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影如同走路

電影如同走路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

春日的下午,我獨自在家附近的西西弗書店讀完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在如今這個閱讀媒介和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的時代,能靜下心來完整讀一本書變得越來越難,感謝西西弗的環境能讓我沉澱下來細細品味書中的文字,是枝的文筆和他的電影風格一脈相承,就如走路一樣,溫情、舒緩又踏實。

一直喜歡是枝裕和電影中對日常生活的細膩表達,讀完這本隨筆集後我釋然了,終於知道為什麼喜歡他的電影,我對創作、對電影、對生活、對世界的理解都與導演的看法那麼接近,他所寫的、所拍的那些點點滴滴都能撞擊我的內心。他在寫這本書時應該是在拍攝電影《比海更深》期間,能看到書中提到的許多細節和想法都在後來的電影中通過影像表達出來。是枝透過文字表達他的創作理念以及對電影的理解,我也想以隨筆的形式談談是枝裕和導演和他的電影。

▲電影《無人知曉》成就柳樂優彌成為史上最年輕的戛納影帝

看的第一部是枝裕和的電影是戛納獲獎影片《無人知曉》,當初看到電影簡介時我在心中大致勾勒了影片的樣子,覺得應該不屬於我感興趣的類型,結果把片子晾了好久都沒看,就這樣錯過了早幾年認識是枝的機會。直到我終於去看了這部電影才發現相見恨晚,一部取材於真實社會事件的電影——講述幾個被母親拋棄的兄弟姐妹獨自生活面臨困境的故事。明明有許多可以放大煽情的視點,可是枝的處理從頭到尾都是收斂而剋制的,電影的立意不僅是以同情的視覺看待一群被父母拋棄的孩子有多可憐,也不是帶著批判的眼光控訴母親的失職,導演一直在用溫和平實的鏡頭記錄生活的細節,是真正的怨而不怒哀而不傷。

▲在全片的壓抑下片尾的陽光成為唯一的明媚

看過電影,再聯繫到是枝裕和在隨筆中談到的創作觀:「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想做到這一點,需要的大概不是咬緊牙關的勇氣,而是不自覺地向他人求助的弱點。缺陷並非只是缺點,還包含著可能性。」就覺得《無人知曉》的片尾孩子們在陽光下玩耍的鏡頭捕捉得特別美,雖然生活依然不美好、世界依然很殘酷,但還是有明媚的瞬間。

▲步履不停,生活不停……

我沒去過日本,但一直對這個國度很好奇。看花樣滑冰比賽會被日本選手那份固執的拼搏精神所打動,吃日式拉麵會被一份簡單的麵食做出的精緻感所驚嘆,看日本電影會被其中所呈現出的細緻的生活質感而著迷。從是枝裕和的電影中,我能看到日本人身上慣有的固執、講究、細膩以及對生活的熱情。《步履不停》是典型的講述傳統日式家庭生活瑣事的電影,影片的整體氛圍祥和而寧靜,即使討論死亡這樣沉重的話題也如吃頓家常飯一般隨和淡定。在我看來是枝拍《步履不停》已經把對電影的理解升華到極致,這種以最平實的敘述完成觸動心靈的演繹,看似平淡的情節卻承載了如此厚重的人生,電影的最高境界便是如此。

▲《海街日記》中的鎌倉和煙花

我們從小受應試教育影響,接觸所有文藝作品都喜歡概括中心思想、強加宏偉主題,卻總是忽略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殊不知生活本就是被這些雞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事堆積而成。是枝裕和在《有如走路的速度》說「電影就是要對日常生活進行豐富的描述,並且把它真實地傳達給觀眾,人比故事更重要」,他在電影中秉承了這樣的觀點,所以他不辭疲勞地用鏡頭反覆拍攝生活的樣子,《步履不停》如是,《奇蹟》、《如父如子》、《海街日記》、《比海更深》也如是。許多人說是枝導演很高產,幾乎年年出新片,那是因為他一直在拍自己熟悉的東西,電影與生活早已融為一體,即便是吃飯、散步、聊天這樣的簡單情節也充滿生氣、栩栩如生。

很多人大概都認為是枝裕和繼承了日本大師級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風格,但從他自己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思想看來,似乎成瀨巳喜男對他的影響更為深遠。其實無論是小津還是成瀨,他們一生都在拍攝純粹的日式思維表達的電影,但他們的電影卻沒有受到文化理解障礙的影響,東西方的觀眾和影評人都給予了這兩位大師的作品相當高的評價。電影是世界的語言,而生活的本質是連接這門語言的精髓,當看到電影中的人做著自己曾經在生活中做過事,那種微妙的感情油然而生。

▲《比海更深》依舊是是枝裕和最擅長的家庭電影

電影《比海更深》中有一段情節讓我特別感動,就是颱風之夜一家人被困在奶奶家,他們談了很多平時都不太提及的話題、也嘮了許多有的沒的瑣事。看似平淡的情節卻把我拉回了多年前的記憶,同樣是風雨交加的夜晚,同樣是一家人圍坐在小房間里閑聊,那是我童年時代覺得最幸福的時刻之一。是枝居然把我記憶中平凡卻又難忘的時刻用影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我真懷疑他是否偷走了我童年的回憶。

看過是枝裕和的很多電影后便不難理解他為什麼總能把握生活中那些細微、敏感卻不乏閃光的細節和情緒。他一直把拍電影這件事當做走路,走著走著一定會遇到許多不一樣的人和事,然而無論是社會話題新聞還是家長里短的瑣事都有它自身存在的意義,導演像一部行走的攝影機將一路上的人和事一一記錄下來,慢慢沉澱,終成為觸動人心的珍藏藝術。

我不喜歡看電影一定要理解出什麼意義,更喜歡追隨鏡頭去發掘有趣、獨特、觸動個人情緒的部分。每個人生活的環境、經歷、際遇都各不相同,不可能都千篇一律地對同一個視點產生共鳴。所以我喜歡電影的記錄多過批判,喜歡真實呈現多過主觀價值輸出。就像是枝裕和的電影中最常出現的做飯、吃飯的情節,連切菜、擺盤的細節都和現實生活經歷的一模一樣,這難道不是電影的真正魅力所在嗎?

▲新片《第三度嫌疑人》將於3月30日在全國藝術聯盟院線公映

說起來愛了是枝裕和這麼多年還從沒有機會去大熒幕觀看一次他的電影,今年終於等到他的新片《第三度嫌疑人》在內地院線公映,作為他的忠實影迷我一定會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這一次的是枝嘗試了他從未涉足的懸疑題材,到底他會以什麼形式來駕馭這樣的類型電影,3月30日去電影院一探究竟就知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樣電影時光 的精彩文章:

TAG:花樣電影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