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學的人體生物模型

中醫學的人體生物模型

很多不了解中醫的人,往往有一個疑問:中醫不做儀器檢查,怎麼就能了解病情?他們不知道其中的奧妙,甚至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中醫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可以通過外在的表現,判斷內在的健康情況。這就是中醫的「藏象學說」。所謂「藏」,是深藏在身體內部的器官。「象」就是現象,是表現於外的形象。這是中醫學建立模型,通過模型說明原型的一套方法。

通過製造模型的方法進行科學研究,是對於現實世界的事物、現象、過程或系統的簡化描述,或其部分屬性的模仿。這時往往捨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細節、非本質的聯繫,以簡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現原型的各種複雜結構、功能和聯繫,是連接理論和應用的橋樑。從思維方法上遵循化繁為簡的原則,把複雜的實際問題轉化為理想的簡單問題。這種方法在中醫學裡早就有所應用,只是沒有明確提出來這個名稱而已。

比如,中醫把人體看作一個小天地,有結構,有水火,有運動,有變化,有相互之間的聯繫,這是按照「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製造模型的基本法則決定的。《易·繫辭》說:「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因此,中醫說「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 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人體的五臟六腑,因為象地氣、天氣的不同,就有了陰陽的區別,而且也有了「藏精氣」與「傳化物」的不同分工。人體的奇恆之腑,由於「藏於陰,象於地」,在功能上也是「藏而不瀉」。在結構上,人體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氣為陽,血為陰;熱為陽,寒為陰。因為人體的標準體位「坐北而朝南」,太陽東升而西落,所以說「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血氣之男女也」。

由於中醫把人體看作一個小天地,儘管「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但是「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是可以通過研究模型,類推而得其大要的。因此才有了「藏象」學說。中醫的五臟,因為能與春氣、夏氣、秋氣、土氣、冬氣相通,能與五色、五味、五聲相合,才使得中醫的臟腑,從解剖實體升華出來,成為一個沒有邊界、沒有具體結構、沒有一定形態的「關係型臟腑」,是一個被「虛擬化」處理了的臟腑概念,不再是一個個具體的肉質器官了。

每一個人的陰陽變化,氣血脈象,既有四季的節律,也有月節律與日節律。中醫認為,五臟與四季氣候相關,經脈與大地的江河有關。並且人體與萬物的生長壯老死一樣,五臟之氣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規律地變化,螺旋形上升,有始有終,是一個「神轉不回,回則不轉」的歷史過程。

中醫通過模型認識法,把人體的生理病理過程,都作了虛擬化處理,建立了一系列的「理想化模型」,完成了對於人體的認識,形成了「標準化的虛擬人體模型」。並進一步用這些系列人體虛擬模型,建立起一整套理論,以此來壓縮知識,解釋各種生理病理現象,指導中醫臨床工作者,進行具體的診療活動。

中醫模型方法的方法論意義是很值得重視的。中醫「理論造模成功」之後,再通過研究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徵和本質,是邏輯方法的一種特有形式。模型方法是把認識對象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形象表示出來,從而使問題簡明扼要,以便窺見其本質。這就是中醫不打開人體,卻能夠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狀態,使用化學成分極為複雜的藥物,取得安全有效治療效果的原因所在。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性,堅信「有諸內必形諸外,有諸外必根諸內」。也就是說,各個內在的變化,一定會在事物的外表有所反映,外表的差異來源於內在的區別。

比如,各種水果,儘管古人沒有化驗設備,不了解它們內部化學成分的差異,但是,梨子與蘋果不同,桃與杏也不一樣,黃瓜與絲瓜有別,西瓜與冬瓜更是不同。因此,一個家庭婦女,儘管不懂化學分析,她到市場上去買菜,根據外在形象買回來的瓜果蔬菜樣樣可口,而拿著試管去挑蔬菜、瓜果,希望靠化驗化學成分買好菜的大學生,不僅菜農不高興,而且她買回來的東西,可能遠不如她媽買回來的好。

這是為什麼?因為,《內經》說:「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

形與名是統一的,而不是分裂的。抓住了外在的形,也就是抓住了內在的實質,你買回來的不僅是內容,也不止是外表,而是全部的整體。梨與蘋果的外表區別,決定了它們內容上也不會相同。「表裡如一」,為中醫的藏象學說奠立了基礎。

內在臟腑與外在的色脈、五官九竅、四肢肌膚是有密切聯繫的。內在臟腑正常功能,決定了外在顏色、脈搏、證候的正常表現。

中醫學認為,臟腑是「藏精氣」與「傳化物」的「生化之宇」。如果「宇」裡邊的精氣是充滿的,臟腑之間的功能是平衡協調的,精氣流動通暢適中,人體就不會感覺不適。因為「不平則鳴」,有諸內之不協的微觀變化,必會形諸外而產生各種證候。抓住了外在的證候,也就是同時抓住了內在的病機變化。

那麼,具體地說,中醫的藏象學說包括哪些內容呢?

中醫的藏象學說,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而建立的廣泛聯繫的體系。

中醫認為,心臟是生命的根本,因為它主宰著人的精神。心臟功能是否正常,可以從人體的面色上觀察出來,因為面色是靠血液來滋潤的,心臟主宰血流和脈搏。心臟就像太陽那樣重要,心氣與夏天的陽氣是相通的,與火氣、苦味關係密切。人的心氣充實,就經常是歡樂的;心氣不足,人的精神就不振。

中醫認為,人的肺臟主宰氣的運行,是人體魄力的所在地,肺氣足,人的聲音洪亮有魄力。肺氣通於皮毛,每一個毛孔的開闔都與肺氣有關,所以肺氣虛的人容易出虛汗。肺氣通於秋,與燥氣、辛味關係密切。因此,肺氣在體內能夠下行,疏通三焦的水道,肺氣不利的時候,可以形成水腫、喘咳。人的悲傷與肺有關,這也和肺氣通於秋有一定關係。

中醫認為,腎主宰水液代謝,主儲藏精氣,掌管人的生殖功能和大小便的排泄,腎的這些功能與腎氣通於冬有關。腎配北方,與寒氣、鹹味關係密切。腎精是否充足,可以從頭髮得到反映,因此,先天腎精不足的孩子頭髮稀疏而枯黃。腎主骨骼是否堅強,腎精虧虛的老人、兒童骨質容易疏鬆、軟弱。骨骼可以產生骨髓,中醫認為脊髓與骨髓有一定的相似性,也為腎所主。脊髓通於腦,因此,腎藏志,主記憶,腎精充足的人記憶力好。

中醫認為,肝臟主儲藏血液,是人體勞作的根本,血液也是魂潛藏的地方。血液是否充足,可以從人的爪甲是否紅潤、筋腱是否堅強看出來。肝氣通於春天,配東方,因此,與風氣、酸味關係密切。肝火盛的人,容易發怒。患者震顫搖擺、肢體抽搐的病證,與肝關係密切。

脾藏營,它與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等器官一起,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轉運、輸布,就好像穀倉轉運糧食一樣,有出有入,儲存精華,剔除糟粕。其功能是否正常,可以從口唇色澤、肌肉是否豐滿看出來。脾通土氣,與甜味、黃色關係密切。

中醫認為,心開竅於舌,心的功能障礙的時候,舌就不能言語流暢,甚至神昏不語。

肺開竅於鼻,當外邪侵襲肺經的時候,不僅皮毛的汗孔容易閉塞,不能出汗而發熱惡寒,而且鼻子作為肺竅,也會阻塞流涕,不聞香臭。

肝開竅於目,因此,肝血不足的時候,就會兩目乾澀,視物昏花;肝火大的時候,就可能兩目脹痛,或者眼睛充血流淚。

由於中醫是在活體上動態地觀察這些關係與狀態,才決定了中醫學不採取器官解剖的方法,不是打開來看,在結構的基礎上求功能,而是以象來推測,通過關係來推測、判斷臟腑的功能是否正常。

假如總是用打開人體的解剖方法,來動態地觀察精氣的狀態與臟腑關係是否協調,不僅見不到「所欲見」,也不可能總是保持「直播狀態」看內臟。

因此說,「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只要出現了外在的表現,就一定有內在的規律可以把握,「司外揣內」的「象研究方法」是不可替代的。這就像人們挑西瓜,儘管可以切開看看,但是,多數情況下,經過反覆驗證,完全可以在不打開的時候,就根據外在的現象正確判斷出西瓜的質量。

中醫診斷疾病,判斷病情,評價服藥後的治療效果,除了依據色脈的特徵進行判斷之外,一定要問患者的主觀感受,吃得如何,睡得怎樣,便得暢否,體力有無增強,主訴與其他不適有無改善等等,都應一一問到。

這就是中醫學的特點,以人為本,必然關心病人的主觀感覺,因為中醫相信人體有能力從總體上,對於自己的健康狀態作出總體的自我判斷。這就像電子計算機開機的時候,機器要自我檢索一樣,只有各項程序大致正常,才能進行正常工作。否則,就屬於不健康狀態,就應當早期干預,進行調整、治療,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曹東義,男,主任中醫師,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河北中醫學院碩士導師、河北省第四批師帶徒指導老師。《中醫藥與亞健康》雜誌主編、《國醫年鑒》副主編。國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先生的弟子。主持省和國家多項課題,發表論文180多篇,出版《中醫外感熱病學史》《中醫群英戰SARS》《回歸中醫》《捍衛中醫》《關注中醫》《中醫近現代史話》《永遠的大道國醫》《中醫大智慧》等著作18部。善於治療呼吸道疾病、風濕病,調理亞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科普 的精彩文章:

從八卦到中醫五行
病起於過用,久視長卧氣血傷

TAG:杏林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