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不盡的張愛玲

說不盡的張愛玲

張愛玲一直以來是個說不盡的人物,有著說不盡的話題,她像一部未完的《紅樓夢》一樣引得世人對她進行各種解讀。有人說她是個天才,才華橫溢;有人說她性情孤僻冷傲,不近人情;有人說她無情自私,毫無安全感;有人說她痴心,被人傷害了卻不知反抗......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中國,她是文藝青年口中的談資,人人都可以發表自己對她的看法,然而卻沒人敢說自己懂得她、理解她––就像沒人敢說自己讀懂了《紅樓夢》一樣。

然而,這樣將她放到「神壇」上,我想她本人倒是未必願意。因為張愛玲曾經講過兩件事,一個是關於她的祖母,另一個則是關於胡適之先生。她的祖父張佩綸曾經因為馬尾海戰失敗被罷官定罪,因為這個緣故,她的祖母李菊藕曾經跟自己的子女說「福建人最壞」––當時的中國海軍多為福建人–這自然是一個婦人的胡言亂語,只是因為衛護丈夫的緣故,然而張愛玲在《對照記》中卻寫到:

「西諺形容幻滅為『發現他的偶像有黏土腳』––發現神像其實是土偶。我倒一直想著偶像沒有黏土腳就站不住。我祖父母這些地方只使我覺得可親、可憫。」

後來她在《憶胡適之》一文中又用到了「偶像的黏土腳」這個說法,足見她並不喜歡那樣被神化。她一向喜歡標榜自己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這樣害怕「高處不勝寒」的虛空,反映到她的文章中便是人性的複雜性,沒有一個徹底的人物。

她說人性是一本複雜耐讀的書,一輩子都讀不完。在她看來,我們生於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有著不徹底的道德觀––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她這些對人性的認識使得她的作品裡充滿著各種可悲可憐的人物,他們一個個鮮活而真實,也許這才是我們熱愛她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每個人都能在她的作品裡看見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

(一)

因為這些因素,我以為張愛玲自己並不喜歡我們這樣將她神化。她從不見找上門來的讀者,就連狂熱的讀者都感到手足無措,更別提將她封為一代小資代言人了––任何標籤她都反感,說到底張愛玲就是張愛玲,她就是那樣真實的一個人,無須美化亦不必醜化。

正源於此,我決心寫一本與眾不同的張愛玲傳記,算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那麼多年,我也跟廣大「張迷」一樣,是她忠誠的擁躉。

我第一次讀到她的作品便是一直廣受好評的《傾城之戀》,那一年我才上大一。她的語言文字彷彿有種魔力,使你在初見的時候便感到一種猝不及防的驚喜。她就像一片無垠的綠色里突然冒出來的一朵奼紫嫣紅的花,難怪胡蘭成日後形容她是「臨水照花人」。

從那時開始,我便嘗試著閱讀她的作品,搜集一切能夠讀到的文字,從小說到散文,從劇本到翻譯作品,從知名作品到散佚作品,我像一條水蛭一樣緊緊地吸附其上,捨不得錯過任何熟悉她的機會。

這樣斷斷續續但持久堅韌的愛,距今已經十四年了!她的作品陪伴我從懵懂的少女到日漸成熟的女人,是她用通透的智慧教給我許多人世的荒謬與不確定。

從來沒有哪個作家伴著我那麼多年,像老朋友一樣靜默地陪在我身邊,除了曹雪芹,只有張愛玲。一部作品也好,一個作者也罷,若能陪上我們一生,這才是對作家最大的肯定吧。

越是長大,越是明白人世的各種無常、愛情的千變萬化、婚姻的平淡無奇,等到生老病死已經看過,回過頭來在看她的作品,看她那珠玉一樣的警句,常常在微笑過後有種深沉的荒涼感。

越了解她就越愛她。當我知道她在十二歲的時候說出「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時,我的激賞與讚歎簡直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面對她的天才,我常常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彷彿再好的語言在她面前都顯得無力。這使得我在撰寫這本傳記的時候也暗自嘆息,可惜給她作傳的人才華不及她九牛一毛。若她九泉之下有知,但願看在後輩的一片赤誠之心上,一笑了之吧。

(二)

面對鋪天蓋地的關於她冷艷、驕傲、自私的言論,我實在不能無動於衷。當然,我並非否定別人對她的評價,只是往往有些人要麼把她說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要麼把她形容成一個感情自私的怪僻天才。我以為這些只是她的一面,她還有許許多多不為人重視的側面。

當然,她給人這樣的錯覺也絕非偶然,人們對她的了解多半也是從一鱗半爪的動力之一。姑且不說我們這樣的尋常人對她會有各式各樣的誤解了,就連她一生深愛過的男人胡蘭成也是如此。張愛玲曾對他說過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依我看,他未必懂得她。起碼在胡蘭成作品的《今生今世》里,我看到的是一個到處撇清責任且胡言亂語的男人。

怪道張愛玲晚年在給夏志清先生的信中要埋怨胡蘭成的「糊塗」,才隔了多少年的情事啊,他竟然忘記了––也許,不是忘記,而是胡蘭成的天性,他天性喜歡傳奇性的故事。因而看他寫張愛玲,常常看得人云山霧罩,彷彿飄在雲端。他自己也認為,他和張愛玲是一對神仙眷侶。

比如胡蘭成說張愛玲自私狠辣,又說她沒有同情布施的心––儘管他有自己看似合理的解釋,但是,這樣誇張的語言實在讓人駭然,張愛玲白愛了他一場。

這樣的觀點我每每看到都要替張愛玲氣結。這說明胡蘭成只是與我們一樣的普通人––自然,這個男人是學識淵博、外形清秀、討女人喜歡的普通人。

看張愛玲的作品,卻完全感覺不到所謂神仙眷侶的仙氣,處處寫實,說到底不過是一對人間煙火情侶。這不禁讓我感到好奇,一樣的愛情,胡蘭成的文字反倒像個女人一般,喜歡美化事物,自動屏蔽不太羅曼蒂克的東西;反觀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留給我們的是一對尋常愛人的凄涼故事罷了。

胡蘭成以為那樣寫法的必定不朽,因為已經成仙,但是料不到我們還是喜歡張愛玲的敘述,因為真實永遠比傳奇更有吸引力。儘管張愛玲寫了一本《傳奇》,然而她的傳奇也是普通人的傳奇,她熱愛普通人的生活,因為那是生活的底色。

(三)

一位偉大的作家若沒有悲天憫人的胸懷與氣質,怎能寫出不朽的藝術作品?這是無法想像的事情。張愛玲自己就說過,對於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她都同情。又說了這樣的話:「有時你會發現,再討厭的人若細細思量,原不過是個可憐人。」這麼明顯的悲憫,然而人們看不到,許多人跟胡蘭成一樣,只顧看著她傳奇的一面,只顧著想她驚艷的時候。也許,我們該換個角度,看一看張愛玲的另一個側面。那一面也許沒有這面令人熟悉,但是更為樸素,至少我在那一面看見了她的慈悲與質樸。

她的軌跡並非只有香港的「傳奇」,上海的「流言」,這些只是她漫長人生一個輝煌的起點,她還有無盡的美國歲月。她的前三十年像過山車一樣驚險刺激,五彩繽紛,她的後半生卻悠長得像永生的歷史。

上海時期的她是戲劇化的、傳奇性的,有點像小說;美國時期的她更像平平淡淡的散文。前半生她像個小說家,後半生她更像個學者。

這些林林總總的印象,或許也難免落入「自以為是」的俗套,然而,我願意拋開既定標籤,力圖覓得一個較為像樣的張愛玲。

我自己也清楚張愛玲的偉大,我的再多努力也避免不了「盲人摸象」的可能。她像曹雪芹一樣,是一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深井。

幼年張愛玲

「 麵糰團的,我自己都不認識了,但不是我又是誰呢? 」

與弟弟在天津法國公園

與表兄姐妹一起合影(1928年)

「五個小蘿蔔頭我在正中 」

與姑姑(左)和小於張愛玲輩分的堂侄女(右)合影

「 我的面色彷彿有點來歷不善 」

祖父,清末大名士張佩綸

祖母,李鴻章之女李菊藕

祖母與太祖母(李鴻章之妻)合影

「 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

父親張廷重、姑姑和他們的異母兄合影

上海康定東路張氏舊家

父親(左2)、母親(右2)、姑姑(右1)及兩個」大侄侄「在天津家

張愛玲的外婆。外公是黃宗炎。

外公娶一妻兩妾,張愛玲的媽媽是二姨太太所生。

此應是黃逸梵的嫡母,而非生母。

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

又名黃逸梵(1896年—1957年9月)。

立者為婢女。她纏足,卻不妨礙遠涉重洋,她還穿高跟鞋、游泳、滑雪……

母親黃素瓊(逸梵)1920 北京

張愛玲的母親,1926年在倫敦。

深受五四新潮影響的她,上世紀20年代就出國留洋。

還學過油畫,跟徐悲鴻、蔣碧微等都熟識,是一個很新派的女性。

張愛玲的母親,1930年初在杭州西湖。

張愛玲的母親,1930年在杭州西湖。

張愛玲的母親,三十年代中葉在法國。

張愛玲的母親,三十年代末在海船上。

張愛玲的中學 聖瑪利亞女校

在 女校的音樂課上(張愛玲後排左三)1937年

姑姑張茂淵。

張愛玲的母親離婚後再度赴歐,姑姑搬到較小的公寓。

遷出和張愛玲母親合租的公寓前,

在自己設計的傢具地毯上拍照留念。

愛丁頓公寓(今常德公寓)張愛玲與姑姑居住最長久的家

在姑姑的屋頂陽台上。

姑姑央告張愛玲「可不能再長高了」。

「穿後母婚前的舊衣服,穿不完的穿,

死氣沉沉的直條紋,越顯得她單薄、直棍棍的。」

《雷峰塔》

1940,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

張愛玲記憶中的姑姑永遠都是這樣。

姑姑張茂淵。

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姑父李開第合影。

孫用蕃,她嫁給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量時,已經36歲,

一般說法是因她抽大煙,

《小團圓》和《雷峰塔》中則說

她年輕時有過一場死去活來的戀愛悲劇,失過身。

《小團圓》里她叫耿翠華;

《雷峰塔》里她叫唐榮珠。「榮珠滿腦子儉省的算盤。」

孫寶琦(1867―1931),曾兩度出任民國總理。

孫寶琦有一妻四妾,為他生了8子16女。

七女兒孫用蕃便是張愛玲的繼母。

1939年 港大

「 港大文科二年級有兩個獎學金被我一人獨得,學費膳宿費全免。」

張愛玲考上了倫敦大學,

歐戰爆發不能去,改入香港大學。

她母親和姑姑托李開第作她的監護人,

她們在英國時認識的老友。

李開第後來成為張愛玲的姑父。

穿著廣東土布做的衣服,

「自以為保存劫後的民間藝術,

彷彿穿著博物院的名畫到處走,

遍體森森然飄飄欲仙,完全不管別人的觀感。」

與李香蘭合影(1943)

1944年《雜誌》月刊上登的照片

與好友炎櫻合影(1944)

胡蘭成。24歲時,

張愛玲遇到38歲的胡蘭成。

她寫道:「低到塵埃里,

然而內心是歡喜的,在塵埃里開出花來」。

上海延安西路美麗園 胡蘭成的家

1944年9月刊登在《傳奇》 上的照片

戴帽子的張愛玲

「 我從來不戴帽子,也沒有首飾。

這裡的草帽是炎櫻妹妹的,項鏈是炎櫻的。」

1944年

1944年

蘇青

「 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

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

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

...... 我想我喜歡蘇青過於她喜歡我。」

母親最喜歡女兒的這張照片

上海卡爾登公寓(現長江公寓),

1952年去香港前張愛玲與姑姑的住處

1951年,出國護照上的照片

1954年,香港

1955,香港

張愛玲與賴雅

30歲的時候,許多人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張愛玲卻已過了一生一世。

此後她去了美國,並遇見了大她30歲的作家賴雅。

彼得堡松樹街25號 張和賴雅租住的公寓

1961,三藩市(舊金山)

1962,回香港護照上的照片

1966,華盛頓

1968,波士頓

1994,洛杉磯,張愛玲最後一張照片

洛杉磯羅契斯特街公寓,張在世的最後住所

1995年9月30日,張愛玲骨灰撒於太平洋

?原創作品 授權發布(公眾號轉載須授權)

圖片來源:網路 責任編輯:西北孤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北孤蓮 的精彩文章:

宋美齡的台灣往事
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TAG:西北孤蓮 |