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Sheila Hicks,編織生命之線

Sheila Hicks,編織生命之線

作者| Julie Ackermann

編譯| Sonia Zhang

2017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有一件特別招惹眼球的,大家都會打卡拍照的大型裝置作品,五顏六色的編織糰子堆疊了一整面牆,歡樂而溫暖,作者就是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b.1934)。

美國藝術家希拉·希克斯個展2月亮相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她以高超的布料編織表現方式成名,作品充盈著對游牧生活和自然交融的追求。

提到編織藝術,你是不是也和小編一樣立刻想到外婆坐在舊沙發上邊織毛衣邊碎碎念的畫面?編織藝術總是和白髮奶奶,家庭主婦的形象聯繫在一起,一些家庭裝飾或是可愛的卡通圖案,好像和高雅藝術搭不上邊兒。

從50多年前開始,很多知名藝術家和博物館已經關注編織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織物作為一種與親密關係和女權主義關聯的媒介,成為藝術家們對個體身份提問的體現。20世紀下半葉,藝術家們利用布料的輕盈和天真感,策划了一場反對父權制,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革命。希克斯就在這場運動中開始了她的職業創作。

個人即政治

與藝術家安妮·阿爾伯斯(Anni Albers)和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一起,希拉·希克斯參與了這場以私人領域為討論核心的歷史性解放運動。女權主義者們自20世紀60年代起呼喊「個人即政治」(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即在家庭和婚姻,這些貌似最個人性的私域里,都存在著權力分配的政治問題。看似無關緊要的、僅屬於個人看法和選擇,實際上背後受到很多因素影響。),面對剛性的、獨立的、制度化的藝術作品,希克斯創作了與之相反的柔軟的,綿延的,無限延伸的作品,無視邊框和界限。

它們是一些粗野的繩索,五顏六色的辮子,從天花板垂下的藤蔓,羊毛絨球,毛線編織的網,塞滿繩和線的蒲團,糾纏在網中色彩斑斕的線團;它們是一些刺繡布料樣品,一塊塊「破布」組成的掛毯……在即興的創作過程中,希克斯讓它們互相重貼或跟隨呼應,有時候我們能從中找到一支羽毛,小貝殼,幾塊小木頭,布料中折射著自然的光。這位84歲的的美國藝術家,憑藉她對針織刺繡技藝的執著與熱愛,賦予了紡織布料獨有的高貴氣質。

織物猶如一座身體。在希拉的作品中,編織物彷彿有了心跳脈搏。希克斯的雕塑作品從來不會受限於相同的形狀。比如她那些如瀑布般垂下的線,可以被掛在高處或底處,任何地方,看你的心情。她的藝術品可以很小,一個小線團,也可以極大,就像在威尼斯雙年展上佔據整面牆。如果蓬皮杜能提供更多的空間,展出希克斯的室外裝置作品就更完美了!

致姿態之美

無論是掛毯,地毯還是圓球,希克斯的藝術作品都溢滿游牧情懷。紡織品是一種與」觸感」相關的材料,它自然舒展,像皮膚一樣懸垂,延展,沉睡於地面之上,從陽台滑落,只為自我而生而不是等著被使用。只為了姿態之美。切割,包裹,擠壓,捆綁,編織等各種微小動作並非無足輕重,這些動作融合了眼睛,雙手與思考互相配合的活動。因此阿瑟·丹托(Arthur C. Danto,1924-2013,美國哲學家、藝術評論家)和瓊·西蒙(Joan Simon,1915-2005,英國歷史學家)在編寫希拉?希克斯的作品目錄時採用了《Weaving as a Metaphor(編織的隱喻)》作為標題,一個「關係」的隱喻,尤其是關於和他人的關係。

▲《SheilaHicks:Weavingas a Metaphor》,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

這本書純白壓紋封面,不規則齒狀切割邊緣,一幀幀顏色飽滿豐富、由布料編織而成的藝術品圖片,如畫作般的編織藝術品紋理躍然紙上。出自享譽全球的荷蘭書本設計師爾瑪?布姆(Irma Boom)之手,2007年在德國萊比錫書展上獲頒為「全世界最美麗的書」。

希克斯的作品是她自由生活的結晶。1957年的智利之行讓她對編織產生興趣。她熱愛旅行,與五湖四海的工作室合作創作。旅行中她喜歡交朋友,更熱衷於學習當地技藝。強大好奇心的之下,她已經去過秘魯,印度,摩洛哥,瑞士,德國,韓國等世界各地學習當地傳統編織工藝。

▲希克斯都隨身帶著小型的木製畫框創作小型的編織作品,不管是旅行到印度、摩洛哥、非洲、南美等地方,她用隨手可得的材料,不管是毛線、絲線、棉線或是紙、甚至木頭、貝殼、橡皮筋,都成為她編織創作的材料。

關係性的紡織品

儘管成長於以追求自動化和高速生活為標誌的年代,希克斯卻鍾愛傳統而重複性的表達。儘管藝術的神經中樞從巴黎移向了紐約,這位美國女藝術家依然把工作室開在了法國首都。她是否在對當前提出抗議呢?希克斯代表了如今新的主流意識形態,追求自由,流動性,以及世界文化的整體性。

事實上,真正吸引希克斯的文化特色,不僅僅是線條和工藝,更是其中隱含的建立「關係」的可能性。在2006年紐約時報的採訪中她提到,「我在搭建,又摧毀;我織布,又拆線;我打結,又解開線團;我編織,又將其拆解。」希拉·希克斯遇見各種手藝技能,建立了有時候並不穩定的關係,因為總是「可拆解的」。她的繩線之間,是歷史,地域,和民族多樣性的化身。

她的作品從來不是嬉皮時尚的裝飾物,也不是為了炫耀某種工藝的高超,更不是想以懷舊的眼光理解和劃分文化特徵,而是第三種聲音,它拒絕禁錮,提倡交融。

▲編譯自Julie Ackermann在lesinrocks.com上發表的Les (mé)tissages deSheila Hicks au Centre Pompidou。

▲照片為小行星編輯於展覽現場拍攝,侵權必究。

展覽信息

Sheila Hicks,Lignes de vie

希拉?希克斯,生命之線

至4月30日

Centre Pompidou

蓬皮杜藝術中心

Place Georges-Pompidou, 75004 Paris

11h-22h,周四至23h,周二閉館

小行星TinyPlanet

藝術媒體

展覽策劃

收藏諮詢

主題旅行

公號mytinyplanet

微博@小行星TinyPlanet

INStiny_planet_project

加小行星微信號,歡迎洽談合作和騷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行星TinyPlanet 的精彩文章:

在廢棄倉庫里,來一次藝術工坊的「地心遊記」吧!

TAG:小行星TinyPla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