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照片:四十年代上海老城廂,古典園林豫園

老照片:四十年代上海老城廂,古典園林豫園

原標題:老照片:四十年代上海老城廂,古典園林豫園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已有四百餘年歷史。位於上海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


當時的潘家在上海為望族,潘氏父子都曾居明朝高位。1553年長達九里的上海城牆建成,東南沿海的倭患逐漸平息,社會經濟得到恢復並開始繁榮。士大夫們紛紛建造園林,怡情養性,弦歌風月。潘父年邁告老還鄉後,潘允端為了讓父親安享晚年,建造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



豫園當時佔地七十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讚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明朝末年,豫園為張肇林所得。


其後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不使這一名勝湮沒,當地的一些富商士紳聚款購下豫園,並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重建樓台,增築山石。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東園,即今內園,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為西園。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在上海發動起義,豫園被嚴重破壞。



1860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紮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清光緒初年(1875年)後,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餘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


豫園各處可見許多磚雕、石雕、泥塑、木刻。《神仙圖》、《八仙過海》、《廣寒宮》、《郭子儀上壽圖》、《梅妻鶴子》、《上京趕考》、《連中三元》等有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貞、莫是龍等就曾在豫園賦詩題詞作畫。豫園現珍藏書畫、傢具、陶瓷等文物幾千件。



1946年10月26日,湖心亭舉行李平書銅像落成典禮,據《上海文化藝術志》:「李平書像高3米,他銀須一綹,身穿長袍馬褂,右手執書,左手垂於袖筒內,佇立於八角形基座上,風度儒雅。」蔣介石曾為銅像題贈 「惠溥申江」的匾額,時任上海市長的吳國楨參加了李平書公銅像落成典禮。



李平書(1854—1927),出生於醫學世家。光緒年間,先後署廣東陵豐、新寧、遂溪知縣;湖北武備學堂總稽查、提調;光緒二十九年轉任江南製造局提調,兼任中國通商銀行總董、輪船招商局董事、江蘇鐵路公司董事。創立醫學會,創設中西女子醫學堂、南市上海醫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等。


1946年-1959年李平書銅像一直豎立在豫園前面的荷花池,正對湖心亭。1959年國慶十周年之際,邑廟區文化局為整理園林,討論遷移銅像至蓬萊公園。6月23日,上海市文化局批示同意。銅像遂被遷至蓬萊公園,離開了豫園前面湖心亭那個標誌性位置。---【四十年代上海豫園。攝影資料:Googl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影閣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秦皇島1929年,因帝號而得名的城市
老照片:保衛常德城,會戰俘虜的鬼子兵

TAG:舊影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