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續古文觀止-鄧先生墓表

續古文觀止-鄧先生墓表

先生諱元昌,氏曰鄧,字慕濂,不知其先何族之別也。祖父居贛州府城,為贛人云。先生弱冠,負志氣,思以文章自名,為制藝有師法,諸老先生咸遜避,以為能。年十七,得宋五子書讀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為人之道也。出入禽門,忍不自返,何哉?」自是澄心默坐以觀理;飭言動、嚴視聽以劘習;博考圖籍,約之程朱之遺書,以崇其知;端本於閨門,敦行孝弟睦姻任恤之行以求仁。確然沛然,不沮於俗,不疑於心,淡泊和平,以此自終。

贛在萬山中,文明所被者微矣。宋周濂溪先生過化贛南,未聞從游之士有贛人焉。明陽明王先生講學章門,而雩始有何黃袁管四先生出。至養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為宗。其後易堂九子,以氣節文章聲海內,而中叔彭先生聲華至落寞,守學明禮,與程山謝先生相應答。近百年來,高風寥邈矣。而先生獨奮發於陳編蠹簡之中,成之以勇邁不回之氣,佐之以堅苦廉毅之操,內外完朴,挺為偉人。

初,雩都宋昌圖以通家子謁先生,先生器之,館之於家。昕夕論學,為日程疏記,言動相交摘。一日,昌圖讀朱子《大學》或問首章,先生適過窗外,駐聽之,不覺淚下而拜,感動不能起。謂昌圖曰:「子勉之,毋蹈吾所悔,永為朱子罪人,偷息天地也。」蓋先生為學誠切,日見其不足,且又以為身欲至之,亦願人之同至之也;身既未至之,而尤願人之先至之,而已得步其後也。故其友教人世摯,無智愚賢否老耄,苟近之,牗之即惟恐不力。有田在城南,先生嘗以秋熟視獲,挾朱子《小學》書,坐城隅,見貧人子累累拾秉穗甚眾。先生招之曰:「來,汝毋然,吾教汝讀書,吾自量谷與汝歸。」群兒歡,爭昵就先生。 先生始則使識字,即使諷章句,以俚語曉譬之。卒獲,群兒號,以為先生且歸也。夫先生與人之量則宏矣,而未嘗雜以意氣;孜孜為善,而未嘗有干慕名譽之思;自甘樸學,而恥垂空文以眩世,蓋庶幾乎知至至之者乎?

先生以乾隆三十年閏四月四日卒,昌圖以有高夙嘗被先生之教,以墓道之文屬。有高聞命恐懼,不知所以為辭。屏氣定息,思先生為學大旨,粗有明於心者,謹詮次之,以表於阡。後之君子,將必有興感於斯文者。

【翻譯】

先生名元昌,姓鄧,字慕濂,不知道他的祖先是哪一個家族的分支。他的祖父在贛州府安家,就成為贛州人了。鄧先生成年之前就立下壯志,想憑藉文章求得名聲,寫八股文章能夠師承效法老先生。那些老先生都稱讚(鄧元昌)很有才能。他十七歲時,獲得了宋代五位著名理學家的書,讀後被感動得涕淚滿面,他說:「唉!我現在才懂得做人的道理啊。我每天進出各種情慾之門,沉迷其中而不回頭,為什麼呢?」從此心境澄凈而安靜地坐著思考人生道理,謹言慎行,嚴格規定自己的所看所聽的內容來磨練習慣;廣泛查考書籍,但限定在二程、朱熹留下書籍範圍內,以此充實自己的知識;在家門內端正本性,勉勵實踐孝順父母、友愛兄長、九族和睦、婚姻相親、忠信憐憫等品行以求得仁愛。他內心堅定而充實,不被世俗阻擋,在內心沒有疑慮,性情淡泊平和,並以這種人生態度過完一生。

贛州處在群山之中,極少受到文明的熏陶。宋代的周敦頤先生在江西南部講習教化的時候,沒聽說他身邊有贛州人跟隨。明代的王陽明在贛州講學後,雩都才有何、黃、袁、管四位王陽明先生的高徒出現。明末的李養愚先生把朱熹當做自己唯一的宗師。這之後易堂九子,憑藉道德文章聞名全國,而九子之一的彭中叔名聲就漸漸衰落下去,他孤守理學明曉禮義,與後來的謝程山先生相互應和。近百年來,理學之風漸漸稀少渺遠。而鄧元昌先生從那些陳舊的古籍中奮起,以百折不回的勇氣奮發學習,成就學問,還用堅忍、刻苦、端正、勇毅的品行修鍊自己,身心健康樸拙,昂然成為一代偉人。

起初,雩都宋昌圖以世交之子的身份拜訪鄧先生,先生很賞識他,留他住在自己家裡。早晚辯論學習,為古籍所記日程、分條所做的記錄、種種言論行動互相爭辯。一天,宋昌圖讀到《大學或問》的第一章,鄧先生剛好經過窗外,他停步聆聽,不自覺流淚下拜,感動得不能站起來。他對宋昌圖說:「你要努力啊,不要重蹈讓我後悔的覆轍,永遠成為朱熹先生的罪人,在天地之間苟延殘喘。」先生做學問實在懇切,每天都會看見自身學問的不足,又認為自己將要到達那高深的境界,也願意別人和自己一同到達那種境界。自己還沒有到達那境界,而特別希望別人比自己先到,自己緊緊跟著後面。所以他幫助教育別人也很誠懇,不論是聰明、愚笨、賢明、醜惡、老人,如果靠近他,他誘導教育沒有不儘力的。他在城南有塊田地,曾經因為去查看秋收的情況,他帶著朱熹的《小學》一書坐在城旁偏曠之處,看到很多貧苦人家的孩子在撿拾稻穗。鄧先生把他們招到身邊說:「過來,你們不要撿拾了,我教你們讀書,我自己分發糧食給你們帶回家。」孩子非常高興,爭著靠近鄧先生。先生先教他們識字,再讓他們誦讀章句,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使他們明白。鄧先生待人的氣量寬宏,從沒夾雜任何偏激情緒;(先生)努力做善事,沒有追求名譽的想法;以研究質樸之學為樂,把寫下空洞的文章來向世人炫耀當做可恥的事情。他大概是那種將事物的原理推究到極處,而後徹底了解事物的人吧!

鄧先生於乾隆三十年閏四月四日去世,宋昌圖因為我很早受到先生的教誨,囑託我為先生撰寫墓表。我內心很害怕擔憂,不知道該寫些什麼。屏氣凝神,想到先生做學問的宗旨,心裡有了簡單粗淺的認識,恭謹的選定編次下來,刻在阡表之上,後來的君子一定會有因讀了這篇文章而被鄧先生的精神感動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之想 的精彩文章:

人物傳記-漢書·鄭子真、嚴君平傳
續古文觀止-寄譚十一兄左羽書

TAG:思之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