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世人皆知我國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她們因絕世的美貌而被人們口口相傳,民間更是有很多關於她們的或佳話或傳說,如「東施效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昭君出塞」等,都是婦孺皆知。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但歷史上還記載著這麼四位女子,她們雖然樣貌醜陋,但德才兼備,同樣也為後世留下了佳話。這便是與四大美女相對的四大丑女。遠古黃帝之妻——嫫母,戰國時齊宣王之後——鍾離春,東漢名士梁鴻之妻——孟光,東晉名士許允之妻——阮氏。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嫫母,上古時期傳說人物,別稱就叫醜女,真的不要太直白。據傳說,嫫母之所以會成為黃帝——我們老祖先的妻子,恰恰就是因為嫫母樣貌醜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啊,所以老祖先們就開始搶婚了,誰漂亮就搶誰。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黃帝就看不下去,怎麼能因為這點破事搞得自己部落不團結,於是領袖大大衣袖一揮——我,你們的巨巨,將身先士卒,我要娶一個賢良淑德但長得丑的女子為妻!於是就娶了嫫母作為他的第四位妻子。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嫫母人也真沒給黃帝丟臉,對婦女們實施德化教育,相傳嫫母還發明了第一面鏡子。而嫫母具體有多醜,人稱形如夜叉,搬石頭都比一般女人搬得多搬得快。但其才氣也是非一般,多次助黃帝取得部落爭鬥的勝利。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鍾離春,即是鍾無艷,被人稱為丑娘娘,人家好歹是個皇后啊,怎麼稱呼真的好嗎。其實鍾離春不姓鍾,姓鍾離,名春,因為家住無鹽邑,又名無鹽,至於鍾無艷是因為前些年戲劇中給起的外號,可能是專家覺得「無艷」更好聽吧,倒也符合實際,鍾無艷確實「無艷」。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據記載,她額頭,雙眼均下凹顯得黯淡發乾,上下比例失調,而且骨架很大,非常壯,像男人一樣,鼻子朝天,脖子很粗肥,有喉結,額頭中間下陷,沒有幾根頭髮,皮膚黑得像漆。甚至有「貌比無鹽」的成語形容一個人丑。雖然有著這樣的樣貌,但人家勵志要當皇后,雖四十歲才出嫁,但人家是真的當上了皇后,而且口碑不錯。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在沒遇到鍾無艷之前,齊宣王不過昏君一介,性情暴躁,還喜歡人拍他馬屁,政治腐敗,國事昏暗。而娶了鍾無艷之後,連後宮都散了,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了。但齊國在當時也確為六國的佼佼者,齊宣王的悔改自是根源,但若沒有鍾無艷這位文武雙全的人勸說,後事恐怕也不會如此。更是留下了「自薦枕席」,「丑勝無鹽」的成語。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孟光,舉案齊眉的典故便來源於她,有一位「大齡剩女」,她三十歲才嫁與梁鴻。孟光長得很肥胖,膚色黝黑,長得就不咋滴,但力氣很大,能舉石臼。然而這樣的人之所以嫁不出去不是因為沒人要,而是還沒遇見心中的他,直到梁鴻「一戰成名」。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這貧窮但博學的人在上林苑養豬的時候,曾不小心失火,使鄰居受損,死活將自己所有的豬賠給了鄰居,回了家鄉。這事被孟光聽見了,一拍大腿,這就是我的夢中人啊,收拾收拾就嫁過去了。這梁鴻也是一奇人,孟光剛嫁來時穿著光鮮,他理都不理,虧得孟光早有準備,換了髮式,穿上了粗布衣服,兩人就都高興了,拉著小手就跑到了霸陵山隱居去了。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阮氏,三國時期曹魏名士許允的妻子。當初許允娶阮氏時因為阮氏貌丑而不願進洞房,還是恆范讓他去的,而阮氏自知來客是何人,便斷定自己的夫君會回來。而許允看清了阮氏的長相,拔腿就要逃,卻被阮氏一句「男子有百種德行,您具備哪幾種呢?」說得啞口無言。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至後來,許允任用親信,差點吃了牢獄,到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免去災禍,都足以見得其才氣能力,對事物的判別絲毫不輸於她的丈夫。雖樣貌醜陋,甚至差點因此而守活寡,但其見識過人,聰慧明達也值得人稱讚。

都說沒人關心丑的人怎麼樣, 那麼古代四大丑女到底怎麼樣了?

從古至今,人們對外貌的追求就沒有停止過,就連四大丑女的名氣也不及四大美女,但愛美是一回事,品行修養又是另一回事,不能只關注外表而忽視了對美麗靈魂的追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密特考古 的精彩文章:

呂布被冤枉這麼久,是時候澄清了!

TAG:阿密特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