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虎爸親子感悟:在伊甸園裡靜待花開

虎爸親子感悟:在伊甸園裡靜待花開

70後的這批人中很少有人從小就特別自信,那樣的人如今絕對已經不是一般人了。記得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那些從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什麼感受?答案看了讓人扎心:

一直覺得我不重要

從來也不會跟人提要求

自己能做的事絕不麻煩別人

經常懷疑自己

隨和,偶爾吃點虧也總是默默忍受

被人誇和關注永遠受寵若驚,然後就是焦慮感覺自己不配

怕失敗,所以不敢努力,怕努力依舊失敗

留言里,很多人都是這種感受。

印象中我的小時候爸爸工作,媽媽做臨時工,微薄的薪水要養活5個孩子和我姥姥。姥姥不是母親的生母,所以和母親不合,但母親依然很孝順。就是這種生存壓力下造成母親那時脾氣不好,經常因為一點事就吵我們,我還好點,幾個姐姐更慘。那時記憶猶新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家窮,不能惹事,出了事沒錢去解決。所以後來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從來不會跟人提要求,自己能做的事絕不麻煩別人,經常懷疑自己,怕失敗。

當我有了女兒時,我就非常小心,生怕她和我一樣。

有個朋友跟我講過一個事,她同學的女兒一次去她家玩,她給她吃的,她都說不要,雖然從眼神中看得出她很想要,但是要看媽媽的臉色才敢決定。我就在想,我們從小就是在打壓教育中長大的人,知道打壓會抹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但是教養中很多人卻不知道如何遏制自己嚴苛的教養方式。

那麼,為人父母要怎樣對待孩子犯錯的事情?

首先我們先問問自己,你如何定義孩子的錯誤:不講衛生,做事拖拉,見人不打招呼,在班裡調皮搗蛋,做錯事要撒謊等等。

面對這些數不過來的錯誤,很多父母會想:孩子小不懂事,現在不教,等以後養成習慣就晚了。

抱著這種迫不及待的思想去看孩子的行為,糾正方式往往帶有攻擊性,例如:你怎麼這麼不懂禮貌啊,見人不知道問好;再不聽話我就不管你了,你自己出去流浪吧;你現在怎麼學的這麼壞,跟誰學的等等。

非常擅長責備孩子的家長們,在情緒爆發的那一刻說出的這些話,卻忘了一件事:我們忙著否定孩子的行為,卻從情感上孤立了孩子。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媽媽分享自己的故事,非常扎心:小時候經常偷家裡的錢買東西,父母忙著生計顧不上孩子,就偷上癮了,於是經常挨揍,挨完揍還要罰站,不讓睡覺不準哭,後來過了很久才讓我睡覺。但我就是改不了。

後來稍微大了一點的時候,有一次父親語重心長地跟我說:孩子,你想花錢跟大人要,別偷。

那時我才明白原來可以這樣做,從那之後我再也沒有偷過錢。長大之後我一直記得這句話,每每會流淚。原來我可以不用通過偷來解決問題,為什麼等我那麼大了才告訴我。」

孩子並不會天生就能揣摩父母的想法,孩子缺少的不是責備和大道理,而是打開心扉的提醒和幫助。過多的責備和教條只會讓孩子陷入迷茫,慢慢地,自信終將被磨滅,害怕嘗試和犯錯,成為那種從小就不自信的孩子。

每個人都希望溫和被對待,尤其是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獨特的,允許他的與眾不同。

也不要拿別人家學來的規矩來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那種方法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道德經》開卷就說了:道可道,非恆道(馬王堆出土的竹簡里記錄是「恆」而非我們常見的「常」,恆和常都是永恆、恆常的意思)。什麼意思呢?是說,道(萬物生長發展的規律)可以說,可以傳,但不要教條的一成不變,要適應自身。

《金剛經》里也說到: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既非善法,是名善法。如筏喻者,法尚可棄,何況非法?什麼意思呢?如來說了,我說的法只是名字叫善法,而非善法,就像坐竹筏你已經到了對岸就不要再背著竹筏繼續前行了,不要執迷於佛法,那就著相了。

所以教育孩子也是,不要執迷於那些方法方式。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途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斷的探索,用自己的好奇心來認識這個世界。中間可能會觸碰的規則的界限,你只需要提醒他,慢慢地就會建立自己內在的規則和自律性。這個過程犯錯無法避免。關鍵是我們是否有好的方式教,領著孩子做對的事情。

不要因為我們的急於糾正和責備,讓孩子失去探索的勇氣,而把自身防禦的界線收的更緊。更不要讓他只是成為我們的複印件,而失去做他們自己甚至擁有夢想的機會。

還記得我上篇文章里說過,虎妞問我:如果期末考試考不了100分怎麼辦?說實話當時我的心裡一痛,沒想到她會問這個問題,是不是平時學習上對她太嚴厲了,讓她失去了安全感。她怕我因為學習不好而不再愛她。

後來我不止一次的跟她說:寶貝,不管任何時候,發生任何事情,爸爸對你的愛都是不變的。但是如果做錯了事情就要承擔責任和想法補救。我會陪你一起去面對。

拒絕打罵、責怪、埋怨和沒完沒了的嘮叨,給孩子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也給於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成長。我們只需陪伴在身邊給於支持和幫助,給於信任和信賴。

在伊甸園裡,我們一起靜待花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爸雜文 的精彩文章:

TAG:虎爸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