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末宗室——擁戴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親王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末宗室——擁戴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親王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末宗室——擁戴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親王

愛新覺羅·溥倫

宣統三年(1911年)5月,清政府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以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為總理大臣。十三人中,滿洲皇族佔九人,漢族官僚僅四人,時人稱之為「皇族內閣」。在這個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的內閣中,宗室愛新覺羅·溥倫任農工商大臣,孰不知僅僅一年多以後,這位皇族內閣中的重要成員就轉而依附袁世凱,並在之後贊同袁世凱稱帝。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末宗室——擁戴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親王

訪美時 的溥倫

愛新覺羅·溥倫,滿洲鑲紅旗人,道光帝長子隱志郡王奕緯的長孫,貝勒載治第四子,襲封「貝子」爵位,時稱「倫貝子」。1875年1月,同治帝崩於北京紫禁城養心殿,時年僅19歲。英年早逝的同治也給大清帶來了建國以來從未遇見的難題——他本人沒有留下任何的子嗣。按照祖制「如無子嗣,准將近族之子,過繼為子」的規定,慈禧太后和朝中眾親王、大臣們開始在宗室之中特色可以繼承皇位的人選。為了便於自已之後依然把持朝政,慈禧決定選擇年齡幼小的宗室子弟以便之後易於掌握。當時的意見主要以立「溥」字輩的宗室子弟(溥倫時年一歲)和「載」字輩的宗室子弟為主(慈禧提出),也有人提出奕訢的兒子載澄(但慈禧害怕小叔子奕訢之後爭權)。若立下一代「溥」字輩的話,慈禧將升格為太皇太后,就失去了繼續垂簾聽政的理由。所以慈禧太后力排眾議,立自己的外甥,時年四歲的載湉為帝,是為光緒皇帝,溥倫就這樣與皇位失之交臂。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末宗室——擁戴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親王

袁世凱祭天

八歲時,溥倫襲封「貝子」爵位,後加貝勒銜。成人後以皇族宗室而特受重用,與孫家鼐共同擔任資政院(清末立憲運動的議會準備機構)總裁,這時的他三十三歲,正值盛年。1904年3月,貝子溥倫率清帝國代表團離京出席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受到了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接見。在這次出訪中溥倫開闊了眼界,應邀參加了各種慶典,帶去的瓷器、茶葉、絲綢、地毯等幾乎銷售一空。溥倫向各地華僑和記者表示了自己急圖自強、振興國脈以改變積弱局面的決心,並表示自己歸國後一定在教育方面努力,《紐約時報》評價溥倫為清皇室中「最為民主的成員」。但朝局並不是由他這樣的宗室所能左右的,隨著宣統三年(1911年)「皇族內閣」(實為維護專制)的成立,中國最後一絲君主立憲制的希望也就此破滅。

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末宗室——擁戴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親王

訪美時 的溥倫

1912年2月,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延續兩百多年的清王朝宣告滅亡。嫌當總統不如當皇帝過癮的袁世凱,開始醞釀洪憲帝制。就在那時,前清的貝子溥倫竟然向袁世凱勸進,袁世凱大喜,立即封溥倫為參政院長,許親王雙俸,溥倫成了擁戴袁世凱的大功臣。但袁世凱的這一鬧劇沒有持續多久就一病而死,此後溥倫又轉而支持遜帝溥儀,其子毓崇成為了溥儀的侍衛官。1927年1月,愛新覺羅·溥倫病死於北京,時年五十三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誌 的精彩文章:

同樣是曹操的兒子,勇猛善戰的黃須兒曹彰為什麼沒有奪得嫡位?
毀譽參半的晚清名臣——李鴻章書法一覽

TAG:歷史人物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