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理解「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如何理解「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下面來解答居士的問題:"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要如何理解?極樂世界難道還需要我們的"有漏"的功德去莊嚴嗎?

首先來看"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這兩句是很多寺院或者在家居士念完佛之後的迴向詞。這裡的「功德」從廣義上來講即指善心與善行,世間的人去拜佛、誦經、布施、供養都叫功德。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德"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雖然每一個眾生都具有"性德",但是此"性德"纏縛在妄想之中,無由顯現。所以需要自身修持功德來"掃蕩"一切"塵勞妄想",這樣修持的功德就稱為"修德"。就像鏡面上沾了灰塵,鏡光不能顯現,跟廢物一樣了。當我們努力去擦除這些污垢,一旦把鏡光顯發出來,本來的覺性(性德)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就要修行,這就是所謂的"功德",是廣義上說的。

另外還有狹義的功德,梁武帝曾經建了很多寺院,達摩祖師說他並無"功德",這個"功德"有特別的含義,是站在"了生脫死"的立場上來說的。能"了生脫死"的才叫"功德";不能"了生脫死"的就是「福德",這是禪宗特有的一種說法,可以說是狹義的"功德"。

由此我們回到《觀經》"散善義"的凈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都屬世間的"善法",這些都屬於"功德"!只要將此迴向極樂世界,三心具足,個個都能往生。這是站在《觀經》的立場上來講的,即是"願以此功德"的意思。

再看"莊嚴佛凈土",佛的凈土就是極樂世界,是涅槃的果德的境界,又叫"一真法界"。極樂凈土和"華藏世界"是一般無二的,是"法性之土"。"法性土"的莊嚴是"不增不減"、"不垢不凈"的。既然是"不增不減"了,當然就不需要凡夫有漏的善行去補足了。那為什麼還要我們的功德去莊嚴呢?

印光大師有一句法語:"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

凡夫的善心即是"功德",他修行的一切可以說是凡夫的心,一念善心。"投佛覺海",投入佛的名號也罷,投入極樂世界也罷,就是迴向的意思。即是把自己的善心,把自己的善行迴向到極樂世界。就好像把一滴水放在大海裡面,它永遠不會幹涸。

道綽大師《安樂集》中有四句話形容得非常好:「寄花五凈,風日不萎;附水靈河,世旱不竭。」

意思是說:如果將一朵花放在我們這個空間,時間一久它就枯萎了;但如果將這朵花寄放在五凈天──天界的第四禪天,它就不會枯萎。因為四禪天是水淹不到、火燒不到、風吹不到的地方。

「附水靈河,世旱不竭」。意思是說:地面上的一滴水,不久就幹掉了;但如果把水倒入靈河,這一滴水就永遠不會幹。所謂「靈河」是指有龍的河。

因此把凡夫的一點善心、善行,迴向到極樂世界,就和極樂世界的"果德"同一深廣,入了"果德"之海了。這就是兩位祖師表達的意思。

我們進一剖析,既然凡夫把自己"有漏"的心行迴向給極樂世界,就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功德一樣"不增不減",同一深廣了,凡夫便具有阿彌陀佛的"果德"了,這個時候還不能說"莊嚴佛凈土"嗎?

極樂世界的凈土是"不增不減"的,二乘莫入。但是只要以凡夫心投佛覺海,凡夫也有"不增不減"的功德了 ,這也就能莊嚴佛凈土了。

其實,這一首迴向偈要表達的還不主要是這個意思,主要在迴向上面、在願生心上面。

因為娑婆眾生是"堪忍"眾生,其能夠忍受一切痛苦而不思出離,也就是其"厭離心"很難發出來。而彌陀再來的善導大師看得很清楚,於是善導大師勸我們要發三心。善導大師說: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發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善導大師的意思是,不管你過去曾經修行過、還是這一世修行了的善行,以及隨喜一切凡夫、聖人所修行的功德都要迴向。

為什麼善導大師要極力勸我們,把自他所修一切善都要迴向呢?

法然上人對於善導大師的"三心"解讀最為精準,上人說:"雖言三心",雖然表面上說有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可是"三心"唯是一心,唯是一個"願生心"而已。

凡夫非常執著自己所修行的一點東西。為什麼呢?他想享受自己修行的善果。說白了,他還是想留在這個世界,下輩子生天或做人。

所以善導大師就勸一切行者:你過去修的或今生修的,你都放到極樂世界去。意思是你一定要發出願生極樂世界的心,千萬不要有一丁點的再停留在這個世間享福的心。因此說迴向發願心重在"發願"上面,一定要發出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的心來。

世尊在《彌陀經》中也曾經有三次勸願:「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由此可知,佛陀、祖師悲心切切,唯恐我們一念貪心,繼續淪落娑婆。我輩當深謝佛恩,仰遵祖誨,切不可再一次辜負佛祖之垂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蓮花朵朵開 的精彩文章:

《佛說無量壽經》講解九
依報依何而生?

TAG:蓮花朵朵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