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網約車市場烽煙再起,但這真不是「惡性競爭」

網約車市場烽煙再起,但這真不是「惡性競爭」

在旁觀者看來,企業似乎是在進行賠本的「惡性競爭」,但對於立足未來的企業來說,那非但不是賠本,反而是一門很划算的生意。

網約車。 圖片來源:新京報

文 |鄧新華

出行平台競爭越來越激烈。據媒體報道,3月27日,高德地圖宣布推出順風車業務,已在成都和武漢先行上線,並將陸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推出。此前不久,美團也推出打車業務。

有些學者認為,出行平台依託資本進行的競爭,最終會導致壟斷,從而讓消費者承受損失。他們大多認為,今天資本砸下的錢,未來一定會從消費者那裡「榨取」回來。他們都相信,商家可以先「以本傷人」,賠錢打敗競爭對手,然後依靠壟斷定價賺取更多的錢。但是,這一觀念誤解了市場。

其實,眼下的出行市場的變局,就已經很好地反駁了這一觀念。

早幾年,滴滴和快的競相打價格戰、補貼戰時,就有很多人替市場憂慮,認為消費者雖然暫時享受到價格戰的好處,但最終是要還的。後來,滴滴、快的合併,以及之後的滴滴與優步中國合併,看起來滴滴似乎成了最後的勝利者,且大幅度的補貼也確實取消了。但是,這時候美團殺了進來。所以說,看起來某家企業壟斷了市場,但其實潛在的競爭者始終存在。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他路過一個偏僻的地方,看到一個小孩在賣可樂,但是要價並不高。張五常想,在這個地方,這個小孩也算是壟斷者了,他為什麼沒有要壟斷高價呢?隨後,他看到旁邊有幾個小孩在玩。這時的他恍然大悟:那些小孩就是潛在的競爭者。

道理說起來也簡單。在市場上,只要不是行政准入壟斷,潛在的競爭對手可不止這幾個「小孩」。所以,我們無需過於擔心哪一家平台利用壟斷地位壓榨消費者。如果誰這麼做,它就是為潛在的競爭對手提供機會。

而且,很多競爭看起來像是「惡性競爭」,好像各方都在賠本傷害競爭對手,其實這並非真的「惡性競爭」,競爭者都有各自的戰略目的。比如,美團的王興就表示,未來人們不需要買車,需要的是「移動」的服務,因此,美團布局打車市場,某種程度上也在為自動駕駛布局。

對於企業來說,如果等到自動駕駛得到普及,再跑來爭奪客戶,那肯定是為時已晚。因此,企業現在加入戰團,先獲得大量的忠誠用戶,未來才可能佔取先機。

在旁觀者看來,企業似乎是在以賠本的代價搞競爭,但對於立足未來的企業來說,那非但不是賠本,反而是一門很划算的生意。因為,現在獲取客戶的成本可比未來要低得多。

所以,當後來者發動「價格戰」時,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先前的市場佔有者日子過得太舒服了,後來者的競爭迫使先入者再度讓利給消費者。

無論是美團,還是滴滴,大概也沒有人意圖去打垮「競爭對手」,因為沒有人能確定自己能打敗眼下的競爭對手,也不會知道市場中究竟有多少潛在的競爭對手在等著你打敗。簡言之,就是你怎麼知道對手就不能比你融到更多錢呢?所以,以資本「謀求壟斷掠奪」的戰略,其實是有些學者憑想像強加給企業的。

當消費者享受企業價格戰的好處時,也不要輕率地以阻止「惡性競爭」的名義呼籲管一管。只要不存在行政壟斷,那麼,就讓企業自己去競賽吧。

鄧新華(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為校外培訓熱降溫,離不開觀念迭代
抖音逆襲快手:平台讓競爭激烈到「手抖」

TAG:新京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