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精英與嚮往精英的普通人

論精英與嚮往精英的普通人

偶然,翻開介紹一類數學猜想的證明歷史,好像是哥德巴赫猜想?看到精英與嚮往精英的人討論。

精英指站在人類智力的頂峰的人,主要代表為各個自然學科領域的貢獻者。普通人指日常生活中不具備條件研究或者沒有擁有相應智力資源的人。嚮往精英的人自然是指這些為精英的工作著迷,想要了解精英研究成果意義的普通人。

在看《大費馬定理---困惑世間智者350年的難題時》我在想,這些數學家,為了一個純粹數論的內容耗費了如此大的心血,而這些成果卻不一定有用。這樣的東西有什麼意義嗎?

大費馬定理的應用於實際有多少我不了解,但是在證明費馬大定理的過程中所發明的一系列數學工具似乎是有用武之地的。

不單單討論數學這東西,而是討論貢獻於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們。世間的進步離不開科學領域的發展。小時候我們說想當個科學家,可是金字塔的結構意味著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科學家。只是在不能成為科學家之後,我們的行為是怎麼樣的呢?

限於我的視角,我不能看到更高層的格局,所以我也只能在我的視角進行闡述:我們失去了對具體科學的感知能力,我們不知道科學是怎麼樣的,我們不知科學是怎麼變革我們的社會,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運行的。

我們陷入了盲目自大,我們看不到世界的背後是怎麼運行的,我們為生活的表面所迷惑,我們局限於我們的眼界,並在我們的圈子中行走。柏拉圖的洞中影子的例子應該用爛了吧。

但即便是有些人嚮往精英,這些嚮往精英的人卻不一定比洞中的人更好受。你看完一本科普也好,十本科普也罷。你本質是一個普通人,即便你認真地研究精英研究的東西,你依然無法到達精英的層次。在一些精英與粉絲的合影中,我們不少可以看到精英對於凡人愚昧無知的疏遠感(來自書中闡述)。在這種靠不近精英的情況下,你可能還會在這些方面花了太多精力而疏遠了自己周邊的人,你辛苦搞懂一個東西,但是卻不能在實際生活中跟別人談起,有什麼用呢?(來自書中闡述)

論普通人該有的態度:美國哪個總統,在問掃地的大叔說,你在幹什麼。掃地說:「總統,我也在為偉大的事業做自己的貢獻」。金字塔的結構意味著必然有一大部分的人需要做底層工作,我們不談參與其中所得到的幸福感。而是即便你沒有參與到科學領域的突破中,也不想去了解科學領域,但是對其保持敬畏之心。要意識到世界的大,世界的深。

嚮往精英的人或許最終會得到一個鬱郁不歡的下場,但是所謂的幸福又是什麼呢?人的感覺由大腦決定,有些東西在別人看來很正常,在另外一些人看來不可理解,但是這些可以說是長時間的環境因素對大腦形成的生理基礎。就其人類70億的人來說,你再幸福,你再鬱郁不歡,都不會有什麼影響。在這個時候,我倒是想起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學的說法了。我覺得我們宏觀規則的制定者一定多多少少用類似心理史學的東西來規劃我們。

後記:還是一種個人情感強烈,帶有個人偏見的文章。

搞學術的人最好家庭有錢財,有背景。上層人士對於科學知識的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紙上談兵孔乙己 的精彩文章:

TAG:紙上談兵孔乙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