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新,是落後者的特權——我們知道我們想要什麼

創新,是落後者的特權——我們知道我們想要什麼

--01--

書海創辦之初,說實話,

我是為了養家糊口。

書海發展四年之後,

老實說,我就想做區域性行業第一。

當然,朋友,競爭對手,

甚至合作夥伴和員工們都會問:

憑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

要讓大家對我的回答能夠理解,

我有三點需要說明:

首先,我有這個目標和想法。

有想法是任何事情成功的第一步,

我很負責人地說,

我兩年之前就堅定了這個目標。

在我們員工培訓會議中,

我一直在不斷地告訴大家,

我們要超越的對象只有一個,

也是現在本地最大的機構—XXX。

有目標,有想法,是第一重要的東西。

這就好像我們出發之前先要有個目的地,

雖然我們不能準確地知道

離它有多遠的距離,能不能到達,

使用什麼交通工具,哪條路最近,

有多少人同行,有沒有導航……

但至少我們有了方向,

我們知道了朝哪行進,

我們不會在行走的路上忘記當初為什麼出發!

當然,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

要把以上細節問題一一解決。

成長的清道

--02--

其次,分析可能性。

可能性的分析非常複雜,

要分析對手,分析自己,

要分析客戶,還要分析市場……

如果要深度細分每項內容,

我想分析出來的結論,

可能會讓你連「有以上的想法」都感到幼稚。

因為,你發現幾乎每個對手都比你強,

別人有的競爭優勢你幾乎都沒有,

比如品牌、技術、財力、人力、經驗等等;

你發現自己除了有想法和目標之外,

幾乎一無所有;

你發現客戶最想要的安全感,

只有大品牌能夠給他們;

你發現,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每天都有幾百上千家對手湧現

跟你爭奪資源……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

我的這個分析方式可能有問題!

正確的分析邏輯應該是,

在我們這個行業,

有沒有出現過像我們一樣的,

名不見經傳的創業公司干倒

(做到行業前列的)行業老大的故事。

如果有,它具有的條件和能力,

我們有沒有,或者未來可不可能具有?

(除了運氣因素外,這個是不可控的)

憑藉多年對行業的密切關注,

互聯網時代,

我們這個行業可謂風生水起,

創業公司在3、5年時間裡

干到行業前十名的是大有人在,

特別是互聯網教育公司。

有些公司甚至在某些教育的細分市場中

已經做到了行業第一(我們的目標,

就是在我們的行業細分市場中做到第一)。

現在,至少我們有了可參考的「基礎比率」

(根據丹尼爾卡尼曼的理論,

有成功的先例,就存在機會)。

然後我們分析他們成功的條件和能力:

任何人和公司成功的微觀因素可謂舉不勝舉,

很多這些因素可能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比如說某個領導人、一次機遇、

一個大決策等等。

但是,他們成功的宏觀因素大致是相同的,

比如商業模式的創新、細分市場的專註、

跨界思維的整合、商業巨頭的推波助瀾等等。

在這些條件和能力中,

我們已經做到了細分市場的專註

(專註產品鏈上的幾個產品),

做到了跨界思維的整合

(例如百貨公司的運營思路,

核裂變公司創業思維等),

我們還可以有主動的,

可控發揮空間的,就是模式創新。

有個美洲杯帆船比賽的故事:

在某次帆船比賽中,

美國隊和澳大利亞隊

幾輪較量下來的比賽情況是3:1,

美國隊領先,澳大利亞隊落後。

這時澳大利亞隊採用了冒險的方式,

變化了航道,希望能夠碰上順風。

對於已經領先的美國隊來說,

最好的保持領先的方式就是

跟著澳大利亞隊變化航道,

這是保持領先的成本最低和最有效的方式

(要對都對,要錯都錯,不論對錯,

美國隊都能保持之前恆定的相對優勢)。

但是,本能,

讓美國隊留在了原來的航道上,

結果,澳大利亞隊勝利了。

根據上面的分析,

我們這種創業公司

相對於行業老大們的劣勢就是,

在財力、人力、品牌、團隊、經驗等

多種維度都處於落後的狀態,

我們是真的除了擁有

想要成功的想法外,一無所有。

但是,不要忘記,

「一無所有」是我們最大的劣勢,

同時也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就像前面例子中的澳大利亞隊一樣,

落後者由於本身「沒有什麼可失去的」,

所以,就乾脆大膽來一次

徹底的引領時代的創新,

即使失敗也比什麼都不做強。

從結果來看,正如《老子》所說: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大膽創新,反覆嘗試……退一萬步說,

如果我們發現創新的方式不適合,

至少我們還可以回到原始的、

傳統的創業軌道上來

——人家怎麼做,我們也跟著怎麼做,

這樣至少能夠維持公司生存。

換句話說,我們船小好調頭,

我們有選擇的空間,

宜退宜進,進可攻退可守。

因此,在此之前,

我們可以不斷嘗試、不斷探索、不斷試錯,

直至找到可以戰勝行業對手的新模式。

於是,從去年開始,

我們利用房租成本的優勢,

提出共建平台模式;

我們利用渠道優勢,

提出項目合伙人制度;

我們利用靈活性優勢,

提出一套班子多重角色的思路……

我們也不知道哪種方式,

或者未來探索出來的什麼模式,

能夠真正帶領我們走到目的地。

但是,這種「沒有什麼可失去的」劣勢,

就是我們突破競爭壁壘,

實現顛覆性創新的最重要資質。

只要我們對試錯成本

有個最基本的預估和準備就行。

--03--

最後,

我們要擁有的最佳狀態是,

持續不斷地探索。

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擁抱,

需要我們清醒地明白以下兩點邏輯:

第一、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就是對傳統創業方式的堅守,

是註定不能實現我們所期待的成功的。

正如史蒂芬平克在《白板》一書中所說的:

「人類大腦適應的是一個

已經不再存在的世界,

只有經過持續教育

才能糾正極易產生的誤解,

人類註定要飽受那些

來自我們能夠接受的深刻問題的困擾。」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

傳統創業成功的社會條件已經不存在了,

比如所謂的人口紅利、

政策盲區、藍海市場……

就像恐龍不太可能重新出現在現代社會,

因為恐龍統治的歷史條件不存在了,

不論是自然環境上的或者生物學上的。

其次,目標客戶的心理狀態發生了變化。

他們之前可能只看效果和口碑,

決策者多數是父母。

但是現在的消費者多是年輕人自己做主,

服務的模式還要求新奇有趣,

最好還有突破歷史的互動、

令人耳目一新的環境體驗

和溫暖真誠的人文關懷。

最重要的是,

年輕的消費者們有時甚至自己都不知道

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服務和體驗,

直到有一天,

他們看見令其眼前一亮的全新模式。

最後,我們在很多維度上

完全不具備正面競爭的實力。

這些都擲地有聲地宣布

我們幾乎沒有贏的機會。

第二、持續不斷地探索,

這至關重要的一步當中,

有兩個維度的要求。

其一就是,發現錯誤和遇到挫折後,

要依舊如故地保持初心。

創業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率極低的事情。

權威機構統計,所有的初創公司

在前三年死掉的可能性是98%以上。

認識到這點很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

你創業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很多次之後累計起來的成功率

一定是越來越大的。

理論上來說,只要你不放棄探索,

只要探索的成本你能夠承受,

你之後成功的概率是越來越大的。

我們對商業模式的創新探索,

其實就相當於許多次的創業一樣。

我們探索得越多,堅持得越久,

我們更有可能實現目標。

所以,我們要堅持「探索」這個具體的動作。

其二,除動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

在心理上要告訴自己保持堅強

——不要被不斷失敗的痛苦打敗!

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

我們做的所有事情的動力,

幾乎都來自他人的想法

以及他人對我們的評判……

所以,認知心理學家布魯斯胡德說:

「幾乎我們做所有事情,

都要考慮其他人會怎麼看待我們。

這種考慮,

讓我們體驗了作為群居動物的苦與樂。」

現實中一次次失敗的經歷,

會讓我們周圍的人不再相信我們,

會招致很多嘲笑和放棄主張,

甚至會讓之前堅信的支持者們都一一離開。

這可能是很多創業者們失敗的重要原因。

但同時,這也可能會是我們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為,我堅持跟大家做培訓和分享。

我一直在反覆地,從不同角度,

鏗鏘有力地告訴大家:

我對現實概率的客觀分析,

對擁抱未來不確定性的心態,

什麼是我們要真正追求的目標,

有哪些可能實現目標的方式,

描述我們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總之一句話,我是要讓大家確信:

我們知道我們想要什麼!

我知道一個簡單的事實:

我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

於是我們無論做什麼,

一定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如果我們堅持不斷嘗試新做法,

我們就有機會看到新未來。

因為,創新是「落後者」的特權;

因為,我們是一群不甘心落後的「落後者」!

? END ?

文&概念 | 馮洪

圖片 | 網路

成長中的清道夫

一起分享成長的點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中的清道夫 的精彩文章:

做一個為人行事有原則的人

TAG:成長中的清道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