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銀行趙瑞蘭:風險、技術是銀行的兩大主題,銀行正在實現從「小數據」向大數據的轉變

北京銀行趙瑞蘭:風險、技術是銀行的兩大主題,銀行正在實現從「小數據」向大數據的轉變

導讀:「在現在新技術的應用中對銀行業的改變,近幾年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界的衝擊是刻骨銘心的,一直感覺在風口浪尖上待著,這是現在的一個趨勢,它是不可逆的。」3月24日,北京,北京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助理趙瑞蘭在「聚焦區塊鏈等新技術與智能風控的發展」會議上表示。

趙瑞蘭 / 北京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助理

以下為趙瑞蘭發言實錄:(經本人審核,不代表機構觀點。)

非常高興參加這個閉門會議,今天的會議內容與時代發展趨勢高度契合。談幾點體會。

在現在新技術的應用中對銀行業的改變,近幾年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界的衝擊是刻骨銘心的,一直感覺在風口浪尖上待著,這是現在的一個趨勢,它是不可逆的。近兩年,北京銀行在積極探索智慧銀行發展之路,,構建了包括「智慧服務、智慧風控、智慧決策、智慧平台」的智慧銀行架構體系,並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領域進行了前瞻性技術布局,希望通過新技術對銀行的組織結構和運營流程的進行再造,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

說到今天這兩個主題,風險和技術。銀行的本質就是經營風險,是基於信息的服務。風險、技術是銀行的兩大主題。有的專家也說了現在我們談的金融業的風險從本質來說,無論是怎樣的技術實現它,風險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從業務端的風險整體流程,無論是貸前、貸中、貸後還是准入、審批,它應該是一脈相承的。但我們也深刻的體會到金融發生了變化。談到技術,圍繞「數據、演算法、算力」這個最基本的架構,有幾個認知:數據是小數據向大數據的轉變,現在在路中,我個人覺得銀行業真正的小數據並沒有用得特別好,當然有銀行自己內部的原因也有金融行業屬性的原因。演算法的應用迭代是重要環節。國內銀行業這兩年在積極探索,但模型在銀行日常營銷、風險管控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還有待提高。談到算力,無論是雲平台的搭建還是分散式應用,在銀行業也是一個逐步投入的過程

區塊鏈技術是當前比較熱門的前沿技術領域。從底層講,區塊鏈技術自身是否成熟度還有待提升;從應用端看,業內還沒有找到具有真正市場價值的應用場景。比如跨境交易低頻交易、供應鏈的應用,這種聯盟鏈局部產生的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間是並行的,它沒有完全替代的意義,更多的是實驗上的意義。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區塊鏈技術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將給金融體系帶來的深刻影響。讓我們拭目以待。

「金融科技50人論壇」(CFT50)於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發布成立。CFT50匯聚了國內金融科技一線的監管層人士、專家學者和企業領袖,共同探究前沿課題、促進產業實踐,為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貢獻力量。論壇緊密圍繞國家金融發展戰略與市場趨勢,努力建設成為服務於「政產學研用」的優秀金融科技學術平台,並積極推動金融科技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協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科技研究 的精彩文章:

楊濤:保護消費者權益應多維度考慮
信通院韓涵:區塊鏈技術在智能風控領域的四個主要應用場景

TAG:金融科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