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立子還是傳侄?除了狄仁傑,他也給了武則天醍醐灌頂

立子還是傳侄?除了狄仁傑,他也給了武則天醍醐灌頂

原標題:立子還是傳侄?除了狄仁傑,他也給了武則天醍醐灌頂


在我國古代,皇位繼承人對大部分皇帝來說,都是比較燒腦的事情,畢竟兒子不止一個,挑哪個才是最合適的?三國時東吳大帝孫權、清朝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等人,還導致兒子們之間發生了非常嚴重的奪儲之爭。


對於一代女皇武則天來說,她的考慮就更加複雜了,武周王朝是武氏江山,侄子佔優勢;可兒子和媽更親一些,但他們姓李……

以往我們了解到的資料,武周宰相狄仁傑在這中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過,在悅史君看來,武周石泉縣子、麟台監王方慶起得作用,也絲毫不遜色。


巧借遠子類推


武周王朝自創建開始,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武則天心中就有一個難題:她身後的皇位到底由誰來繼承?


武則天的兩個兒子備受打壓:唐中宗李顯早就被廢為廬陵王,放逐到了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唐睿宗李旦則被降為皇嗣,賜姓武氏,遷居東宮,實際形同軟禁。

武則天的兩個侄子得到非常高的地位:武承嗣被封為魏王,武三思被封為梁王,兩人以「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為由,多次派人請求立武氏後人為皇太子。


武則天對此很猶豫,天平一度傾向侄子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而武周石泉縣子、麟台監王方慶的一番話,讓她有所反思。



當時,王方慶的兒子在眉州擔任司士參軍,一次退朝後,武則天就問他:「君在相位,何子之遠?」


王方慶沒料到皇帝會問這個問題,但他很快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就從容不迫地回答道:

「盧陵是陛下愛子,今尚在遠,臣之子庸敢相近?」

這裡的「盧陵」,指的就是武則天倖存在世的大兒子廬陵王李顯,王方慶把自己兒子的情況跟廬陵王李顯結合起來,給武則天傳遞的信息不言自明。


武則天自然明白王方慶的意思,但她顯然不想把自己內心的秘密公開,就讓王方慶先回府了。


堅決維護太子


武周聖曆元年(698年),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武則天就皇太子人選的問題,諮詢宰相們的意見。

汝陽縣男、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銀青光祿大夫、納言、右肅政台御史大夫狄仁傑主張立廬陵王李顯,石泉縣子、麟台監王方慶等人也表態支持,武則天經過多方權衡後,最終決定立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


同年三月,武則天假託廬陵王李顯有病需要到洛陽治療,派職方員外郎徐彥伯秘密召李顯及其家人回到洛陽。


皇嗣李旦聽說哥哥廬陵王李顯回來後,數次稱病不朝,請求將儲君之位讓給李顯,於是,就在這一年的九月,武則天復立李顯為皇太子。


王方慶也被武則天授為檢校太子左庶子,封石泉縣公,俸料同職事三品,兼侍皇太子李顯讀書。


石泉縣公、檢校太子左庶子王方慶對皇太子李顯的回歸非常興奮,為了鞏固皇太子的地位,他又趁熱打鐵,給武則天上疏一封:

「謹按史籍所載,人臣與人主言及上表,未有稱皇太子名者。當為太子皇儲,其名尊重,不敢指斥,所以不言。晉尚書僕射山濤啟事,稱皇太子而不言名。濤中朝名士,必詳典故,其不稱名,應有憑準。朝官尚猶如此,宮臣歸則不疑。今東宮殿及門名,皆有觸犯,臨事論啟,迴避甚難。孝敬皇帝為太子時,改弘教門為崇教門;沛王為皇太子,改崇賢館為崇文館。皆避名諱,以遵典禮。此即成例,足為軌模。伏望天恩因循舊式,付司改換。」

王方慶認為,皇太子的名諱應該得到尊崇,西晉新沓康伯、司徒山濤就有先例,之前武則天的兩個兒子孝敬皇帝李弘、雍王李賢當皇太子的時候,也很注意這個問題,希望把現在東宮的門、殿名稱涉嫌觸諱的,統統改換過來。


武則天的回復也很簡單,同意。


身後哀榮眷深


皇太子李顯複位後,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主動拉近跟母親武周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武則天的武氏族人的關係,把女兒永泰公主李氏嫁給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子繼魏王武延基,安樂公主李氏嫁給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子高陽王武崇訓,成功與武氏聯姻。


然而,這樣並沒有萬無一失,皇太子李顯最害怕的事情還是來了。


武周長安元年(701年),皇太子李顯的兒子邵王李重潤和永泰公主李氏、繼魏王武延基夫婦等人年輕氣盛,對祖母武則天寵幸的恆國公、麟台監張易之,鄴國公、春官侍郎張宗昌兄弟私下表示不滿,結果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了武則天,誣稱他們誹謗朝廷,武則天一怒之下,逼令邵王李重潤等人自殺。


皇太子李顯非常惶恐,不過,在石泉縣公、檢校太子左庶子王方慶等一批老臣的力保下,總算平安無事,武則天也沒有深究。


武周長安二年(702年)五月,王方慶去世,武則天下詔追贈他為兗州都督,謚曰「貞」。



武周神龍元年(705年)正月,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趁年邁的武則天卧病在床,發動神龍政變,在迎仙宮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相王、雍州牧李旦也統率南衙禁軍配合行動,捕獲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韋承慶,魏縣子、太子右庶子崔神慶等張氏黨羽,武則天被迫傳位給了皇太子李顯,李顯複位稱帝,復國號為「唐」。


唐中宗李顯再次登基後,以王方慶為東宮舊臣的緣故,追贈他為吏部尚書。


王方慶生平博學多才,不僅留下大量書法作品,還著述各類書籍二百多卷,時人因他特別精通《三禮》,還編寫了《禮雜答問》一書。


可惜的是,王方慶死後,他的兒子們都沒能守住他的家藏,導致這些珍貴的作品都流散消弭,令人扼腕嘆息。


悅史君點評:在武周時期,王方慶敢於為武則天被外放的兒子廬陵王李顯說話,是冒了相當大的風險,而在成功扶立李顯後,他又及時鞏固皇太子的地位,可謂用心良苦。


對於王方慶的作為,悅史君借用《舊唐書》中的一句話,認為非常貼切:「干城南海,羽冀東宮,台閣樞機,無不功濟,所謂君子不器者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洪秀全連考四次落第,愁到徹底崩潰,有個人比他更失望
扳倒權臣,太子妃讓步,王的女人威風起來心膽顫

TAG:漫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