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思想自由的精神淵源-陳寅恪與王國維
2018年3月22日,最高學府李教授辭去公職,發表了紀念文章,一起辭職的還有兩位同仁。在紀念文章中,李先生回憶了蔡元培校長的教誨,論述了「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意義,以及在不同時期的傳承。
在最需要有人站出來,用行動表明,我們仍然是一個配得上擁有自由的國度的時刻,李先生用自己的果決行動,表明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風骨,為當代學人樹立了標杆。李先生一介書生,但他發出了絕大多數國人想喊而不能喊、不敢喊的聲音,引起強烈共鳴。一時之間,自媒體轉發無數,評論無數。不出意外的,也迎來刪貼無數。
追溯李先生行為的精神淵源,最直接的應該來自於上個世紀的思想巨人。
清華大學的兩位學界重鎮陳寅恪先生與王國維先生,用自己的著作,更用自己一生磊落行為,向世人充分展示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真正內涵。近一個世紀之後,李先生也用自己的行動向國人、也向世界展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中國大陸這塊飽經風霜的土地上,雖歷經打壓,卻從不曾斷絕----雖光芒略顯黯淡,卻依舊薪火相傳。
此中華之幸。
追溯這個淵源,無需過多言語。
在王國維先生自沉昆明湖後的次年(1928年) 6月,陳寅恪先生為紀念王國維先生寫下了一段碑文,在這段碑文中,「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表述,足可解答一切疑問,至今當無人超越。
在這個面臨抉擇,最需要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時刻,謹把段碑文及兩位先生的簡介奉獻給諸位。共勉。
陳寅恪紀念王國維碑文
陳寅恪,中國現代史上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被譽為「三百年一人」、「教授中的教授」。1928年6月,清華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受清華大學委託,陳寅恪為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寫了一篇紀念碑文(原碑現立於清華園)。這篇碑文表意高風亮節,抒情酣暢淋漓,現代史上的文章少有能與之比肩,被尊稱為「世紀雄文」,意義重大。碑文由陳寅恪撰,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碑銘云:
海寧王先生自沉後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人咸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於無竟。因以刻石之辭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義寧陳寅恪撰文 閩縣林志鈞書丹 鄞縣馬衡篆額
新會梁思成擬式 武進劉南策建工 北平李桂藻刻石
這段碑文流傳極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成幾代學人不息訴求。
兩位先生簡介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世人稱之為「教授之教授」、「大師之大師」。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浙江省海寧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早年追求新學,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國人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王國維先生平生鑽研學問而無窮盡,不介入政治圈子,不營生計,不交權貴,不慕榮華,不圖享受,平日深居簡出,生活簡樸。
王國維先生最為一般民眾了解的是其《人間詞話》這一著作。
在《人間詞話》中,有這樣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梁啟超評價王國維先生:「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TAG:駱駝到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