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前世今生種種因緣所形成——揭開「愛情」的真相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前世今生種種因緣所形成——揭開「愛情」的真相

剖析

貪愛

佛教不會強迫你絕情絕愛,而是通過理論分析,讓你放棄非理的執著。比如,有些人往往覺得異性的身體很美麗,其實,這種好感是未經詳細觀察的錯覺。如果用智慧去分析,就會發現自己特別喜歡的,也只是一堆肉而已。從頭到腳慢慢剖析後,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執著、貪愛、想念的,居然是這些東西!這樣的身體不要說死後沒有價值,活著時也根本不值得貪戀!」

佛經中也講過這樣一個公案:摩鄧女愛上了佛的弟子阿難,她想盡辦法讓阿難還俗。佛問摩鄧女:「你到底喜歡阿難哪裡?」摩鄧女說:「我愛他的眼睛,愛他的鼻子,愛他的嘴巴,愛他的耳朵,愛他的聲音,愛他走路的姿勢。」佛便一一給她剖析:「阿難的眼睛中有淚,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屎,身體中有屎尿……」摩鄧女算是利根,聽了佛的分析,愛念當下就息滅了。

愛情完全是一種分別執著,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否則,現在的社會對愛情過於推崇,許多影視節目里,愛情成了人生的唯一。由於從小受這種影響,許多年輕人長大以後,根本沒有辨別能力,這是相當遺憾的!其實,愛情只是一種弱不禁風的易碎品,就像一個美麗的水泡,稍微一碰就會破滅。當這種水泡破滅時,有些人為此大失所望,有些人甚至絕望自殺,這實在是不智之舉。

《正法念處經》也說過:「若人貪著欲,眾苦常現前。」所以,過於執著愛情,痛苦就會接連不斷地降臨。只有獲得了無求的境界,才不會有這麼強烈的貪求,一旦失去了愛情,也不會有那麼錐心的痛苦。

無求

最大的快樂

在修行人眼裡,無求才是最大的快樂。以前有一個富人,他非常有錢,可始終得不到快樂。他到處打聽怎樣才能快樂,一個人告訴他:「得到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襯衣,你就會獲得快樂。」於是他四處尋找,後來聽說某個深山裡有個老修行人,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這個富人就找到了老修行人,問:「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老修行人悠然地回答:「應該是吧,我從來沒有什麼痛苦。」於是富人懇求:「你可不可以把襯衣送給我?」老修行人哈哈大笑:「我根本沒有襯衣啊。」這個時候,富人才明白過來:無求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個道理,或許有人不太理解:「擁有才會快樂,一無所有的話,怎會有快樂可言呢?」但事實往往正好相反:沒有的時候,你覺得擁有它會快樂;一旦擁有以後,就不一定快樂了。比如,沒錢的時候,你認為有了錢會快樂,但當你有了錢,才知道就這麼回事;沒有家的時候,你覺得有一個家會快樂,但當你有了家,才知道它是爭吵的來源;沒地位的時候,你覺得有地位會快樂,但當你有了地位,才發現自己照樣不開心。

總之,對於愛情,佛教中有深刻的揭示。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是前世、今生種種因緣形成的,在愛情當中,有些人是來討債的,有些人是來還債的。比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情有獨鍾,一見面就生起愛慕心,按照佛教的解釋,這並非是一種偶然,很可能源於前世的宿債。

佔有的愛

平等關愛

當然,現代科學解釋不了愛情的這種複雜性。因為它只看到今生的現象,對前生後世的領域,則是一片空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一概排斥佛教的觀點,那在面對感情的困惑時,就會遇到許多麻煩。

尤其如今很多人的愛是一種佔有,有許多實用主義的成分——對方能讓自己快樂,就跟他朝朝暮暮在一起;如果他給自己帶來痛苦,則恨不得滅之而後快。這種愛,實際上就是痛苦之因。

前不久,某大學發生了這樣一幕慘劇:一對戀人在考研之前,女生對男生說:「如果我們都考上了,我們的關係就保持下去。如果你考上了,我沒考上,愛情也可以繼續。但若我考上了,你沒考上,那就分手。」也許是命運的作弄吧,最終女生考上了研究生,而男生沒有考上。於是女生提出「拜拜」,男生特別傷心,因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就衝到女生寢室,先將那個女生掐死,然後自己跳樓自殺了……

與這種自私自利的愛相比,佛教的愛是對一切眾生平等關愛,並且沒有任何條件。乍聽這種說法,有些人也許會想:「不可能吧,太玄了!」其實一點都不玄,這種理念有甚深的含義,一個人如果有了這樣的「愛」,就有了世上最寶貴的財富。

我經常在想:人類有各種科學發明,這不一定就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培養慈悲心,通達心的奧秘。這方面的道理,早在2500多年前,佛教就有細緻的宣說,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這方面的道理,不要盲目追求錢財,更不要像有些人那樣,眼裡除了錢,什麼道德都沒有。

我經常跟許多大學生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勸勉大家追求對生命有真實利益的智慧。這種智慧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它,即使你讀破萬卷書,也不一定能帶來什麼利益。

萬法無常

不要沉迷

有些大學生挺可憐,他們學問確實不錯,但從來沒有學過佛法,不懂得佛教的道理,所以始終搞不明白一些關鍵問題,遇到小小的挫折就痛不欲生,給自他帶來了諸多不便。

其實,且不談佛教的成佛果、度眾生等高深境界,僅就現實生活來講,若能懂得一些佛理,比如「萬法是無常的,每個人都會逐漸衰老」,內心的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這對自己的未來會有很大幫助。

我們人生短短几十年,能遇到真理非常難得。一旦遇到了,就千萬不能忽視,否則,將來定會後悔莫及。許多人年輕時,一直為了感情、財富而忙碌,從來沒有尋求真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開始考慮:「人死後,生命會不會延續?如果會,下輩子我變成什麼樣子?」但這時考慮這些,已經來不及了。

大家要明白,人死以後,並不像灰飛煙滅一樣,什麼都消失了,這輩子的身體雖然沒了,但靈魂還會延續下去。這一輩子你做人,下一輩子的話,也許做人,也許做其他眾生。但不管成為什麼,你的生命都會繼續存在,而且今生造了什麼善惡業,來世必定會成熟相應的苦樂果報。

關於來世是否存在,現在許多人在這方面都是「文盲」,他們既舉不出不存在的理由,也不知道來世如何存在,更不知道要如何面對。在世間學說中,這些道理基本上沒有提及,而在佛教裡面,對此就宣說得非常清楚。

總之,在勝義層面,佛教認為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而在世俗層面,承認感情的存在,不反對正常的感情生活。不過,佛教會提醒人們:感情是無常的,也是痛苦之因,對此不要過於沉迷,不然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

愛情無常

放下執著

其實,除了佛陀以外,孔子、莊子等古聖哲也有一些對感情的認識。如果你傳統文化學得比較好,對感情也不會那麼執著。

比如,莊子身上發生過一個故事:一天莊子出門,看到一座新墳,一女子手執扇子,對著那座墳連扇不已。莊子問她為何這樣做。女人說:「墳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時有遺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須等墳土幹了才行。我現在急著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墳,讓墳土儘快干。」

聽到這番話,莊子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妻子。庄妻聽後,先是數落那婦人沒良心,然後發誓說,如果莊子死了,自己絕不會這麼無情。

天有不測風雲,過了幾天,莊子突然得急病死了。屍體入棺後,庄妻一身素縞,每天哭哭啼啼地為莊子守喪。幾天以後,有個英俊少年來到莊子家,自稱是楚國的王孫,想來拜莊子為師。得知莊子剛辭世,那個少年很傷心,表示要為莊子守喪百日。

因為王孫相貌英俊,在守喪期間,庄妻對他生起了愛意,便託人向他求婚。王孫同意了,不過他提了一個條件:「莊子是我老師,我千里迢迢到這裡,如果連一面都沒見,就太遺憾了。希望你能打開棺材,讓我見莊子一面。」按當時習俗,這對死者是非常不敬的。但為了儘快成親,庄妻答應了他的請求。沒想到,一劈開棺材,莊子竟然坐了起來,這時候,王孫也忽然不見了。庄妻這才明白:原來,王孫就是莊子的幻化。她羞愧難當,不久就上弔死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世間的恩愛十分無常。不過,有些人明明懂這一點,就是不願意接受。但有時候也比較諷刺,人越是不願面對的事情,越有可能會遇到。

現在的教育中,基本沒有講過如何正確對待感情。在學校裡面,老師經常讚歎愛情的偉大,從來不提醒大家感情不順該怎麼辦;在學校外面,歌星整天唱恩恩愛愛的情歌,影視上也儘是你儂我儂的鏡頭。但這樣的教育和宣傳,給年輕人帶來的是利、是弊?大家也應該思考一下。

《無量壽經》中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言。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來到這個世界是獨自一人,最後離開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有些人不要以為:「沒有某個人,我就活不下去了。」儘管你追求愛情也無可厚非,但行為上應當發乎情、止乎禮,如此對自他才有利無害。

今天,我只是稍微提醒一下各位,希望大家對愛情要有理性的認識。其實,在佛教中,這方面的智慧教言有很多。比如大乘論典《入菩薩行論》中,關於如何調伏自己的心,就有非常好的宣說,是現代人不得不學的一本好書。

一直以來,我非常希望大家能了解佛教,尤其是學一下放下自我的利他竅訣、化解執著的空性智慧。而這部《入菩薩行論》中,正好完整涵蓋了這兩者的內容。如果你有時間學習,必定會找到人生的方向。否則,心裡全是自私和執著的念頭,不一定就活得快樂!

敬摘錄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演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連載10——以身語意奉行善業的果報
學佛最大的好處是什麼?——請問索達吉堪布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