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擦肩而過!小行星剛剛飛掠地球,下次我們還會這麼幸運嗎?

擦肩而過!小行星剛剛飛掠地球,下次我們還會這麼幸運嗎?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3月27日傍晚18點18分,一顆被認定「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飛掠地球、差點就和我們不期而遇,而它距離地球最近時也僅有9.18個地月距離(約352萬公里)。

其實早在今年2月22日,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員就利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率先觀測到了這顆小行星,那麼這顆由中國科研人員最先發現的近地小行星到底是什麼來頭?科幻小說中「彗星撞地球」的情節,是不是也會發生在現實生活當中呢?專家口中「擦肩而過」的距離究竟又有多遠?中國之聲記者對這顆小行星的發現團隊成員、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趙海斌進行了專訪。

天文尺度的「擦肩而過」,究竟有多近?

當這顆被命名為2018 DH1的小行星,在前天傍晚飛掠地球時,距離地球僅有9.18個地月距離。這個距離到底有多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解釋:這個距離,雖然說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相比很遠,因為它換算成公里的話是352萬公里;但是從天文學研究角度來說,距離其實是在一個很小的距離。

今年2月22號,趙海斌所在的研究團隊利用近地天體望遠鏡觀測到一顆亮度為20等的移動天體,其運動速度為0.15度/天。趙海斌回憶發現時的場景時說,他們有一個望遠鏡叫近地天體望遠鏡,只要是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會進行巡天觀測。這顆小行星就是在這樣巡天的情況下拍攝到的。

隨後,這一目標信息立刻被上報到國際小行星中心,並發起亞洲-太平洋小行星監測網對其進行跟蹤觀測。最終在2月25日確認這是一個新的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並予以2018 DH1的國際臨時編號。

趙海斌介紹,國際小行星中心是一個數據集散地。它可以號召大家都來觀測,因為目標比較特殊。幾天之後就確認了,這確實是一個新的、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

下一次,我們還會這麼幸運嗎?

什麼叫「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趙海斌解釋,並不是所有的近地天體都會撞擊地球、對我們造成危害,小行星被認定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需要同時滿足兩個約束條件——足夠近,並且足夠大。

趙海斌說:所謂的足夠近,近地天體是0.3個點為單位,而這種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要到0.05個天文單位,也就是750萬公里的軌道距離。這是一個指標。另外一個指標它要足夠大,他小的比方說幾米的這種目標就算掉到我們地球上,基本上在大氣裡面燒蝕了,成為一個火流星,不會對我們地球本身造成大的影響,如果是當對象直徑大於140米的話,他就會被列為具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因為它它如果掉入到地球上,會對地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地球每年都會與一些小行星不期而遇,大多有驚無險。但有些小行星最終墜落地球,會給人類造成傷害。為何將潛在威脅小行星的大小標準設定為「大於140米」?趙海斌說,直徑一公里大小的小行星,足以造成全球的災變。他舉了個例子:1998年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發生過一個小行星撞擊事件。小行星沒有掉落到地表,它是在空中發生了一個空爆,只是一個大概50米的直徑的小行星,造成了地表上面20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遭到了毀滅。

守衛地球,人類正在做哪些努力?

為了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危害,美國宇航局啟動了「太空警衛」計劃,與歐盟和其他國家密切合作,對近地天體進行觀測。科學家們開始監測尺寸超過1千米的近地天體,趙海斌告訴記者,發現並觀測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我們首先要把它們發現出來,然後跟蹤觀測,精確地確定它的軌道。最後評估小行星有多大的可能性,或者多大的概率來撞擊地球。如果確定了某一小行星會撞擊地球,或者說是必須得去做一些規避的措施的話,趙海斌坦承,這些方面的研究還是處於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很多甚至還處於一些概念性的研究。

今年2月,我國作為正式成員加入了聯合國批准成立的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紫金山天文台的近地天體望遠鏡作為我國該領域的主幹設備,在國際近地天體監測研究領域中有一定的國際地位,相關觀測研究為我國系統開展近地天體監測預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國將要開展的小行星深空探測提供了地基觀測保障。

趙海斌介紹: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就是把近地天體的搜索、發現、監測以及研究作為主要的科學目標。因為近地天體你是看不完的,有的近地天體消亡了,但會有新的近地天體補充進來,是動態的過程,所以這個工作本身就是會長期做下去的。

記者:潘毅、景明

編輯:崔天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之聲 的精彩文章:

從蝸居到安居 家國40年
科大訊飛董事長:訊飛模仿特朗普說話當地人信以為真 14個省狀元是其用戶

TAG:中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