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大乘佛法與人文道德界說

大乘佛法與人文道德界說

近現代以來,西方「二元對立」的哲學思想主導世界,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分裂,理性主義和物質文明被片面解讀,心靈經驗和精神文明被極端忽略,引發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道德淪喪、信仰缺失等諸多的問題。教內外眾多有識之士深入反省西方文化思想,大力呼籲人文道德,高度肯定以「和諧統一」為內在特質的中國儒釋道傳統文化對人類和平發展的巨大價值,如太虛大師在《佛教史略》說:「世界佛教之昌明,世界眾生之幸福也,而關係我國如是其重。……佛教固非變不足以通矣。宋、明之際一變而儒學益以明,佛學益以通;今能乘世界之思潮再一變之,古今東西之政教學術,皆將因之而愈明!全球慧日,於是乎為不熸耳」。

1972年,英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與日本著名學者池田大作的對話中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1988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在巴黎諾貝爾獲獎者國際會議上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96年趙朴初居士在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會議漢城大會開幕式致詞說:「在未來的世紀,人類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將主要取決於人類精神品格的自我完善。在這方面,佛教有自己獨具的優勢,一方面能給人類提供一種精神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總持人類文化、解決人生根本問題的智慧和方便」。

近些年來,西方現代文明中以民主、自由為表徵的人文道德被高度法制化,中國儒家思想中以民本、禮義為取向的人文道德被積極倡導,以及以人間佛教思想為旗幟的大乘佛法也被大力開展。對這三者本質和表相的異同,如果認識不清,就容易產生困惑和迷失。因此需要界定它們。

西方人文道德以個人外在功利的獲得為根本出發點,倡導對所有人無差別地尊重、善待,如深深影響西方文明的基督教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愛鄰人如同你自己」。中國儒家人文道德以自他完善人格的養成為根本取向,對親疏關係不同的人有差別地尊重、善待,如《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論語》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庸》說:「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孟子》說:「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

當理性主義極端發展,西方人淡化乃至拋棄對基督的信仰時,其人文道德就失去愛神而博愛神子(鄰人)的精神,完全偏重個體的功利,也就 是「德」和「道」分離,德行只是功利手段,或行為習慣,沒有內在的精神依託,於是出現精神空虛、道德滑坡的現象。這在同西方文化彼此消長的互動過程中,如果忽視精神信仰,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德」的養成和踐行不能離開對「道」的追求和體認,如《論語》說:「志於道,據於德」。《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離開「道」,德育將只是口號,空虛無力。

儒家雖然強調對「道」的追求,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但並沒有詳說「道」的內涵,只是讓人依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等次第和孝、悌、禮、智、信等德目去實踐,而實踐的動力來自對道的信心、榜樣的啟發和風俗的要求。當封建帝王由王道變成霸道,僅僅利用儒家思想倫理作為維護個人享樂的工具,而自己不躬行實踐時,一般人就將儒家思想文化僅僅作為獵取功名利祿的手段,「德」與「道」也就分離了,於是偽善成風,吏治腐敗。

儒家追求的「道」在佛教中有完整詳細的解說,即是遵循業果法則利益他人而感得自利,成就自他的人天福樂,如儒家《大學》說:「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周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而佛教對業果的道理說得非常詳細,但佛教所明確倡導的不是追求人天福樂,而是讓自他成佛,得到究竟圓滿的安樂,而且不局限於人類,還要度化畜生等其它五道眾生。這就是大乘佛法,如《法華經》說佛出世間的大事因緣就是讓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果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行六度萬行,便是行持大乘佛法的菩薩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這樣,於是就開演出緣覺乘、聲聞乘、天乘、人乘佛法,作為修行大乘菩薩道的過渡階段和接引眾生的方便,最終都會成佛。如《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五)說:「若不入三乘道,教修福德,受天上人中富樂;若不能修福,以今世利益之事,衣食卧具等;若復不得,當以慈悲心利益,是名度一切眾生」。

相比於人文道德來說,大乘佛教的終極目標和度化對象更深廣,但作為人,應以人類作為實踐大乘菩薩道首要利益的對象,而且要重視踐行相應於業果道理的善行,也即重視人文道德的實踐,才能超越人文道德的局限。

在人間佛教開展的現實層面,怎樣少一些不合作的沖突紛爭現象,多一些合作的互惠互利行為,就需要大力弘揚大乘佛法「和合共生」的思想。「和合共生」既強調了和合共存,又強調了合作共生。任何違背和合共存與合作共生的思想與行為,都有可能影響或破壞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平衡性,從而導致對大乘佛法「和合共生」思想理解的異化,引發嚴重的後果。只有以合作共生來促進和合共存,達到生生不息、利樂無窮,以和合共存來達到合作共生,對所有人、所有事才會有長遠的利益,這樣,兩岸的關係也必將在可持續發展中更趨美好!

若有受益,隨喜點贊分享

按二維碼

添加公眾號

廣州光孝寺官方微信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光孝寺 的精彩文章:

家人不理解,自己來皈依三寶可以嗎?
腰椎間盤突出的康復鍛煉方法

TAG:廣州光孝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