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既然《圍城》,就得「攻城」——圍城外的想「出去,圍城內的想進去

既然《圍城》,就得「攻城」——圍城外的想「出去,圍城內的想進去

《圍城》給世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比喻婚姻。

婚姻是一座圍城,外邊的人想「出來」,裡邊的人想「進去」。

你可能覺得我精神錯亂,寫反了——簡單解釋一下,從《烏合之眾》那篇文章的錯誤出現之後,我在寫的時候就字斟句酌,有時候晚上更文錯別字會有,但不會再出現硬傷,所以我沒寫反。

1月13日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到了什麼,要寫一篇關於「意識形態」的文章,但結果是,硬著頭皮了解一大堆關於意識形態的理論,結合實際經歷、官方報道的內容,想要整理一篇屬於自己的、寫得足夠清楚的「意識形態」類、偏技術流的文章。結果是長篇空虛。

這幾天又想寫一篇「《圍城》」,而且還是從一種類乎於反叛的觀點入手:

婚姻是一座圍城,外邊的人想「出來」,裡邊的人想「進去」。

——我在圍城外邊。我想出來。有人在圍城裡邊,但他們確實想進去。

簡單說:在圍城外邊,還想出來的,多半是想從「困難」里出來,不鑽一堆無用的牛角尖,真正的走入圍城,去享受他們嚮往的城內生活。

圍城裡邊還想進去的,無非是想真正進入自己「精神的圍城」,不做井邊打水,繞著井轉圈不下水桶的人。

我把這部分在城裡還想進去的人,叫做攻城隊。真正有想法的人,不是那種拘泥於形式的行屍走肉。

說的很亂?其實從個人經歷來看很簡單。

很多人說,年輕,歲數小,閱歷淺,沒資格聊圍城,也就是沒資格聊婚姻。《圍城》這本書,雖然不只是說婚姻,但是普遍來看婚姻成了這本書最顯著的標籤。婚姻也是每個人不能避免的話題,姑妄言之,看客姑枉看之。

閱歷淺的90後本尊——也就是在寫這篇文章的我,其實有著極其嚴重的大男子主義。

但是我所理解的大男子主義,貌似跟我所聽到的大男子主義不一樣。

婚姻中女性地位之高難以想像

男女關係自古以來就很複雜,根本不存在一方附庸另一方這一可能。

最初,母系社會的產生,是因為男人對外狩獵的效率極其低下,不如女人採集行為的收益穩定,維持一個部落生存的主要手段,是依靠女人採集的食物。這就造成了女人對同一類物品,必然會反覆挑選這一結果,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陪女人逛街的男人,所有的不服都忍著。

經濟決定了上層建築,女性的採集行為,在那個落後的時代維持了部落生存。那麼當時最具權威的女性,就是這個部落的領導者。而最具權威,表達形式就是她生育了最多的子女。因為落後時代還是依靠人力為主,群婚制質疑婚姻制度,多數是走婚,不固定男性配偶。生養的多,間接表明和其有關係的男性比較多,或者比較強壯、或者和她關係比較穩定。彼此互為依靠。有不服的,私聊,給你幾本書看,或者我抽空列個書單。

後來,隨著狩獵工具的發展,工具的創造、製造和完善。男性的體力優勢逐漸明顯,狩獵效率顯著提升,收益明顯增加,所以維持部落的生存重擔,轉移到了男性身上,逐漸又出現了父系社會。

——「經濟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饋給經濟建設發展」這一論調,不是開創,只是總結而已。

最初依靠母系氏族的原始積累,讓解決生存問題之後,有空解決工具的問題,當工具問題解決之後,又繼續增加生存必需品的收益,因此,如此循環往複,達成如今的主流社會標準(不否認個別母系氏族仍然存在,但本篇只談通常情況)。

因此可以看出,男女本身是互相依存的。無論是母系還是父系社會,都不可能單純依靠某一性別而存在,只是較為片面的總結了,維持部族生存發展的重擔側重於哪個性別——女兒國這種事兒就別聊了。

前文提到,無論現在是什麼情況,都是依靠母系氏族時期的原始積累達成的。父系社會時期,尤其明清時期,男性地位空前提高,要歸因於存天理滅人慾的經典——理學。

起源於宋朝的理學,本身不是糟粕,「一代完人」王守仁,也是理學開蒙,之後轉向「心學」,由此可見,「理學」有它固有的魅力,也有其明顯的缺點,以至於清朝一幫腐儒放大了「理學」的缺點,持續綁架女性的價值觀,禁錮女人的自由。由於篇幅限制,這部分還是不擴展了,繼續挖個坑,改天補上。

關於這部分,日韓其實學的比較全面,包括茶道插花針織這部分當時女孩必會的「女紅」類手藝,他們繼承的也比較完備。

反倒是現在提倡「男女平等」之後,女性的解放,造成了傳統文化精華遺失,只留下了虛名。如今會插花茶道的女孩,無論美醜,在平常眼裡都是女神,因為萬物以稀為貴,怎麼可能有機會埋沒這種有氣質的人才。

因此,固有的大男子主義,就是男人地位至高無上,女人附屬於男人。

但是這種關係是不存在的(???? ??)。無論解放前還是解放後。形式上的附庸不代表實際情況。

解放前的「一夫一妻多姬妾」制——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皇后是妻,正室,如果其地位不是獨一無二的話,哪來那麼多清宮戲看?

解釋一下:皇貴妃及以下等級不定數人全是皇帝的妾。皇后為了尊崇皇上的地位,通常自稱妾,但其實,他們倆是平等的。清朝帝制,皇帝不能對子輩表達情感,所有妃嬪的子女,都以皇后為「母」,尤其是親生母親離世,違反宮規之後,更是由皇后親自撫養,為的是確保皇后在後宮的絕對主導地位。當小皇帝即位,即便不是皇后親子,如果皇后存世,也要將皇后封為太后,自己親生母親仍然在冊封上低一等。因此三妻其實是誤讀。

現在純正的「一夫一妻」制,和以前的多姬妾時期,男人都是以「後院起火」為最大恥辱。因此這一點完全可以表明,男人是依靠女人而存活的。只是時代不同,分工不同。比如那句俗語:大丈夫行立天下,難免妻不賢子不孝。

子的教育自古以來主要依靠母親這一角色。雖說「子不教,父之過」,但是流傳於世的父親教子的事例,廣泛傳播的是一句俗話:當面教子。

而女性教子的例子卻有很多——「孟母三遷」、「三娘教子」、「教子衚衕」等傳說。傳說的存在,是民眾依據某些事實有限誇張而來的,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畢竟無風不起浪。

女性地位之高,自古以來就難以想像。

一個不合格的女性,成不了合格的母親,就會讓下一代徹底失去合格的機會。

客觀上,母親屬於弱勢群體,如果一對夫妻無時不刻在爭吵,男性不回擊會讓下一輩認為他理虧,偏向於「正義」的母親,男性回擊尤其是動手,也就是家暴,會讓下一輩產生「同理心」,這時就會有下文談及的情況。

孩子在成長初期,會偏向於弱勢,無論男孩女孩,都有這種情況,在偏向這種心理產生時,會漸漸趨向於模仿。因此,一個處於弱勢的,不良行為過多的母親,會間接讓孩子模仿她不合格的行為。進而繼續不合格。

因此,感情不和的夫妻,不生孩子是對孩子最高的負責。

適當的大男子主義也可以推廣

這裡開始才是內容本尊,我理解的大男子主義,男人要有才華,也就是俗稱的有本事,有真才實學:

我希望我的另一半,以「我」為中心生活——女權先別著急。這個「我」可以指代她自己,也可以指代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我。只是個文字機巧而已。

一個女人,完全以一個男人為中心生活,是對一個男人極大的褒獎。更是對一個女人極大的肯定。他們彼此找到了真正的依靠,彼此信任,將自己的一部分生活,完全交給彼此負責。

比較能形象闡述我的觀點的例子,是當今社會「最著名的吃軟飯」形象——李安……我加了引號,是想說,李安大導演以個人魅力讓愛人林惠嘉無私奉獻,最後以才華一次成名。如果林惠嘉最初拜金,可能就此失去了如此優秀的男人。這種情況,其實也是主內。

我認為的「主內」不是單純的不出家門,不接觸社會,相夫教子。我所說的「主內」,要求確實比固有的「主內」,對女性有更多的要求。甚至是嚴苛。

首先要擦亮眼睛,找到一個值得託付的男人,有才華,能努力。這是絕對的前提。

其次是忍得了世俗的眼光,諸如故意看熱鬧的路人,閑言碎語諷刺在外拼搏的妻子,嘲諷在家努力奮鬥的丈夫。

最後,女方可以經受誘惑,在外養家期間斷絕所有誘惑,根據事實來看其實是殘酷的,能做到這一點的女人,完美。比如林惠嘉。

我以為的「我的女人以『我』為中心生活」,不是成為我的附屬品。這種前提是男人可以提供家庭生活的物質、精神所需,但並不等於爛俗的——我負責貌美如花,你負責掙錢養家。

這種想法太過於低俗,貌美如花,花能開幾年?無根之花又能開幾天?因此,我的大男子主義,是——男人負責支撐家庭開支、精神保障,女人負責自我升華,教育子女,保持兩個人初次相遇時的優雅自信。

雖然我的想法離不開最初的「男主外女主內思想」,但是這種女主內,不代表女性就應該蓬頭詬面相夫教子,不給男性一丁點空間,不給自己一丁點餘地。

畢竟男主外女主內已經相傳千年,如果這種情況真的有問題,也不會「傳習」這麼久,畢竟社會初始形態是母系社會,如果女主內在後來證明有錯,最近的這一兩千年,早就迴轉母係為主的社會形態了。

看西方最近幾年比較廣泛的的中年危機電影——《超級奶爸》類好萊塢電影,這已經表明了歐美國家中,主內的男性也是很少見的。

如今,主內的女性,要「有自我」的保障丈夫、孩子的生活。給自己充值,多學習,跟上時代。如果落後於社會,不能明確判斷形勢,肯定會和另一半越走越遠。反之男性也是一樣。

這種情況下,男女互為圍城。有矛盾的男女,男的想走進女方的城內,女方也想走入男方的城內,但是發現可能彼此難以理解,城牆沒有城門。

其實想反對的「女權主義」者可以考慮一下,身邊女方強勢,男方弱勢——也就是男的收入的比女的少,思維格局比女的差的家庭,有多少,比例是多少,又有幾個家庭美滿幸福的,和諧美滿的比例又是多少。不否認有這種家庭,但是對比一下,應該是佔少數。

先編到此,以後再補。

因為,你之前說過,文章有點長。

歡迎拍磚,最近想買房,沒錢,拍磚的話,我去買點水泥就行了。(手動滑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零局外人 的精彩文章:

TAG:九零局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