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被時間帶走和帶不走的人

那些被時間帶走和帶不走的人

本篇字數:3652字

閱讀時長:9分鐘

個人觀點,請謹慎食用

霍金去世於3月14日

李敖去世於3月18日

洛夫去世於3月19日

楊振寧1922年生人,今年96歲

金庸1924年生人,今年94歲

余光中1928年生人,去歲長辭。

不到一周的時間裡三位有影響力的人去世。本來這三位老人我都有一定了解,也對他們有不同程度的喜歡與欽佩。他們去世後,第一時間裡是想說很多的,但一是網上紀念性的文章已經很多了,不想蹭熱度;二是如果我說的別人也會說,那我就不必說了。之後發現想說的網上並沒有全說出來,所以還是想寫點東西,隨便寫些我對他們,對這些同時代而不同維度的人所積累的理解。

霍金&楊振寧

▲斯蒂芬·威廉·霍金

▼楊振寧

在想比較這兩位物理學界的巨擘時,我覺得自己應該謹慎一些,畢竟不是很懂他們提出的理論或者公式。然而我覺得自己還是可以勉強勝任的,因為除了文學,物理學是自己最有興趣的學科了。

有一個未驗證的直觀判斷——霍金最為人所知並津津樂道的,並不是他的黑洞理論,而是他的生活。霍金罹患盧伽雷氏症,打破醫學預言,幾次婚戀經歷的事也許更為人熟悉,他一次次的各種未來預言也吸引眼球。相比於去理解他的黑洞理論,一個勵志故事、一個情感故事、一個新聞熱點卻總更對人胃口。

所以這裡不談霍金的生活。

霍金最主要的理論是彭羅斯—霍金奇性定理和被稱為「霍金輻射」的理論。霍金學術成就的物理學意義,被普遍定義為「在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上邁出重要一步」。而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創立大統一理論,是愛因斯坦生前就求而未得的夢想。霍金還有一個成功之處在於,他的科普性著作《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書的暢銷,把象牙塔頂那些深奧的物理學理論介紹給了普通人。高中時看過《時間簡史》與《果殼中的宇宙》,實踐證明霍金確實做到了讓高中生也能摸摸物理學的大門。

很多人把霍金與牛頓、愛因斯坦並列,我覺得這是拔高了。牛頓創立了經典力學,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對經典力學的超越,而霍金並沒有超越二十世紀以來的相對論,他的理論說是對相對論的擴充更為恰當。給霍金重新定位並不會損害他的成就,依我看,霍金的貢獻在於大統一理論的探索,和他使現代物理學為大眾所熟悉,這兩點別人都沒法比。

關於霍金,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科幻小說里的一處情節。劉慈欣在其短篇小說《朝聞道》中加入了霍金這個角色。故事是這樣的,降臨地球的外星高級生命體,允許地球上的科學家們登上「真理祭壇」,去問一個自己無法解答的問題,外星生命將會單獨給提問的科學家解答。而作為代價,那位科學家將會被立刻毀滅,並且在毀滅之前科學家並不能把得知的奧秘傳遞給人類。這可以說是真正的為真理獻身了。在一個個科學家殉道之後,輪椅上的霍金登上祭壇,用顯示器提問:「宇宙的目的是什麼?」,結果外星人沉默了很久,原來這個問題外星文明也無法回答,霍金並沒能獻身。我以為這個故事把霍金刻畫地真好。劉慈欣是看到了霍金心懷宇宙,探究宇宙終極奧秘的一面。霍金的悲劇,是求而不得、思而不得,而不是生理疾病的折磨。

前幾日霍金家人稱,霍金的骨灰最後將安放在威斯敏斯教堂,與牛頓、達爾文為鄰。魂歸教堂,與傑出科學家為鄰,這種科學與宗教的結合,也是一個好現象。為什麼牛頓、愛因斯坦在晚年思想里都出現了宗教因素,也許正是因為他們超越了時代,嚮往探求宇宙終極奧秘,更早時期的亞里士多德如此,後來的霍金也是如此。

相比於霍金,中國還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楊振寧。他們的相似性在於,世人更關注他們的生活,而對他們的理論缺乏足夠的認識。楊振寧其實更慘,他的理論的價值沒有被人足夠地認識,而他在生活里還同時扮演了一個有爭議的角色。早就想為楊振寧鳴一個不平,索性在這裡寫出來。

楊振寧為世人所詬病的,無非兩點,一是老夫少妻,二是學成不歸國。其實,我覺得這兩點怎麼算也不能算作「污點」。先說第一件,老夫少妻這種事乍一想難以接受,不過人家兩位心甘情願,而且李總理都認同那句「法無禁止即可為」的話,世人幹嘛斤斤計較呢。況且處在當下,比這更難以接受的事多了去了,幹嘛非和人科學家過不去,又焉知人家不是心靈相通的真愛。第二件事說來話長,在這裡簡要說說。世人在這件事上愛拿楊和鄧比。不過在當時國情下,鄧稼先回國搞原子彈大有可為,而楊振寧先不說研究理論物理國內尚無條件,而且他的岳父還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當時已成國家戰犯),這種時候並不是回國時機。而且楊振寧也不是就在美國心安理得待著了,他幾十年除了潛心物理研究,也為中美關係和提攜後輩做出很大貢獻。(網上的資料很多,不再一一列舉了)

這裡特別想說的是,楊振寧比起霍金在理論物理方面成就更大。我的判斷標準是有沒有開拓出全新的有重大意義的領域。楊振寧的規範場論(這個我也是真的看不懂),並不在前人的牛頓力學、電磁理論、相對論、量子力學這些框架之下。而且楊振寧的理論成就也不是諾貝爾獎所能局限住的,包括規範場論,楊有十三個堪稱諾獎級別的成就。從這點上看,楊振寧被科學界認為是當代活著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併不過分。

一句話:可愛而可敬的霍金已經走了,別等到楊振寧有天去世了再去發現他的好處。

李敖&金庸

▲李敖

▼金庸

這兩位放在一起比較才是最有意思的。只是金庸的武俠我讀得太少,李敖的書和節目看過的也少,所幸並不是完全不知,就嘗試來分析一下吧。

李敖和金庸最大的相同點,恐怕是共同的作家、政論家的身份屬性了。李敖在台灣的早期時候,寫大量文章抨擊時事,罵蔣家專制,要求民主,還為此入過獄。後來見到民主滋生的鬧劇時,又寫文章罵民進黨,從東罵到西,言辭犀利。而金庸除了創辦《明報》,也寫武俠小說。李和金兩個人還都有從政經歷。兩個人還都是才子,寫作都帶著鮮明的個性。拿上他們的文章,放在哪兒都能被一眼辨認出來。這相似度也是高得沒誰了。

但兩個人還有著最大的不同,而且這種不同可以說是兩個極端。兩人的不同是在個性上。

李敖痛快張揚,鋒芒畢露而沒有顧慮。而金庸謙虛內斂,說話字斟句酌,輕易不罵人。

李敖桀驁,自信到自稱五百年內白話文第一人也不臉紅。金庸深沉,自謙到把「無論如何不敢當」掛在嘴邊。

李敖,「敖」者,「從放,取放浪之意」。魯迅筆下的「宴之敖者」如果被換成李敖,將一點也不遜色。金庸,「庸」者,「愚也」。金庸其人,是「聆群國士宣精闢,策我庸駑竭愚誠」。

李敖不求做個完人,所以痛快笑罵,被指責貪財也不以為意。金庸彬彬書生,凡事沒想好便不張口,被王朔罵了還要認認真真辯駁回復一篇長文。

李敖真性情,其實內心裡籌算得清楚,一出口必是犀利又恰當。金庸看著溫吞平淡,其實內心洶湧且桀驁,不然寫出的作品怎麼會千般變化,人物呼之欲出。金庸的姿態,恰是「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李敖與金庸,性格上是兩個極端,最後卻也難免殊途同歸。李敖願意罵的人死的死了,退的退了,再無可罵。金庸的理想世界在一部《鹿鼎記》里已宣告完結,所謂「武俠」與「快意恩仇」的里子,其實是被生活摧殘壓迫的蠅營狗苟。

李敖與金庸,明明就是像極了的兩個人呀!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既喜歡李敖也喜歡金庸,如果有,這樣的人一定很難得,一定是一個可愛的人。

洛夫&余光中

▲洛夫

▼余光中

洛夫和余光中被並稱為詩壇的雙子星。而因為余光中在大陸影響力太大,洛夫和他的詩歌在大陸相對地被遮蓋了。我在之前讀洛夫的詩較少,得知他去世時又接著讀了一些,現在看來洛夫的詩也有一些獨有的魅力。

洛夫和余光中的共性太多,而且之前做過余光中的推送(見余光中,我想開始認識你),所以這裡還是把他倆放一起說吧。洛夫和余光中的詩風都是前後變化大,當初他們在台灣詩歌里也算是先鋒派了,清新脫俗,繼承了大陸現代「新詩」的傳統。而後來,他們都有著漫長的詩壇生命,並且都是逐漸轉向中國傳統文化深處去了

兩個人還是有些不同的。早年,洛夫接受西方思潮,採用超現實的表現手法,遂被稱為「詩魔」,其詩風格變幻瑰麗。而余光中的詩,相對要平穩許多。後來,也許是遠離大陸太久的緣故,他們的詩歌里越來越充滿了家鄉的意象,情感也愈加沉鬱。所不同的是,此時的洛夫詩歌,比余光中的要更加清靈一些。再往後,也許是兩岸關係緩和了,他們可以回鄉,也許是上了年紀的人更加穩重,詩中那種思念之感也就少了,詩風更加平靜。同時兩人都發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所不同的是,余光中在發掘傳統文化上走的要更遠一點

私以為,這兩位「雙子星」對華語詩歌的貢獻在於,他們繼承了現代新詩的傳統。現代新詩在建國以後,由於文學的向「左」轉,其詩歌傳統其實是斷裂了。後來八十年代時,大陸詩歌書寫苦難與反思,已經又是一條新路了。而這兩位還有一個難得之處,就是打通新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疏離。他們更像是在用新詩的格式寫著舊體詩,更像是用白話文寫著思接古人的文字。再比較大陸詩歌時,就會發現——這一點,難能可貴。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是詩壇領袖,我只是在肯定他們的獨樹一幟。

這些突然被時間帶走與尚未帶走的人,他們是時代的寵兒。時間帶不走他們的痕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不居 的精彩文章:

TAG:六不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