵的失敗

俄國方面對旅順的戰事是極為關注的。為了支援這一地區,俄皇抽調60餘艘軍艦組成了太平洋第二艦隊、由波羅的海出發,往赴旅順;在陸上,俄國在奉天與遼陽的駐軍也頻頻出擊,力圖打通自己與旅順聯繫的通道。

但俄國人還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在遼陽外圍的野戰中,日軍主力忽左忽右,讓俄國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就在俄軍統帥部猜測日軍主攻方向的時候,日軍突然集中兵力攻其右翼,俄軍試圖抵抗,可抵不住日軍強大的火力,最終敗退下來。俄軍右翼的失敗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立即引發了連鎖崩潰效應,遼陽也失陷於日軍。

在海上,航行了200多天之久的俄國太平洋第二艦隊,在東北亞的對馬海峽遭到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圍攻。俄艦隊試圖變換陣型以適應這場遭遇戰,無奈,俄軍各部疏於訓練,而且軍心渙散,在日本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的連環打擊下幾近全軍覆沒。更諷刺的是,此時旅順要塞已被日軍奪占達兩個月之久了。

旅順要塞內的守軍對援軍的行動一無所知,他們幾次主動出擊,均被打回。而就在此時,日軍的攻擊部隊得到了遼陽等地區勝利的消息,士氣大振。為了儘快打破要塞,日軍將乃木希典換下,改派總參謀長主持進攻。


奪取旅順

炮兵出身的日軍總參謀長在考察了地形後,意識到攻取要塞必先奪取附近高地的必要性。日軍方面迅速集中重型火炮猛轟俄軍據守的203高地等據點。

借著火炮的掩護,日軍步兵再次突入,高地遂被攻取。日軍將火炮拖上了高地,依託地形優勢拚命轟擊要塞的守軍。終於,俄軍崩潰了,俄要塞司令投降,旅順也被日軍攻取。

(進攻高地的日軍步兵一部)

此時,俄國在遼東半島只剩下了奉天城這一個軍事重鎮。日軍在奪取遼陽和旅順後,將部隊抽出身來向奉天外圍運動,20多萬日軍瞬間包圍了奉天城,俄在奉天的守軍也無心死守,稍作抵抗後即退出了城市,日軍也因擔心伏兵等,暫時中止了追擊計劃。

1905年9月,日俄雙方在美國朴茨茅斯簽訂了正式的停戰協定。在協定中,俄國承諾將自己的勢力撤出朝鮮與遼東地區,並將庫頁島南部交給日本控制。通過這場戰爭,日本一躍而成為東北亞第一強國。


一將功成萬骨枯

但俗話也說的好,一將功成萬骨枯。日俄戰爭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東北地區的百姓被強迫吞下了這場戰爭的苦果。除此以外,在戰爭中,本對東北地區擁有領土主權的清政府竟宣布中立,這讓不少國人大為失望,也為孫中山等擴大革命勢力提供了有力的契機。一場新的風暴即將席捲整個中華大地,他會從哪裡掀起,又將刮往何方呢?

參考文獻:

和田春樹《日俄戰爭:起源與開戰》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1月

查攸吟《日俄戰爭全史》 中國長安出版社2015年6月

梁啟超《李鴻章傳》中國商業出版社2017年7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在國內邊緣化的中醫藥,為什麼能引起英美人的狂熱推崇?
漢語對韓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