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蕉黃葉病害大總結!經驗介紹如何降低黃葉病的發病率

香蕉黃葉病害大總結!經驗介紹如何降低黃葉病的發病率

老刀註:香蕉黃葉病是一種由尖鐮孢菌中侵染蕉類的古巴尖鐮孢型菌致病的一種毀滅性病害,在本世紀初在巴拿馬大面積發生,致使大片蕉園失收被毀,因而又俗稱「巴拿馬病」。

香蕉黃葉病是一種由尖鐮孢菌中侵染蕉類的古巴尖鐮孢型菌致病的一種毀滅性病害,在本世紀初在巴拿馬大面積發生,致使大片蕉園失收被毀,因而又俗稱「巴拿馬病」。發病原因據信鎟是由於缺乏鋅、鎂等元素引起的。該病在酸性土壤或連續種植香蕉園中發生較嚴重。香蕉迅速生長期(5~6月),正值多雨季節,地下水位上升,是該病的發病期。香蕉黃葉病目前已侵害了全世界1100多種香蕉種質資源中的各種香蕉,受到世界各香蕉產區的高度重視。目前,我省主要通過藥劑預防、抑菌土、水旱輪作、休閑輪作、抗病和耐病品種選育等方法進行預防。但是,目前沒有預防黃葉病的特效藥。

香蕉黃葉病該病現在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有發生,由於其蔓延迅速,根治困難,一旦發生,使植株發黃枯死,致使蕉園毀滅,因而被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列為危險性植物檢疫病害。該病是維策束病害。其遠距離傳播途徑,主要是種植有病的繁殖體、土壤表面的流水。土壤傳播的初侵染源是土壤中殘留的病組織、病菌的厚垣孢子。病菌在寄生和腐生交替下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至少3年,在條件適宜時,病菌侵入無傷的側根感受傷的根莖;之後擴展蔓延導管,使導管阻塞,變褐色,使水分輸送受阻,而葉片萎調,致植株死亡。因此發生該病後,如不改種,繼續種香蕉,即使是健壯的幼株也會很快染病死亡。黃葉病近距離傳播主要靠水、土等物質作為媒介,而遠距離的傳播則是最為直接的方式,種苗。

發病蕉株的下方老葉葉緣首先黃化,逐漸擴大至中肋,葉柄軟化彎曲下垂,最後枯萎,上方幼葉亦逐漸發黃,最後導致整個蕉株枯萎死亡,有時病株假莖外圍的葉鞘自基部發生縱裂。縱切病株的假莖或塊莖可以發現維管束呈現褐變的現象,在發病後期,黃褐色的維管束組織上下貫穿呈長條形。有時病菌會從母株塊莖穿過與吸芽相連部位而侵入吸芽。

發病規律:黃葉病是真菌病害,其病原菌為尖孢鐮刀菌及其變種,病原菌在病株組織內可產生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但在土壤中主要以厚膜孢子存活,其存活期可連數年之久。一般而言,在酸性砂質地較易發生,又排水不良及傷根情況下可促進本病發生。本病病原菌有四個生理小種,引起台蕉(北蕉、仙人蕉)黃葉病者為第四生理小種,引起呂宋蕉(芭蕉)黃葉病者屬第一生理小種。病原菌自感染到出現外部病徵,潛伏期可長達5~6個月,本省南部蕉園種植期在3~5月,因此一般在每年10月以後才開始出現外部病徵。本病為土壤性傳播病害,病原菌可經病苗病土及流水傳播,有時病菌會從母株塊莖穿過吸芽相連部位而侵入吸芽。病原菌以厚膜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亦可在莎草、香附子等天間雜草根部存活。

目前廣東省黃葉病防控存在的問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經費不足;二是農民防控意識淡薄;三是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大部分香蕉產區投資經費嚴重不足。一些當地政府並沒有把香蕉黃葉病防控項目列入財政預算,沒有設立防疫賠償機制,沒有劃定病疫區、緩衝區和保護區。

香蕉是中山市水果業的支柱產業,中山市在香蕉黃葉病預防方面做了很多實驗工作。經過幾年來的綜合預防試驗,總結出一套防控的有效措施,其主要內容為:

1、改畝植100-110株為120-140株,保持每畝有效植株達100株以上,保證產量效益相對穩定;

2、改自由排灌為低壓微噴灌;

3、改蓄水深溝高畦為無水深溝高畦,改勤鬆土多澆水為不鬆土少澆水,避免損傷根系,減少病害的發生和傳播;

4、改春植為一年四季種植,全市春植蕉比例從90%調低為60%,夏秋植蕉比例從10%調高為40%。

5、改過量施用化學氮肥、激素,為增施有機肥和合理使用激素;

6、推廣土壤化學預防和增施微量元素,經對比試驗經田安消毒處理的香蕉樹可降低7%發病率,經硅酸鈣處理的香蕉樹可降低14%發病率。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台或媒體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文章來源:農業知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管家香蕉產業聯盟 的精彩文章:

這個看臉的世界,香蕉也需要由內而外的優秀

TAG:農管家香蕉產業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